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彷彿若有光——論讀書


彷彿若有光——論讀書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有一個詩意的結尾:“凝視樹木交錯的河岸,許多種類的無數植物覆蓋其上,群鳥鳴於灌木叢中,各種昆蟲飛來飛去,蚯蚓在溼土裡爬過,並且默想一下,這些構造精巧的類型,彼此這樣相異,並以這樣複雜的方式相互依存……這樣一種看待生命的方式是極其壯麗的,那就是造物主先是將若干能力注入到少數幾種或者單獨一個物種的身體裡,然後就在地球按照固定的法則不停的轉圈的過程中,生命從最初的那個簡單的開始,逐漸進化出無數個美麗而又奇異的新物種,並且這個過程仍在繼續。”

彷彿若有光——論讀書

對於45億歲的地球來說,具備高級智慧的人類至今不足20萬年的歷史,還只是短暫的存在。而人類又是宇宙最偉大的創造,基本可認定為浩淼星系中獨一無二的最幸運的生命體。和整個人類相比,每一個人僅僅是更為短暫、渺小、無知的個體,何不在有限的時空裡最大限度地瞭解自身所屬的群體,並去獲取人類歷史中最寶貴的精神寶藏呢?而這看似虛無飄渺的目標能通過什麼途徑實現?正如赫爾曼·黑塞所說,閱讀能讓人獲得教養,在此過程中讓自己不僅在生理遺傳,更是在方面更認同人類、更融入人類、更接近類,“領略人類所思、所求的廣闊和豐盈”,從而在自己與整個人類之間,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動聯繫,使自己的心臟隨著人類心臟的跳動而跳動”。在積累了許多的閱讀體驗之後,人會逐漸撥開紛擾的迷霧,過濾世間的虛假,洞見生命的本質,“在數千年來不計其數的語言和書籍交織成的斑斕錦緞中,在一些突然徹悟的瞬間,真正的讀者會看見一個極其崇高的超現實的幻象,看見那由千百種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統一起來的人類的容顏”。

彷彿若有光——論讀書

不僅要觸摸最真實的人類,還要面對最本真的自己。人不該侷限於個人的狹隘天地,閱讀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己,而我們剖析自己的過程,正是心靈不斷成熟人格不斷完善的過程。成長總是疼痛的,隨著年歲的增長,你感受到的並非都是純粹的感動和幸福。你體會到的可能是契訶夫式邊緣化的感受、被無視的恐懼、對人生價值存在極低期望的體驗,還有很多的疲憊、脆弱、敏感、悲傷……灰暗中,拯救幽閉內心的,可能就是翻開書頁的剎那閃現的那道光。書中人好像把你拉進她的懷抱,痛苦著你的痛苦,但同時又能讓你更瞭解生活,緩解你的痛苦,讓你明白你該打起精神,活出生命的意義來。

彷彿若有光——論讀書

正如在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晢學中處於核心地位的一個概念——“此在”(Dasein),它能夠成為所有事物起源的根本原因,是其“去在”(Zu-sein)的存在方式,即“去存在”。就像是“要做”“去做”的態勢,人的活力、生命就在於這種積極性和主體性中,這樣的意願和意志,構成了人最基本的生命態度與生命過程。

彷彿若有光——論讀書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說,人有三個方面的本質力量,即理性、意志和感情,分別對應知識、道德和審美。我想我們該在追求真善美的路途上努力。途中有灰霾,有荊棘,有看不清方向的時候,手中握著的書籍可能就成為你摸索前方的微光寸一寸為你照亮。伴書行於途,書是光,映照出你我最可愛模樣。

彷彿若有光——論讀書

#疫期在家讀好書# #戰疫必勝#

彷彿若有光——論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