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硬核抗疫:平安醫療科技「出圈」啟示錄


硬核抗疫:平安醫療科技「出圈」啟示錄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孫子兵法》



若干年後,當平安集團首席醫療科學家謝國彤回望2020年那場肆虐中國的新冠病毒(COVID-19)時,或將依舊難掩內心的波瀾。


今年春節,他放棄了帶著家人一起旅遊的計劃,和平安的同事們參與到抗疫中,還有很多武漢本地同事選擇踏進疫情風暴中心。


這彷彿是對平安醫療生態的一次巨大的測試。危機之下,民營科技醫療開始挺身而出,從幕後走到臺前。


雖然謝國彤和他的科技同事們一直潛心磨礪技術數年,但這是第一次大規模對外亮劍。


2020年,過去一直低調的平安醫療健康生態圈,此次如同一匹黑馬突圍,向外爆發出旺盛的生命力,讓行業內外均為之驚詫。


但實際上,根據中國平安2019年年報,平安科技專利申請數累計達21383項,數字醫療科技領域的已公開專利申請數位躍居全球第二位。


平安醫療生態,剛剛翹起冰山一角,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硬核抗疫:平安醫療科技「出圈」啟示錄

科技醫生“請戰”


1月23日,武漢封城,空氣裡瀰漫著緊張而恐慌的味道。但是,張海全決定放棄回山東老家的計劃,儘管他已經收拾好了行李。


他是平安健康(檢測)中心武漢檢驗中心負責人,醫學檢驗專家。他預感到了疫情形勢的嚴峻。


他主動請纓武漢市衛健委領導:武漢檢測中心,作為省級醫學檢驗實驗室,望能貢獻一己之力,隨時聽候領導批示。


同一天,平安集團召開新年工作會,董事長馬明哲將“抗擊疫情”列為開年四大核心任務之一。


同一時間,平安旗下各大子公司都已火速行動起來。


平安人壽、平安產險、平安健康險、平安養老險推出取消藥品限制、取消診療項目限制、取消定點醫院限制、取消等待期限制、取消免賠額五大舉措。


此外,平安產險為800W全國疾控及醫護人員無償提供萬億保險,人均保額50萬元;平安人壽送出1000萬份“E路平安保險計劃”免費領取名額,總保額合計1萬億元;平安整體抗疫專項捐贈支出已達6150萬元……


同一天,收到武漢市政府援助請求後,平安武漢檢測中心負責人萬鵬隨即向總部和集團請示,調用平安海外醫療資源,陸續支援7萬餘隻醫用口罩及N95口罩、近2000件醫用防護服及2000個醫用護目鏡。


而實際上,平安好醫生更早感受到這場突然來襲的疫情。


平安好醫生CEO王濤回憶,早在1月中旬,公司內部正在排節假日值班表,在線諮詢量大增。超過1000名醫生紛紛主動請纓,放棄休假,迅速開展線上義診。


硬核抗疫:平安醫療科技「出圈」啟示錄


“20日武漢突然報道已有136例確診病例,這是最苦難的時候,擔心這個病有可能像是H1N1一樣流行。”平安好醫生互聯網醫院院長謝紅回憶說。因為她經歷過03年的非典,曾在非典病房一線工作,還經歷過2009年的甲型H1N1病毒流感,所以對這類傳染病很敏感,並迅速從協和醫院找來培訓資料。


1月20日,平安好醫生啟動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成立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指揮中心,成立專門的醫學專家組,開啟了全體醫務人員的培訓,24小時內成立專項小組,開通抗疫義診服務專區”。


1月23日,武漢封城開始,平安好醫生向武漢及各地醫療機構陸續捐贈45W只口罩,免費向全國派發千萬只口罩,同步開展線上防疫科普教育。


1月25日,張海全再次向武漢政府部門請願加入抗擊疫情隊伍——平安健康(檢測)中心下屬武漢平安好醫醫學檢驗實驗室(以下簡稱:武漢檢驗中心),是平安醫保科技在華中地區的首家省級醫學檢驗實驗室,設有生化、臨檢、病理、PCR、微生物五個專業組,配備全球頂尖的檢驗設備,硬件上具備良好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資質……


兩天後,張海全收到湖北省疫情防控指揮部通知,

平安武漢檢驗中心被正式列為湖北省首批13家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第三方機構之一核酸檢測是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的重要依據,檢測的精準與否生死攸關。


曾經參與非典的PCR實驗員劉靜第一個返崗,看到身邊一個個親友倒下,40歲的她曾數度哽咽。


硬核抗疫:平安醫療科技「出圈」啟示錄


20多天以來,劉靜和9個夥伴們持續每天工作12小時,用2臺檢測儀器,實現了日均檢測量500~700例,大大超過了部分三甲醫院200~300例的飽和工作量。


攻克時間難題是決勝戰役的關鍵,也是挑戰科技極限、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


平安武漢檢驗中心與其他12家三方機構,承擔了武漢每天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工作量的90%,讓更多患者得到及時確診和治療。


疫情中心之外,平安智慧醫療藉助人工智能技術,遵照國家衛健委、中國疾控中心等發佈的診療方案和指南等,上線“疫情自查”工具,幫助公眾實現新冠肺炎疫情自查。


截至目前,平安智慧醫療“疫情自查”已在重慶市“在渝中”“渝快辦”,福建省“閩政通”“e福州”,深圳市“健康深圳”“深圳健康網”等全國200多個官方新媒體上線,幫助公眾開展新冠肺炎自篩自查達萬人次。


與此同時,平安智慧城市藉助“i深圳”,深圳市統一的政府服務APP,在特殊時期上線疫情防控在線問診平臺,市民可通過該平臺直接撥打平安好醫生的義診電話,進行實時諮詢。該專線已累計服務超過182萬次問診。


硬核抗疫:平安醫療科技「出圈」啟示錄

硬核科技出圈


新冠病毒最可怕之處在於:無形、高潛伏性、高傳播性。而其確認病症的標準,也從最初的核酸試劑,到後來的肺部CT等臨床診斷。


一時間,醫院肺部CT成為最緊缺的資源,1月中下旬,武漢發熱病往往要排超過8個小時。而更大的風險在於,擁擠的醫院CT門口,最容易發生交叉感染。


移動CT成為最優解決方案:疏散疑似患者,避免交叉感染。


但是,全國移動CT影像車只有不到10臺。而平安派出的64層移動CT影像車是其中硬件配置最多、檢查效果最好的一臺車。


“64層”是指有64層螺旋CT,層數越多,影像掃描效率越高,對患者的輻射就越少。64層CT產生輻射是16層CT的四分之一,用在抗疫這種危急場景中,則能提升四倍檢查效率。


移動CT影像車,是國內首次將全身CT應用到車載領域的創新技術。


該CT影像車還被媒體稱為“平安版變形金剛”,原因在於該車具備的“變身能力”,這臺車採用了國內首創的甩掛式車體擴展技術,行駛中是一輛集裝箱式半掛車,停放時廂體可以外擴增加內部空間,針對使用場景進行變身。


早在春節前,平安健康(檢測)中心業務運營部總監羅肖就與湖北省及武漢衛計系統積極接洽,請願支援肺炎CT篩查。


1月23日,羅肖和同事將12.6米長、26噸重的64層CT影像車組裝好,迅速完成第一例CT影像檢查時,湖北省人民醫院影像科的醫生驚呆了。


硬核抗疫:平安醫療科技「出圈」啟示錄


此後,這臺影像車先後馳援湖北省人民醫院和江漢方艙醫院,日均220人次的影像掃描,極大緩解了疫區醫院的診療壓力。


武漢中南醫院影像科副主任張笑春接受央視採訪時說,平安移動CT影像車能有效緩解醫院CT設備不足和患者交叉感染的問題,是疫情期間最好的檢查場景,並賦予其“方艙CT”的稱號。


移動CT影像車在央視一炮而紅,並迅速被其他疫區複製使用。


據平安醫保科技董事長兼CEO方蔚豪介紹,公司早在兩年前就已佈局該業務。該部門過去兩年帶著移動CT影像車團隊開展了近600場篩查和鄉村義診,行駛過的距離超600公里。


而疫區之外的第二戰場,平安好醫生依靠硬核科技迎擊網絡洪流。


疫情期間,平安好醫生APP在線諮詢量大增,平臺訪問人次達11.1億,APP新註冊用戶量增長10倍,APP新增用戶日均問診量是平時的9倍,相關視頻累計播放量超9800萬。


平均算下來,平安好醫生1400多名全職醫生每人每天服務的患者數量驚人。


“這彷彿是一場超級壓力測試。”平安好醫生CEO王濤表示,經過4年的積累,平安好醫生在醫生的儲備、醫療物資的儲備、AI系統經受住了巨大的網絡洪流考驗。


而更重要的是AI團隊巨大的支撐,公司AI團隊為疫情開發了專門的AI模型,助力醫生們更高效地解決問題。


早在5年前,平安好醫生以30億重資投入AI Doctor。AI Doctor能做大量基礎性工作:語音和圖文交互、引導用戶準確描述病症,形成結構化病史,提供智能診斷方案供後端專科醫生參考。AI Doctor比人工更全面、耐心,基於大數據積累,智能診斷成為更加全面客觀的體現。


平安好醫生推出的“AI+Docter”模式,是普通醫生效率的100倍,甚至200倍。


截至2019年底,平安好醫生註冊用戶數達3.15億,自主研發的AI輔助診療系統已應用到150家線下醫院,累計覆蓋多達3000種疾病診療,並在6.7億次線上諮詢數據的訓練下持續優化。


更值得關注的是,平安智慧醫療駛入深水區——智能閱片系統。


2月21日起,平安智慧醫療新冠肺炎智能閱片系統已落地包括武漢在內的全國1500多家醫療機構,為2000多位病人進行了遠程閱片服務。


一位疑似病人肺部CT大約有300多幅圖像,常規閱片時間在15分鐘左右。


平安智慧城市聯席總經理高孟軒介紹,平安智能閱片系統一方面可以提升一線放射科醫生的效率,15秒左右就能出具智能分析結果,準確率高達90%以上;另一方面針對疫情期間CT閱片需求激增的情況,該系統還可以通過遠程AI閱片的方式進行支援,讓全國專家參與義診。


硬核抗疫:平安醫療科技「出圈」啟示錄


此輪抗疫,憑藉超前佈局和技術積澱,平安醫保科技、平安好醫生等公司成為抗疫中的黑馬,影響力成功“出圈”,獲得政府機構與社會各界的多次認可。


“平安抗疫主要體現在能幫助居民在線問診,幫助醫生診療,為政府提供信息決策。”謝國彤向財帝表示,此次抗疫最大的特點是,民間企業成為抗疫的重要力量。平安的力量主要體現在科技優勢、金融優勢。平安的科技力量,讓抗疫變得更加高效。而這背後是長期的醫療科技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重金投入。


三十年發展,平安從金融巨頭到科技巨頭。


平安聯席CEO陳心穎曾在2017年表示,平安過去十年已拿出500億進行金融科技研發,以後每年將拿出收入的1%用於創新科技的研發和應用,

未來十年至少為科技投入1000億元。


2019年財年,中國平安科技業務總收入同比增長27.1%至821.09億元,共設立8大研究院,57個實驗室,擁有近11萬名科技業務從業人員、3.5萬名研發人員、600名科學家的一流科技人才隊伍。


硬核抗疫:平安醫療科技「出圈」啟示錄

醫療生態進擊


外界看來的平安醫療科技異軍突起,實際上也只在抗疫中顯露了冰山一角。


謝國彤,是平安醫療生態飛速發展的見證者。他是平安集團首席醫療科學家。2017年,他在IBM中國研究院每年要飛80次,之後來到平安,他每年飛行130次。


硬核抗疫:平安醫療科技「出圈」啟示錄


入職兩年多以來,謝國彤及其團隊從無到有,研發打造了個人疾病預測、AskBob 醫學智庫、智能輔助診療AskBob 、智能健康管家等多項智慧醫療工具。


2019年,中國平安“醫療生態圈”實現階段性重大突破,自主研發的全球首款OCT眼底疾病篩查系統成功打通上海十院、深圳眼科醫院等眼科醫聯體內綠色轉診通道;創新推出的“平安馭策”智能輔助決策平臺,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一步提高醫療及政企效能。


在2019年國際頂級醫療影像會議ISBI上,平安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技術團隊獲得肺癌病理分割(ACDC)、內窺鏡影像質控(EAD)和病理性近視檢測(PALM)三個競賽的總冠軍以及六項子任務世界第一。


截至2019年末,智慧醫療已覆蓋1.4萬家醫療機構,其中平安自研的輔助診療工具AskBob全年累計調用量達1100萬次,惠及26萬名醫生。


不僅如此,平安醫保科技運用大數據技術助力醫保改革,成功中標國家醫療保障局醫療保障信息平臺“宏觀決策大數據應用子系統”、“運行監測子系統”建設工程項目,以及山東、河北、青島等省市平臺的建設工程項目。


截止目前,平安醫保科技已覆蓋全國200餘城市,為8億社會公眾提供服務,幫助醫保節約支出近400億元。


“醫療科技是一切的核心,平安的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成為最核心競爭力。”在謝國彤看來,平安醫療生態圈形成了完整的服務模式。


硬核抗疫:平安醫療科技「出圈」啟示錄


其一,在線醫療。平安好醫生APP累計服務超過3.15億患者,該平臺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在線智能診以及醫藥電商服務平臺。


其二,智慧醫療。平安智慧醫療與全國31個省市合作,提供AI醫療等技術,向合作醫院、診所、檢測中心進行技術輸出,如智能閱片系統等。


其三,支付連接。平安集團旗下健康險、壽險用戶約1.6億人。平安通過與政府合作社保等方式,提供控稅、反欺詐的服務,並進行慢病管理,讓政府、參保人、商業公司三方受益。


近年來,平安以科技賦能的五大生態圈之一的醫療生態圈始終十分低調,其原因也跟主要服務B端和G端的業務模式有關。


而如今,隨著智慧醫療的硬核出圈,平安的品牌認知也在潛移默化中發生著鉅變。


2019年,面對國際國內複雜環境,依靠科技力爭突圍,平安的業績表現依然堅挺,財務指標更不斷刷新投資人預期。


2019年,中國平安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營運利潤同比增長18.1%至1329.55億元;淨利潤同比增長36.5%至1643.65億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增長39.1%至1494.07億元。


馬明哲曾用“三個賦能”,描述平安發展的三個階段:科技賦能金融,科技賦能生態,生態賦能金融。


科技賦能生態,平安集團旗下醫療生態等五大生態圈正在崛起之時。此次戰疫,智慧醫療在數億人心中烙下的抗疫故事、積累的良好口碑,未來必將燃動其他生態圈。而對於核心金融業而言,醫療生態圈的突圍也將持續釋放新動能,與主業及其他生態圈形成良性互推。


科技是唯一可疊加式進步的動力。


歷史的界碑應該以每一次科技的進步為節點,也只有科技變革的按鈕,正觸發不可逆轉的歷史澎湃進程。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