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中醫內科學——汗證


中醫內科學——汗證

一、概念

自汗、盜汗是指由於陰陽失調,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洩失常的病證。其中,不因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白晝時時汗出,動輒益甚者,稱為自汗;寐中汗出,醒來自止者,稱為盜汗,亦稱寢汗。

二、病因病機

1.病後體虛

中醫內科學——汗證


2.情志不調

中醫內科學——汗證


3.嗜食辛辣

中醫內科學——汗證


三、診斷要點

1.不因外界環境影響,在頭面、頸胸,或四肢、全身出者,晝日汗出溱溱,動則益甚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後汗止為盜汗。

2.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自汗、盜汗。作為其他疾病過程中出現的自汗、盜汗,因疾病不同,各具有該疾病的症狀及體徵,且出汗大多不居於突出地位。

3.有病後體虛、表虛受風、思慮煩勞過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等易於引起自汗、盜汗的病因存在。

四、鑑別診斷

1.自汗、盜汗與脫汗

脫汗表現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同時出現聲低息微,精神疲憊,四肢厥冷,脈微欲絕或散大無力,多在疾病危重時出現,為病勢危急的徵象,故脫汗又稱為絕汗。其汗出的情況及病情的程度均較自汗、盜汗為重。

2.自汗、盜汗與戰汗

主要出現於急性熱病過程中,表現為突然惡寒戰慄,全身汗出,發熱,口渴,煩躁不安,為邪正交爭的徵象。若汗出之後,熱退脈靜,氣息調暢,為正氣拒邪,病趨好轉。與陰陽失調、營衛不和之自汗、盜汗迥然有別。

3.自汗、盜汗與黃汗

黃汗汗出色黃,染衣著色,常伴見口中黏苦,渴不欲飲,小便不利,苔黃膩,脈弦滑等溼熱內鬱之症。可以為自汗盜汗中的邪熱鬱蒸型,但汗出色黃的程度較重。

五、辨證要點


應著重辨明陰陽虛實。一般來說,汗證屬虛者多。自汗多屬氣虛不固,盜汗多屬陰虛內熱。但因肝火、溼熱等邪熱鬱蒸所致者,則屬實證。病程較久或病重者,會出現陰陽虛實錯雜的情況。自汗久則可以傷陰,盜汗久則可以傷陽,出現氣陰兩虛或陰陽兩虛之證。

虛證當根據證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氣、養陰、補血、調和營衛;實證當清肝洩熱,化溼和營;虛實夾雜者,則根據虛實的主次而適當兼顧。此外,由於自汗、盜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洩為共同病變,故可酌加麻黃根、浮小麥、糯稻根、五味子、癟桃幹、牡蠣等固澀斂汗之品,以增強止汗的功能。

七、分證論治

自汗

1.營衛不和

主症:汗出惡風、周身酸楚。兼見微發熱,頭痛。或失眠。多夢,心悸。舌苔薄白,脈浮緩。

治法:調和營衛。

方藥:桂枝湯。

桂枝——溫經解肌;

白芍——斂陰和營;

生薑、大棗、炙甘草——和中,調和營衛。

2.肺氣虛衰

主症:汗出惡風、動則益甚。兼見久病體虛,平時不耐風寒,易於感冒,體倦乏力。舌苔薄白,脈細

弱。

治法:益氣固表。

方藥:玉屏風散加味。

黃芪——補氣固表止汗;

白朮——健脾補氣以實表;

防風——走表而助黃芪固表之力。

3.心腎虧虛

主症:動則心悸汗出,或身寒汗冷。兼見汗後心悸,胸悶氣短,腰痠腿軟,面白唇淡,小便頻數而色

清,夜尿多。舌質淡,舌體胖潤,有齒痕,苔白,脈沉細。

治法:益氣溫陽。

方藥:保元湯或芪附湯加味。

人參——大補元氣;

黃芪——益氣固表止汗;

附子、肉桂——補益心腎之陽,以振衛氣生髮之源;

甘草——補脾益氣。

4.熱鬱於內

主症:蒸蒸汗出,或但頭汗出,或手足汗出。兼見面赤,發熱,氣粗口渴,口苦,喜冷飲,胸腹脹

悶,煩躁不安,大便乾結,或見脅肋脹痛,身目發黃,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厚,脈洪大或滑數。

治法:清洩裡熱。

方藥:竹葉石膏湯。

石膏、竹葉——清氣分熱;

人參、麥冬——滋養陰液;

白芍——斂陰;

甘草——和中。

盜汗

1.心血不足

主症:睡則汗出,醒則自止。兼見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眩暈健忘,氣短神疲,面色少華或萎黃,口唇色淡,成人多見。舌質淡,苔薄,脈虛或細。

治法:補血養心。

方藥:歸脾湯。

茯神、酸棗仁、龍眼肉、遠志——養心安神;

當歸——養血補血;

人參、黃芪、白朮、甘草——補脾益氣。

2.陰虛火旺

主症:寐則汗出,醒則汗止。兼見久咳虛喘,虛煩少寐,形體消瘦,兩顴發紅,午後潮熱,五心煩熱,女子月經不調,男子夢遺。舌質紅少津,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

方藥:當歸六黃湯。

當歸、生地、熟地——滋陰養血;

黃芩、黃連——清心肺之火;

黃柏——瀉相火而堅陰;

黃芪——益氣固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