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外媒眼中的中國高科技“戰疫”

摘要:機器人、雲計算、物聯網等高新技術在這場戰役中大顯身手,為疫情防控提供了“硬核”支持。

日前,一些外媒開始關注中國科技企業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作用――機器人、雲計算、物聯網等高新技術在這場戰役中大顯身手,為疫情防控提供了“硬核”支持。

科技企業應援一線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稱,為了抗擊這場疫情,中國科技企業群策群力,各顯神通。

應對疫情的當務之急是如何減少人際接觸,防止病毒擴散。機器人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在北京的一些餐廳,生活服務電商美團點評從上週開始使用機器人員工。通過機器人將餐食從廚房遞給送餐員,然後再外送。如果試點成功,美團希望將這一方法推廣到其他城市。

電商巨頭京東也採用了智能配送機器人,為武漢的醫務工作者運送物資。從外觀和運作方式上看,這些機器人就像一輛小車,不斷往返於倉庫與醫院之間。

京東物流一名自動駕駛負責人表示,從倉庫到醫院約600米,雖然路線較短,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人際接觸,降低感染風險。“時間很緊張。從模擬到實踐,我們只花了四天時間來確保算法運行,”這名負責人說。

此外,上海一家機器人初創公司也向武漢的醫院輸送了數十臺機器人,負責在隔離病房、重症監護室和手術室裡噴灑消毒劑。

還有一些企業則通過與機構聯手,加速藥物研發。例如,騰訊本月對研究機構開放了其超級計算設備,幫助研究人員加快尋找治療新冠肺炎的方法。中國最大的移動出行平臺滴滴也與醫療及救助平臺合作,開放了GPU雲計算資源和技術支持,可用於疫情數據分析、在線模擬或後勤支持任務。

諮詢機構Coresight Research分析師伊蓮·黃(Eliam Huang)認為,這反映出中國科技公司在疫情面前,“反應非常迅速,也非常靈活”。

“黑科技”助力防控

另據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報道,中國在防控疫情的過程中,還有一些令人瞠目的“黑科技”,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科技辦不到的。

例如,上海一家科技公司推出了一項情緒測試技術,幫助人們應對疫情焦慮。這款60秒的視頻分析軟件,可以對使用者的皮膚、眼球、嘴角、眼瞼和身體振動進行分析,來判斷使用者的焦慮情緒是否超出正常值,並給出適當的心理建議。

如果被檢測出情緒“超標”或是疑似感染者,也不用擔心,深圳的一家企業Yelink將給你居家隔離所需的一切技術支持。利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隔離者通過藍牙體溫計和特製腕帶來記錄體溫、心跳和血氧量,個人數據還可以傳輸至政府公共健康雲系統進行分析。

這家企業還可以幫助被隔離者自動“上鎖”。一旦被隔離者將自家房門與APP相連接,只有當APP上的個人健康數據達標,門才能打開。如果嘗試強行開門,APP就會報警。

得益於中國科技崛起

CNN在24日的報道中對中國科技的崛起予以肯定。

報道稱,從上世紀80年代起,中國政府就致力於創建中國的“硅谷”,將部分地區指定為“高新技術開發區”,重點發展消費類電子產品、生物技術等領域。

科技產業也是“中國製造2025”計劃的核心,助推中國經濟從製造業向高科技產業轉型。由此,中國政府在無線通信、芯片、機器人等領域加大投入。

CNN指出,在大力發展下,中國科技產業已取得相當成效。據官方統計數據,2018年,中國168個高新區實現營收33萬億元。另據風險投資公司凱鵬華盈(Kleiner Perkins)的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20家最有價值的科技公司中,有9家來自中國。這與五年前相比是一個巨大的飛躍,當時只有2家中國公司在列。

全球市場研究機構弗雷斯特(Forrester)新興技術分析師丹妮·穆(Danny Mu)表示,在中國抗擊新冠病毒的過程中,技術雖然不會成為阻止疫情爆發的主導因素,但通過外送、移動支付等數字服務,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應對疫情。

《金融時報》稱,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科技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機遇,這些幫助抗擊疫情的技術和產品或將在疫情結束後沿用。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