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戰疫40天,多地0新增:背後揭示的4個真相,你不應該遺忘


戰疫40天,多地0新增:背後揭示的4個真相,你不應該遺忘


這兩天,全國多個省市都連續多天零新增,治癒出院的患者人數,也在不斷增加。


時至今日,這場突如其來的浩劫,已經肆虐了近兩個月。隨著各種防疫措施的加強,人們的情緒,也漸漸從恐慌緊張,變得更加理性剋制。


或早或遲,疫情終將結束,但這個黑天鵝事件給我們的點滴啟示,卻應該被我們牢記。


01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獨善其身之外,我們還要做得更多


我所在的城市,疫情並不算特別嚴重,但城市新聞裡的一個鏡頭,還是讓我印象很深:


某小區一戶人家被確診後,和他們居住在同一棟樓裡的鄰居,被馬上轉移至隔裡點。


這些從未上過電視的普通人,在鏡頭前拎著大包小包,倉皇而狼狽地坐上了社區特別安排的車,離開了自己的家,開始了兩週突如其來的隔離生活。


一對老夫妻,因為年齡太小,身體不好,被留在空蕩蕩的樓里居家隔裡,由社區工作人員每天幫助送飯送藥。


在此之前,他們像你我一樣,每天嚴格按照要求,不出門、不聚會、戴口罩,但卻仍然左右不了自己生活的方向。


而在全國,比這嚴重百倍千倍的事例,在此次疫情中,比比皆是:


晉江一男子,隱瞞曾去過武漢的事實,參加多場宴會,致近4000人被隔離;一名員工,從外地回京,沒有按照規定進行隔離就直接上班,導致單位數十人被隔離。


疫情中,有太多人,因為別人的大意、失誤,被攪亂了生活,甚至搭上了性命。


一個人的愚蠢行為,買單的,是全社會、全人類。


在人與人構成的社會中,並不存在真正的獨善其身。僅僅做好自己應做的事,我們其實只是邁出了第一步。


面對隱患,我們今天選擇了視而不見,明天,它就可能會變成落在你我身上的災難;


面對別人的錯誤,我們選擇忍讓沉默,明天,我們就可能被牽連其中,自食惡果。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做好自己的同時,盡最大可能去影響別人,讓錯誤的事及時終止,讓正確的事能被宣揚,我好了,我身邊的人好了,這個世界才有可能好起來


02


如果你的公司還在,

請珍惜你的工作


最近,很多仍然沒有復工的網友,陷入了另一種焦慮。


對大多數年輕人來說,從未有過積蓄的他們,前所未有的想回去上班;而很多中年人,面對房貸車貸和一家老小的生活用度,也越來越擔心接下來的日子該怎麼過。


這段時間在家辦公期間,我也和很多候選人溝通了他們的近況。比起每年春節過後的跳槽小高峰,今年的候選人,心態上明顯更加謹慎和冷靜。


一個候選人說,這段時間,其實自己想的不是等疫情過後趕快跳槽,而是很慶幸沒有在年前匆忙提出離職,公司也給了很多的關懷和支持,讓他感到前所未有地珍惜這份工作。


他說,現在想想自己原來的工作,其實並沒有那麼糟,自己遇到的困難,也並不全是外因導致,比起網上那些撐不過三個月、甚至已經倒閉的公司,自己更應該覺得幸運。


稻盛和夫在回憶他的職業經歷時,曾多次提到他在大學畢業後入職第一家公司的故事。


那家公司因為效益不好,一直拖欠員工工資,沒過多久,和他同期入職的員工紛紛辭職,而他本想去自衛隊工作,卻因為家裡人的極力反對,也不得不放棄。


沒有其他選擇的他,只能一心放在工作上,沒想到,卻因此催生出了他優異的科研成果,為他之後的職業之路,奠定了堅實基礎。


很多時候,人往往是在沒有退路時,才會發現,原來自己捧著的,就是金飯碗。


不完美的工作和生活,本就是常態。珍惜當下,盡全力做好自己能夠去做的事,你會發現,那些本來覺得無可改變的事,會因你的努力,而變好。


03


思辨力和免疫力一樣,

都是生活的必需品


很多網友都說,這個假期,感覺自己心臟病都要犯了。


每天打開微博,都不知道該先為哪件事生氣,可看到醫護人員的報導,又感動得要哭溼整條毛巾被。


心情就像過山車,但開關不在自己手裡。


的確,自從疫情發生,我們經歷了太多“真相變謠言,謠言變真相”的刺激,搞得很多人已經不知道該相信什麼。


其實,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就算沒有這場疫情,我們哪天又不是被各種不知來源的信息包圍,而分不清對錯呢?


而避免讓自己陷入“烏合之眾”的狂流的唯一方法,就是擁有思辨力:用自己的理性思考,去判斷外界信息的真偽。


記得在一檔紀錄片中,鍾南山院士提起他的父親時,曾這樣回憶到:父親話不多,但他說的話,都是有根據的。


他記得,他們曾遇到一個孩子,有尿血癥狀,他不假思索地說到,這孩子得了結核病。


父親問他:“你怎麼知道他是結核?”


這句話把鍾南山問楞了。他從來沒想過為什麼是結核,就脫口而出了,可實際上,很多種疾病,都可以產生尿血的症狀。


只相信那些經過自己深思熟慮、確認無誤的事,只向別人傳播自己能完全確信的話,既可以讓我們免於信息過量帶來的焦慮,也能讓這個世界更加清澈。


笛卡爾在《談談方法》一書中,曾提到自己的幾條行為原則,其中第一條便是:凡是不能確認的東西,就不完全相信。


無論在當下的疫情中,還是在未來的生活中,學會思辨,學會從海量信息中形成自己的真正判斷,是我們一直要學習的功課。


04


人格的高貴與否,

與學識和地位無關


可以說,每次的突發事件,都是一面人性的放大鏡。


疫情中,我們看到了身居要位卻翫忽職守的官員被免職,看到了自己毫無作為卻跳出來指責韓紅的微博大V,卻也更看到了許許多多人格閃亮的普通人。


一位農民,一次性捐出15000支口罩,而這些口罩,是他之前打工的口罩廠倒閉前,抵給他的好幾個月工資;


一個老鄉,滿身是土,從一個皺巴巴的塑料袋裡掏出一沓子錢,說,國家有難了,我能不多少獻上一點嗎?捐出了他不知道攢了多久的2000塊錢。


這些普通人,可能沒什麼學問,更沒有金錢地位,有的,只是一顆淳樸善良的心。


在老舍的《四世同堂》中,曾有這樣一段描寫:


故事的主人公祁瑞宣,在國難面前,很想和弟弟一樣逃出北平參與抗戰,但無奈他是家中長子,要肩負照顧一家老小的重任,唯一能做的,就是儘可能影響身邊人,宣傳愛國思想。


令他沒有想到的是,最先被他影響的,是沒什麼文化的年輕鄰居程長順,平時看著膽小窩囊的長順,和瑞宣說想去參軍。


老舍寫到:


知識不多的人,反倒容易有深厚的情感,而這情感的泉源,是我們的古遠的文化。一個人可以很容易獲得一些知識,而性情的深厚,卻不是一會兒工夫培養得出的。


困難面前,有的人選擇遠離是非,保全自己,甚至逃往國外;而有的人,選擇盡我所能,甚至迎風逆行。


這背後的差別,不是金錢地位知識學問,而是人格的高低不同。



塔勒布曾在《反脆弱》中指出,意外總會發生,只有脆弱的事物,才喜歡安寧穩定的環境,而具有反脆弱的事物,則會從混亂中成長。


突如其來的疫情,和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意外事件一樣,我們無法控制它們的發生,但仍可以選擇如何面對,以及應該從這些事中,思考和記住些什麼。


願多年後,當我們回憶這場疫情時,能記起來的,不僅僅是悲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