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80後”的武漢日記

“左耳和顴骨附近鑽心的疼痛一陣一陣傳來,我已經坐立不安,但穿著防護服,我不能去觸摸我的臉部,同事們勸我出去一趟,處理一下,順便救救可憐的臉和耳朵,我想了想,還是忍住了。一出一進會浪費一套防護服和口罩等防護用品,在物資供應緊張的時候,能省一定要省。”

這是一位身處武漢戰“疫”一線的80後醫師的日記。

時間倒回到20多天前。

1月26日上午8點半,西安交大二附院門診樓前廣場正在舉行一場特別的儀式。作為陝西省首批援鄂醫療隊員之一,一位黃陵姑娘也與家人互道珍重、擁別揮手後,毅然決然地奔赴前線。

她是吳媛,延安市黃陵縣田莊鎮人,西安交大二附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吳媛主動請纓,留下年僅7歲的兒子、同為醫生的丈夫和年邁的父母,毅然“逆行”。

延安“80後”的武漢日記

“得知她被選派為援助武漢緊急醫療隊成員的時候,我的心裡五味雜陳,只能回一句,‘別怕,做好防護!’而她,卻反過來安慰我,抱了抱我,又開導我。同為醫生,我也知道,這次的責任義不容辭。只盼天佑中華,疫情儘快控制!”吳媛的丈夫張明說。張明是西安交大二附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吳媛出征的前一天,他還在手術檯上忙碌。

放心不下吳媛的不只是丈夫,還有父母親人。一開始,吳媛並沒有把自己支援武漢的事情告訴父親,但出征的消息還是沒能瞞住老人。

“臘月三十,媛媛來家裡收拾行李,我覺得有些奇怪,再三追問下,她才告訴我她要去武漢了。”吳媛的父親吳滿喜是黃陵衛健系統的一名退休老幹部,他說,“媛媛是醫生,她的天職就是救死扶傷。國家有難,她應該去,我們就含著眼淚說‘你去吧,一定要平安回家’。”

進駐武漢市第九醫院後,吳媛被分配在危重症組,擔任陝西援鄂醫療隊重症四組組長,主抓重症醫療。1月29日,經過兩天的防護培訓後,吳媛和她的戰友們便投入到這場與死神搏鬥的戰役中。搶救,搶救,搶救……在重症監護病房裡,一波接一波的緊急救治是常態。

2月10日,一位55歲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在陝西首批援鄂醫療隊全體成員共同努力下,經過精心治療和護理康復出院,這是陝西第一批援鄂醫療隊的首個危重症患者出院病例。吳媛說,“看著患者一天天好轉,治癒出院的人越來越多,再多的辛苦都值得了。”

“相愛著,不以山海為遠;天,總會亮,無論黎明前有多冷。希望你在武漢保護好自己,惟願疫情儘快過去,你快快回家,我和兒子在家等你凱旋歸來!”張明說。

“我最想做的事情,是給他爺倆一個擁抱,因為好久都沒有見面了。”談起家人,吳媛感慨地說,“堅持就是勝利,一定會勝利的!”

延安“80後”的武漢日記

她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

“今天輪到我們組值班,一大早起來收拾好集合出發,來到武漢市第九醫院,帶著口罩的人們行色匆匆。進入工作區域後,我們很快穿好隔離衣,信心滿滿地進入了重症監護室。緊張忙碌的工作隨即展開,處理患者,組裝新到的監護儀。防護服包裹下,護目屏上全是汗,也看不清電腦屏幕,影響了工作效率,走不快,看不清,氣短得不時得歇歇。病區裡的呼叫器一刻不停地叫著,護士姐妹們來來回回穿梭著,忙碌著。這是隔離病房,幾十個患者的診治及生活護理全要靠醫務人員完成,不一會功夫,大家的護目鏡裡全是汗,汗珠在鏡框邊緣盪來盪去。沒有人停歇,沒有人抱怨......”

“忙碌繼續著,重症監護病房的主任突然來找我。他用武漢話告訴我,今天要收8個重症病人,把輕點的患者再轉到普通病房,我感覺‘壓力山大’。很快,轉來一個病人,已經意識不清了,經緊急搶救帶上呼吸機後,患者指脈氧才緩慢回升。這個患者剛處理完,又來了一個門診收入的患者,指脈氧測不出,一番緊急救治後,患者維持住了生命體徵。就在這時,原住的監護患者又出了狀況,血壓測不出,又是一波緊急搶救,患者逐漸恢復了意識。”

“到了換班時間,兄弟姐妹們更換完防護服,進入清潔區,大家都很疲憊,身經百戰的ICU醫護人員居然也有累慘的時候,彼此對望著臉部的壓痕,沒有一絲的抱怨,有的只是對裡面管過的患者的擔心,希望下一班我們來的時候他們能好點,再好一點。醫護這個群體很平凡,也很普通,但是我們從來不缺勇氣,在病毒肆虐的日子裡,沒有人計較個人安危,都能勇敢地迎上去,堅守職責,做一個逆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