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抗疫”尖兵

【通訊員 孫光順】近一個月的“抗疫”阻擊戰,既是對黨員幹部“初心與使命”檢驗,更是對身體素質的考驗。在楊林溝鎮,有一群“80後”的鎮、村幹部,他們憑著過硬的思想素質和身體素質,衝在“抗疫”最前面,哪裡危險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成為了楊林溝鎮一支抗疫尖兵。

“抗疫”尖兵

範慶,1989年出生,現任楊林溝鎮黨委宣傳委員、武裝部長。剛開始包保曾灣村,日夜堅守在村裡,與村幹部組建巡邏隊,進村入戶摸排武漢返鄉人員信息,測體溫。後根據鎮防控指揮部命令,擔任鎮天瑞賓館發熱人員集中留觀點總負責人,他沒有半點的猶豫,人們都為他捏了一把汗,但他毫不畏懼,他說:“我是一名公務員,關鍵時刻應該衝在最前面,我年輕,身體素質好。”在做好留觀點工作的同時,還要協助做好全鎮防疫信息的彙總和統計,以及在防疫工作中的新聞宣傳和輿情掌控,他成天總是那麼精神抖擻。

“抗疫”尖兵

祁瑞,1994年出生,在抗擊疫情期間,他一個人負責鎮指揮部辦公室事務,從上午6點到深夜12點是他的上班時間,有時候凌晨4點接收到上級指揮部的電話或電文,必須及時轉遞給鎮指揮部領導。電腦、手機、座機是他的戰鬥工具,每天各種表格、上萬個各種數據的彙總等必須及時上傳,還要接聽和回覆群眾的各種電話詢問,遇到個別群眾無休止的囉嗦,還得耐著性子反覆解釋,他的嗓子終於嘶啞了,嚴重的咽喉炎使他喝不下水,吞嚥食物困難,簡單的吃點藥後又繼續投入戰鬥,餓了在辦公室泡碗方便麵,困了撲在電腦桌上打個頓。

“抗疫”尖兵

陳兵,1989年出生,現任大排村主任。大排村全村2千多人口,與西江鄉緊鄰,處於抗疫最前沿,武漢返鄉人員達325人,防疫任務重,壓力大。陳兵主動請纓,在第一時間組建了60多人的村防控巡邏隊並擔任隊長,封控了進村的4條主要路口。在執勤防控的同時,為村民設法採購生活物資,甚至連學生的作業本等學習用品也能保證。他還向鎮指揮部組織捐款三萬柒仟多元,並自費為村民購買了1萬餘元的口罩等防疫物資。他的妻子顏紅在關鍵時刻積極主動支持防控工作,每天為防控執勤人員送夜宵。大排村群眾讚揚的說“村長為我們的安排比城市還要全面周到”,稱她的妻子為“賢內助”。由於防控措施得力,群眾生活用品有保障,一個2千多人的大排村實現了“三無”:無確診病例、無疑似病例、無發熱病人。

“抗疫”尖兵

陶其夢,1988年出生,現任溝北村主任。抗疫開始時,陶其夢與父親共同值守進出楊林街道的十字路卡口,群眾稱他們是齊上陣的父子兵。溝北村從武漢返村人員多,各種信息資料的收集彙總和群眾體溫測量等工作量很大,陶其夢和村兩委不厭其煩,做到了信息準確,上傳及時。為保證群眾生活物資供應,陶其夢想盡各種辦法,通過多種渠道盡量滿足群眾物資需要。2月14日晚上8點左右,一陣大風將村裡大樹吹到刮斷了電線,為了不影響群眾生活用電,他協助電力部門冒雨搶修,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了供電。86歲的李某寅在家裡(長期與兒子分居)惦記集中隔離留觀的兩個兒子,由於老人年歲大,又沒有手機,無法與兒子取得聯繫。2月25日早上,陶其夢來到了老人家中,通過手機視頻,老人在視頻看到孩子的情況終於放心了。細緻的工作,周到的服務,陶其夢成為了村裡群眾的貼心人。

“抗疫”尖兵

劉號,1991年出生,退伍軍人,現任白魚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白魚村是一個擁有近3千人的大村,武漢返村人員眾多,抗擊疫情工作量非常艱鉅,在駐村幹部的幫助下,劉號緊密團結村兩委一班人,分工明確,責任壓實到位。由於村組分散,村裡設置了13個卡口,每天的執勤安排、巡查他每天要在村裡往返20多公里路程為群眾測體溫、統計返村人員信息,走壞了3雙運動鞋。劉號還帶頭組織向群眾捐贈了5萬多元的口罩等防控物資。

疫情實戰檢驗了楊林溝鎮這一群80後鎮、村幹部的“初心與使命”,他們經受了考驗,是一支拉得出、打得贏的抗疫尖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