02.22 曾廣驊先生老而彌堅的傳奇人生


  不是親眼見到,很難相信站在面前的是一位九十好幾的老人,很難想象這位老人在五十多歲的時候多種重病纏身,更難想象這位老人69歲拿下碩士學位、76歲拿下博士學位——這位老人就是習練意拳樁功獨有心得的曾廣驊先生。


武林往事系列 | 曾廣驊先生老而彌堅的傳奇人生

曾廣驊先生


  曾廣驊個人經歷:
  1941年-1944年間,就讀於重慶國立政治大學,而後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等校,獲佛蒙特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
  1958年,任職於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兼北京大學執教;接觸站樁,與創始人王薌齋學習站樁養生。
  文革中,下放到河南羅山五七幹校勞動,受盡折磨後於1972年才得以脫身。飽受政治運動摧殘的曾廣驊患有腎炎、關節炎、高血壓、腸炎、胃炎、心絞痛等多種疾病,重拾意拳站樁治病養生;
  1979年,任美國力可公司副總經理兼駐北京代表又回到了歷經苦難仍難以割捨的祖國,一直工作到退休;
  退休後,曾廣驊在紐約長島建立氣功頤壽院;
  1991年,曾廣驊69歲時獲得了紐約皇后學院運動生理學碩士學位;
  1998年,76歲時獲得了辛辛那提聯合大學健康科學博士學位。
  2006年,時任美國麻省高等教育學院副院長並在美國出版《大成拳--科學站樁功》


  五十歲從死神手中逃生
  曾廣驊先生1922年2月12日生於山西太原,原籍湖北黃崗,1941年至1944年間就讀於重慶國立政治大學,和馬英九之父馬鶴凌等為同學,而後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等校,獲佛蒙特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1958年,心懷報國信念的曾廣驊放棄美國安逸的生活,響應周恩來總理的號召,毅然攜妻回國效力,曾任職於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也曾在北京大學執教。工作之餘,愛好傳統文化的曾廣驊曾到中山公園跟意拳——當時還叫大成拳的創始人王薌齋學習站樁養生。曾廣驊回憶,當時是1958年春,自己身體還沒啥毛病,只是一時好奇就去學了,加之工作繁忙,學拳熱情難以持久,去了寥寥幾次,知道站樁是怎麼回事了,也就作罷了。
  就是這短短的從學經歷,挽救了曾廣驊的後半生,徹底改寫了他的後半生。
  文革中,曾廣驊夫婦也同多數高級知識分子一樣遭受噩運,下放到河南羅山五七幹校勞動,受盡折磨後於1972年才得以脫身。此時,妻子已以探親名義帶著兩個孩子先回了美國,曾廣驊孤身一人留在北京,用他的話說,實際是在等死了。當時,飽受政治運動摧殘的曾廣驊患有腎炎、關節炎、高血壓、腸炎、胃炎、心絞痛等多種疾病,五臟六腑幾乎沒有一個正常的了。他住在四樓,僅僅是爬樓梯,就要在中間歇息若干次。當時整天跑醫院,但中西醫都無效,多次到了危險的程度,那種感覺真是生不如死。
在煎熬中,他突然想起了多年前曾學過的站樁,反正橫豎是一個死,姑且死馬當活馬醫吧。由每次只能站幾分鐘逐漸遞增,好在那時曾廣驊也沒什麼事,除了不敢亂說亂跑,有的是時間,正好能專心站樁。三個月後,他感覺身體有了起色,已能吃得香、消化好、排便好,重享“兩餐老米飯,一枕黑甜鄉”之樂。信心有了,興趣也有了,更下功夫了。但當時畢竟只去學過幾次,又時隔多年,當時的社會環境既找不到人請教,也沒有參考資料,曾廣驊一邊苦苦思索當時王薌齋先生所講過的要領,一邊“閉門造車”,自己摸索。一年後,各種病症離他而去,他也探索出了自己的獨到體會,並賦詩一首記之:

一九七二五十春,體敗神昏一衰翁。內外煎熬心智短,雙炎八病時過從。

依稀已近黃泉路,孰意天道運轉宏。百鍊成鋼輕如燕,黃昏夕照又一春。

  1975年,曾廣驊終於也重回美國與家人團圓。他的出現讓親友大吃一驚,因為跟他有過相似經歷的人都是灰頭土臉、身心憔悴,而曾廣驊卻留了撮小鬍子,童顏黑髮,精神抖擻,兩目炯炯有光,望之如40歲的人。曾廣驊富有傳奇色彩的經歷傳開後,很多人慕名上門求學,讓他萌生了推廣讓自己大為受益的站樁功的念頭。1979年,他任美國力可公司副總經理兼駐北京代表又回到了歷經苦難仍難以割捨的祖國,一直工作到退休。退休後,曾廣驊在紐約長島建立氣功頤壽院,開始實現自己的夢想。


  七十六歲拿下博士學位
  站樁能養生的科學原理何在?西方人遇事總愛問個為什麼,並且希望能得到符合科學的解釋。而曾廣驊在編寫教材時也深感資料匱乏,科學理論和實驗數據更是一片空白。為了探究站樁功的科學原理,給自己也給學員一個明白的交代,曾廣驊先生決心繫統學習現代生理學一探究竟。1988年,在紐約皇后學院的校園裡多了一個每天風雨無阻的老學生。在同學中,曾廣驊的年紀是創記錄的,但他並不感到難為情——在那種講究個人自由的社會里,年齡被視為個人隱私,沒人主動問你的年齡,而60多歲的曾廣驊滿頭黑髮,腳蹬短筒皮靴,身穿黃色皮夾克,步履輕盈,看起來只有四十多歲。當年求學時,曾廣驊先生還遭遇了一段“豔遇”。一個大概不到30歲的美國金髮女郎,漸漸被總是神采弈弈的曾廣驊所吸引,進而產生了愛慕之情,談開了才知道曾廣驊已是一個有著風雨同舟、幸福美滿家庭的老頭兒了。曾老每每說到站樁給自己帶來的這段“豔遇”時,總是露出自信而又開心的笑容。
  經過幾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1991年,曾廣驊69歲時獲得了紐約皇后學院運動生理學碩士學位;1998年,76歲時獲得了辛辛那提聯合大學健康科學博士學位。學習的過程絕非一帆風順,輾轉反側夜不成眠時有之,百思不得其解長吁短嘆時有之,所幸
有站樁功夫做後盾,曾廣驊大腦清晰、精力不衰,總算如願以償。不過他也自述留下了一點後遺症:此後一看到書本,就避如蛇蠍,至少有半年之久沒再碰過書本。中國最負盛名的道教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胡孚琛先生這樣評價曾廣驊:“在今天,我們沒有讀到曾廣驊先生的經濟學著作,這其中隱含著中國知識分子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歷史悲情,但曾廣驊先生創下了中國人至76歲拿博士學位的驚人記錄,這又洋溢著作為知識分子的中華兒女一片拳拳報國之情。”
  曾廣驊發揮所學,用運動生理學、心理學和現代營養學理論證明了站樁是最優秀的科學健身方法之一。他以科學方法考證了眾多體育運動方法後,得出一個結論:現代各種運動,從跑步、游泳到騎馬、射箭、划船、各種球類,及健身房的各種器械,絕大多數現代運動都具有一個共同的而且致命的特點,即多屬缺氧運動。而站樁通過配合呼吸、意念、入靜、鬆弛以及促進循環系統等作用,成為促進人體耗氧能力及協調七大系統的最佳方法,誠為真正有效
同時進行身心鍛鍊的人體大修良方。曾廣驊堅信自己找到了今日世界上簡單易行、卓有成效的保健長壽術。
  長期的站樁實踐,深厚的現代科學理論素養,不但讓曾廣驊站在科學角度解釋了傳統站樁功的強大健身作用,也讓他有所創新。比如,他認為王薌齋創立意拳時,號稱養生樁的站樁功,本來是技擊功夫的入門功法,當然宜於採用自然呼吸。現在以養生為主要目的,理應增加深呼吸的訓練,因此他採用了全方向逆腹式呼吸法。再如,對有些人要求站樁時兩腿儘量下蹲、身架儘量放低的說法,曾廣驊頗不以為然,他說站樁的目的是為了求得身心的健康愉悅,一概而論地追求外形其實是捨本求末,關鍵還要看站樁是否達到了預定的目的,否則就是身體降低到地面,除了讓人緊張得全身顫慄外並無任何意義。諸如此類富有真知卓見的創新之舉,在曾廣驊先生的著述中還有很多。
  八十餘歲大洋兩岸穿梭忙
  為了宣揚自己的站樁健身理念,促進中西方先進文化理念的交流,曾廣驊先生近年來不顧年事已高,頻繁往返穿梭於中美之間,奔走於國內各地,頻頻拜會新交舊友,共同探討養生強身之路。2006年,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將曾廣驊先生在美國出版的《大成拳——科學站樁功》一書重新編輯後,列入國術叢書系列在國內出版發行,深受愛好養生之道人士的好評。

武林往事系列 | 曾廣驊先生老而彌堅的傳奇人生

  為了適應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和生活習慣,曾廣驊將站樁儘量生活化。他說,好逸惡勞是人的本性,但人又不能不鍛鍊,於是就應機創立了神經肌肉鍛鍊法,隨時隨地都可鍛鍊,只要能耐心地堅持一年左右,都能達到良好的放鬆身心、強身健體之效。曾廣驊先生表示,自己雖然已站樁鍛鍊30餘年了,但有時也會偷懶,這時就靠看電視或與人談話時進行鬆緊鍛鍊法等方法來彌補。
  曾廣驊先生生活規律、心境淡泊,但也不像有些重視養生的人那樣有很多清規戒律。跟這位九十來歲的老人一起吃飯,你會驚歎他的胃口,而且葷素不忌;跟他聊天,你會歎服他的精力之充沛和思維之敏捷。跟一些百病纏身的“大師”比起來,曾廣驊先生本人也許就是他所推行的站樁健身法的最好“名片”。近年,曾廣驊先生又寫下一首順口溜與養生之士共勉:
  人生七十才開始,八十還是小弟妹。九十老萊笑嘻嘻,一百開外不稀奇。

  意拳道張勇謀館長點評:我們要共同感謝“曾廣驊”先生,作為王薌齋第二代弟子以及意拳理論家,意拳文化在國際舞臺的推廣家,正是緣於他老人家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創舉,影響了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眾多為疾病困擾纏身的人,他們通過練習意拳養生樁讓身體回覆健康。曾廣驊先生不單是王薌齋意拳的傳承者更是意拳文化與時俱進的變革家。他讓武術練習接地氣,更簡單實用性,易於練習,與這個快節奏的注重健康的時代接軌。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令意拳文化在從多武術拳種中脫穎而出,造福於世人。 

(附):曾廣驊先生編創的鬆緊鍛鍊法

  曾廣驊先生的站樁功有很多創見之舉,頗值玩味體會,感興趣者不妨尋原書閱讀。茲摘錄其中比較適合當代大眾、法簡效宏的神經肌肉鍛鍊法,貢獻給讀者諸君參考——
  (一)分部訓練:
  首先將身體的半邊分為六部分:①手指至肘關節。②上臂。③腳趾至小腿。④大腿至臀部。⑤肩部至腰側。⑥腰側至臀部。然後六個部分分開單獨訓練,例如第一部分,手臂不動,由大腦命令該部肌肉緊縮,然後再放鬆,如此一緊一鬆,稱之為鬆緊訓練。鬆緊速度由半秒至一兩秒,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開始鍛鍊時不妨稍慢,以後再增加速度。另外好要進行強度的訓練,可緊縮五六秒至十秒左右再放鬆。一般是速度和強度訓練同時進行,比如前四次緊縮追求速度,隨後一次要求強度。如此週而復始,直至疲勞為止。身體每邊六部分,全身就是十二部分,需要一部分一部分地耐心加以訓練,直至完全聽話為止。
  鍛鍊某一部分時,臨近部分的肌肉也會牽連著動,這時意念應該集中於你想動的部分,而不必管牽連到的部分,這樣才有助於建立起靈敏的神經網。開始鍛鍊時,有些肌肉不聽話,特別是第五、六部分,很容易疲勞痠痛,這說明它們被長久冷落了。鬆緊訓練會把它們喚醒並使它們強健起來。從第一部分開始練起,至六部分都練完,算是一遍。如精力、時間夠用,還可以週而復始多次重複練習。


  (二)聯結訓練:
  分部訓練純熟後,就可以進行聯接訓練了。先練兩部分,如第一、二部或第三、四部,再連接三部分,如一、二、五或三、四、六,最後是六部分的聯結。身體一側的六部分練完了,再練另一側。分部訓練如做的不好,聯結時便連不好。
  (三)三角訓練:
  將全身劃分為幾個正三角形或倒三角形,比如可以假定三個角分別是頭頂、肚臍、會陰。將位於三角形內的肌肉做鬆緊訓練,各個三角輪流進行。或劃斜十字,左手至右腳、右手至左腳斜線貫穿,每條斜線所涉部位輪流做鬆緊訓練,等等。
  (四)同向及反向肌肉訓練:
  站樁或端坐,意念指揮一腿肌肉向前,另一腿肌肉向後;或一臂肌肉向前,另一臂肌肉向後;或兩臂肌肉向前,兩腿肌肉向後;或左臂肌肉向前,右腿肌肉向後;或左腰左臂向前,右腰右臂向後……總之,可以隨心所欲、變化多端,目的只是在於訓練各大小肌肉束及關節。
  (五)隨意聯結訓練及蹬筋訓練:

  等各部分的肌肉都變得機敏靈活、反應迅速之後,就不必再劃分什麼部分了,全身肌肉想怎麼連接就怎麼連接,想怎麼練就怎麼練,完全靈活自由。在訓練過程中,還可以隨時加入突擊式的蹬筋訓練,即猛然把某個肌肉群繃緊,保持片刻再放鬆。這是在遭遇緊急情況後能瞬間做出反應的訓練方法。
  曾廣驊先生說,此鬆緊鍛鍊法的最大優點是隨時隨地可以進行,別人不知不覺,而你獨得其樂。成為習慣後,肌肉訓練融入了日常生活中,有時你自己都忘了,肌肉都會主動提醒你,自己動起來,真是奇妙得很。

PS:本平臺收錄的各武術前輩及武友的言論,只為個人學習,因個別圖文資料來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見諒。尊重原創作者版權,期望各友留言點評告知。溫馨提示:網絡文章要結合自身的體證,是否適合自己,要辯證的看,不盲從。祝各位武運昌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