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COVID-19與中國經濟:豬肉市場

本文章由湖南貝哲斯信息諮詢有限公司研究發佈,轉載請註明來源。


  2020年2月22日,全國共有7個省級行政區豬價上漲,兩個省級行政區保持平衡,其餘均為下跌狀態。這次豬肉價格出現的小幅度下跌主要是由於中央儲備豬肉入場壓價,疫情結束後,豬肉市場預計出現穩定增長。投資市場同樣對豬肉市場抱有樂觀態度,2月24日,牧原股份與溫氏股份在股票市場均呈現上漲態勢。

 

外三元生豬均價高

  中國生豬市場將豬分為外三元、內三元和土雜豬三種。由於不同的豬特性不同,有的長的快,有的瘦肉率高,有的抗病能力強,而雜交可以讓商品豬具備多種優點,於是出現了雜交豬。外三元是外國品種豬雜交生產的第三代,內三元是雜交過程中有中國品種豬參與生產的第三代,土雜豬則是由中國品種豬雜交生產的。國內品種的豬長的慢,肥肉多,瘦肉率低,得肉率低,因此凡是配了國內品種的豬,生豬價格會低一些。所以,外三元在各地的均價要高於內三元和土雜豬。


COVID-19與中國經濟:豬肉市場


疫情期間各地豬肉差價大

  隨著各地復工範圍擴大,公路封堵的情況逐漸減少,COVID-19疫情對於豬肉價格的影響也在慢慢減弱。不過,在社會尚未完全恢復正常運轉時,生豬的跨區域調動仍然有相當大的阻礙。目前,主產區和主銷區的豬肉價格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區別。


COVID-19與中國經濟:豬肉市場


  疫情除了在主產區與主銷區之間帶來較大的豬肉差價,還影響著各地區豬肉價格的跌漲。受足量物資補給的影響,華中地區各省級行政區的豬肉價格今日均出現小幅下跌。在政府調控下,華中地區疫情期間豬肉漲價的可能性不大。2月22日湖北省的豬肉均價為每斤38.4元。


COVID-19與中國經濟:豬肉市場


COVID-19與中國經濟:豬肉市場

 

疫情結束後豬肉價格可能激增

  疫情前期,豬源緊張的主銷區如廣東的豬肉價格一直維持在高位。隨著交通逐漸恢復,豬肉供應逐漸恢復正常,但被疫情壓抑的大量的餐飲業需求卻仍未被釋放,所以這些區域的豬肉價格均出現小幅下跌。疫情結束後,豬肉價格預計會出現激增。

  首先,因疫情而延期的消費需求將會在短期內爆發。疫情中,絕大多數居民深居簡出,外出就餐的次數驟減,大量餐飲門店限時營業或歇業,餐飲業對於豬肉的需求極低。疫情結束後,餐館飯店正常營業,豬肉需求將猛增。

  其次,2019非洲豬瘟帶來的影響尚未散去,中國的豬肉產能仍未恢復。2019年,溫氏股份銷售肉豬1851.66萬頭(含毛豬和鮮品),同比下降16.95%。但是,受國內生豬供給偏緊的影響,2019年豬肉銷售價格同比上漲46.57%,溫氏股份養豬業務收入及盈利同比大幅上升。

  此外,受COVID-19影響,部分養殖戶已經錯過養殖週期。1月能繁母豬存欄環比下降0.51%,同比下降35.82%。而且,年後生豬補欄極少,大量豬仔、母豬的銷售訂單推遲。豬肉需求大爆發時,中國豬肉市場的供應相對不足。

  但是,這種快速的增長不會持續太久,延期需求釋放後,豬肉需求將回到正常水平並帶動豬肉價格回調。而且,政府對於肉價這一及其影響民生的指標十分關注。2019年國慶期間,政府也曾調儲備豬肉入市穩定肉價。如果疫情後豬肉價格一路走高以至於影響居民生活水平,政府幹預的可能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