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如何在CATTI二級口譯實務中獲得高分(日語)

在我身邊的同行和口譯專業的同學當中流傳著這樣一些普遍的看法。

通過CATTI二口以上考試的,(實務一科)一般都是60多分。

CATTI的評分老師十分嚴格,不會給你高分。

作為一個再普通不過、不認識任何“內幕人士”的應考者,我曾經也有過同樣的想法,甚至一度有過“CATTI只要60分以上就不錯了”的想法。

而且實際上從2017年起,我總共參加了三次二口考試,實務部分的分數第一次為64,第二次為62——第二次甚至還低了兩分!


而就在前幾天,我拿到了自己的第三次考試成績,實務80分,在我知道的範圍內也算是高分通過了。這樣上邊的“謠言”也就不攻自破。


如何在CATTI二級口譯實務中獲得高分(日語)

筆者參加考試時還是日語口譯專業的研究生,故只需要考實務一科即可


這也同時印證了我在上一次考試之後對自己不足的分析、以及有重點地練習是有效果的。

當然,CATTI的考試每年的合格分數線到目前為止都是60分,而並非託福雅思那種分數等級制,從這個意義上講,的確只要考到60分就可以了。但我覺得,既然要考,為何不考個高分呢?這既是你日語、口譯能力的體現,同時也避免了尷尬地卡在60分上,一個不小心就成為傳說中“被合格率擠下去的那一撥”。誰還不想一次合格呢。


儘管CATTI每年並不會放出真題,但它也並不是一個神秘的考試,並有一套自成體系的評分標準。只要我們能夠一定程度上推測出“評分標準是什麼樣的”,並朝著這個方向去填補自己的不足,就能夠有效地提升自己的分數。


接下來我會結合自己這三次考試的經驗,為大家介紹一下我是如何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提高這20分的。至於為什麼考了三次,因為不甚重要,所以最後再告訴大家。


1


包括我在內,考CATTI的時候總會出現一種“畏懼”心理。我覺得主要原因是出於這些想法:網上找不到真題、不清楚評分標準、周圍有些口譯不錯的人實務也只得了60多分,這考試太難了。


在第二次拿到成績之後,因為對自己的口譯能力一直以來比較有信心,我並不甘心自己只有62分。所以我冷靜下來,對考試開始了一些“推測”。而整個推測的重點在於評分老師想聽到的是什麼。既然這是一個口譯考試,那麼評分老師一定想聽到的是“一個有一定文化知識素養的譯員的聲音,冷靜、思路清晰,即使出現了失誤也懂得隨機應變”。然後我進一步將這個推測細分如下


知識、技能 - 百科知識、熱點話題、口語、聽力、

筆記

能力 - 組織語言能力、邏輯構建能力失誤處理能力

狀態 - 冷靜、自信


紅色的部分,是我分析自己沒有做好的部分。


2


首先是筆記。


前兩次考試中我的問題:沒有系統地練習過筆記法,很多時候臨場想當然地記,句子太長太難甚至乾脆放棄筆記。或者儘管記了一些,且自信滿滿地認為自己聽懂了,開始譯的時候卻想不起自己的筆記符號代表的含義。


第二次考試後,我開始重點改善自己的筆記方式。我在口譯實踐中的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丟信息,一是因為自己記憶力不算好,二是惰性作祟,覺得“只要主旨意思沒大毛病就可以了”。這樣的想法在實際工作當中或許是容許的,但二口考試並非如此。二口對於信息完整度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只要你不是記憶大師,較高的筆記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曾經有一位前外交部譯員來我們大學演講,當時他教的一套筆記方法我覺得非常有效。這位老師強調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所有信息儘可能全部寫下來,但因為水平有限,多次嘗試之後發現這個方法對於我來說實用性有限,如果全部內容都做筆記會導致我完全依靠筆記,譯文支離破碎。所以現在我使用的筆記方法是經過改良,以適應自己的口譯節奏的。


但是!二口考試和真正的口譯實踐不同。第一,錄音每次至多放一到三句話。第二,錄音的語速慢於真實生活中的語速。因此,我選擇了

把信息儘可能地寫下來。但考慮到聽、理解與筆記之間的矛盾(光聽會忘記信息點,但專心寫又會疏於理解文章邏輯),結合自己的記憶力、理解力,我自己做筆記量大約佔原文內容的70%~80%,比例還是比較高的。


同時一!定!要形成一套自己的筆記符號體系,這麼做你可以避免我出現過的問題,那就是在考場上聽到一個常用詞或者一個邏輯,我竟然開始思考“我去,這個詞應該怎麼做筆記?”想一想這是多麼地尷尬。


如何在CATTI二級口譯實務中獲得高分(日語)

筆者幾年前做過的固定符號的嘗試,還比較幼稚。後來借鑑了一些網絡上公開的符號集,以提高效率。


當然,無論是筆記符號體系的形成,還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筆記比例,都是要經過持之以恆的練習的。每星期練習三次,我大約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去內化筆記方式,但進一步讓它成為我記憶和思維的引線又花了一些時間。通過練習,我在考試中的信息輸出精度有了極大的提高。


總之我的感受是,筆記在二口考試中的角色至關重要。


3


第二是邏輯構建能力及失誤處理能力。而這兩點又與筆記有很大關係。


前兩次考試中我的問題:句子翻譯出來了,跟後一句話的邏輯關係卻不對。明明是A+B=C,我卻譯成了因為有A才有了B和C。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同時我相信,這也是二口的一個採分點。能否清晰地處理你輸出當中詞與詞、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係將很大程度影響你的得分。


大家會發現,我在對自己失誤分析當中並沒有提及“詞彙量”這一項。一來因為我自身詞彙量還算不錯,二來更重要的是,二口考試從來不在詞彙上大做文章。至少我參加的這三次,從來沒有出現過一個生僻詞、難詞,用詞彙來難道考生,而更多的是看你能否有條理地、有邏輯地進行口譯。邏輯關係錯誤非常容易讓人懷疑你對原文的整體理解


這裡的邏輯指的是什麼呢。


“因為…所以…”、“…是由…、…、…組成”、“之所以…是因為…”、“通過…才…”、“首先…然後…”、“在…的基礎上,進一步…”、“只有…才能…”、“如果…將會…”


如何保證邏輯關係正確?我所做的是形成一套高度熟練的邏輯筆記符號。筆記符號誰都可以做,但是考試的時候能不能熟練運用才是關鍵。


當然我無法保證每一次都能做得很好。有時候我會聽漏信息,有時候會來不及記筆記。失誤無法避免,它是我們考試中必然不請自來的客人。在我前兩次考試出現失誤的時候,我往往會卡在當場,遲遲說不出話,中間出現好幾秒的空白,最後譯出的東西還不見得是正確的。而我這一次選擇了另一種處理方法,那就是“打擦邊球”。也許我並不記得這句話原本是因果關係,但我可以“模糊”這種關係,例如去掉邏輯詞,或者根據常識使用最有可能的那種邏輯關係。總之,失誤無法避免,卡殼最為致命。


但不管怎麼說,失誤在任何考試當中都是扣分項,我所做的,是讓自己的失誤從嚴重的扣分項,變為較小的扣分項。而這也與我最後要提到的一點有關。


4


最後是冷靜與自信。


前兩次考試中我的問題:每當有難處理的詞句出現,往往會停下來糾結個別字詞,出現長達幾秒的沉默。多次發出“呃”、“那個”這類語氣詞,聲音緊張。


口譯老師常常教導我們:哪怕你緊張得兩腿發抖,也要表現的穩如泰山。而沉默和頻發的語氣詞都是你緊張的證據。且不斷的停頓和語氣詞也是非常影響第一印象、並阻礙評分老師對譯文的理解。二口是口譯考試,評分老師在看考題的同時,也會同時考量你是否是一個能夠冷靜應對一切情況的合格譯員。


為了改善語氣詞過多的問題,我在一段時間裡有意識的將自己的口譯練習錄下來,並播放給自己聽,讓自己親身感受這種頻繁的語氣詞會讓聽者多麼難受,從而促進自己有意識地減少這種語氣詞。


至於較長的沉默,emmmmm,我只能說儘量不要沉默。沉默不光會影響當前句子的翻譯,因為一段口譯的時間限制,還會影響到後面幾句的翻譯。沉默或者說卡殼有很多原因,有一些是可以解決的,如果有必要,我會在以後的文章裡進一步展開。


以上就是我對自己這次考試的一些改進的總結了,第一次寫經驗文,不一定適合每個人,求輕拍,也希望能夠對讀到這裡的朋友有所幫助。2017年第一次報考的時候走錯了考場,缺考一科。2018年第二次報考,綜合的最後一道綜述題原本應該用中文,我寫成了日語,再次與合格擦肩而過。但正因為有了前兩次的失敗,懶惰的我才有了有的放矢進行改進的想法,對我來說也是一種幸運和緣分。歡迎任何意見、建議、討論。也希望有更多人對口譯有興趣,有動力。


作者 染井

一個剛踏上職業旅程的日語自由譯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