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僅賣15本!許知遠求救,單向街告危,實體書店路在何方?

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廣告,有的憑藉絢麗多彩的畫面備受關注,有的憑藉獨特的創意引人注目,你能接受漢堡王的“發黴式”廣告嗎?對於釘釘的花式營銷又有什麼看法。受疫情影響廣告業又將何去何從?關注公眾號

“文化產業新聞”,回覆“廣告”,獲取更多相關內容。



2003年,非典的肆虐為圖書電商的崛起創造了風口,也為實體書店迎來了第一個“行業寒冬”。17年來,實體書店倒了一批又一批,逐漸變成散落在城市裡的一個個文化孤島。


2020年,許知遠連他的孤島也守不住了。


一天僅賣15本!許知遠求救,單向街告危,實體書店路在何方?


連單向街都撐不住了,實體書店的日子究竟有多難?


稍微和文化沾點邊兒的人,不會沒聽說過許知遠和他的單向空間。


單向空間一直是圖書行業的領軍者,它不僅僅是線下的實體書店,還涵蓋新媒體平臺“微在”、“單系列”產品(由“單談”沙龍品牌、“單讀”出版物、“單廚”餐飲品牌、“單選”原創設計品牌四部分組成)和視頻產品Youngthinkers這三條產品線。


作為創始人之一的“文化商人”許知遠與著名的對話節目《十三邀》為它在全國打響了知名度。

一天僅賣15本!許知遠求救,單向街告危,實體書店路在何方?

一天僅賣15本!許知遠求救,單向街告危,實體書店路在何方?


迄今為止,單向空間已經走過了15個年頭。


可就是這樣一個由名人背書,開在各大商場,挺過無數次倒閉潮的實體書店標杆,在此次新冠病毒的波及下,也不得不向社會發出求救信號。


今天上午,一條標題為“走出孤島 保衛書店丨堅持了15 年的單向求眾籌續命”的推送在朋友圈刷屏,文章的開頭是許知遠親自錄製的求助語音。


一天僅賣15本!許知遠求救,單向街告危,實體書店路在何方?

一天僅賣15本!許知遠求救,單向街告危,實體書店路在何方?


根據書萌《疫情當前,書店現狀調查的問卷》數據顯示,由於疫情影響,目前停業書店已經超過了90%,超過99%的實體書店目前沒有正常收入,79.04%的實體書店的資金則撐不過3個月。


截至目前,疫情控制仍不明朗,各地書店的復業時間也遙遙無期,客流回升和業務恢復可能需要漫長的過程。


但是這等待的日子對於實體書店,尤其是中小書店,過於難熬了。



這次“新冠”疫情不是實體書店們第一次面臨存亡危機。即使沒有疫情,實體書店的生存與發展也時刻面臨挑戰。


在整個文化產業裡,

傳統的民營實體書店自身最脆弱,在面對困境時也最難“自救”。


對於線下的實體書店而言,“關門”最直接的影響在於沒有收入,而房租乃至部分人工成本依舊高昂。特別是在春節前後資金鍊最脆弱的時期,幾個月的房租就足以讓一個小老闆寸步難行。


一天僅賣15本!許知遠求救,單向街告危,實體書店路在何方?

一天僅賣15本!許知遠求救,單向街告危,實體書店路在何方?

相比最傳統的僅售圖書的書店,在這次疫情中,受影響更嚴重的則是開在各大商圈的“網紅”書店。建立在各大商圈購物中心裡的“網紅”書店依靠商圈巨大的客流量,以文創與餐飲創造銷售業績,但在失去了穩定的客流之後,銷售模式難以及時調整,物業租金又相對高昂,往往比傳統的小書店更難生存。這也是單向空間現狀如此慘烈的關鍵之一。


連鎖書店言幾又CEO但捷表示,僅以原定春節七天假期的經營情況分析,門店客流和銷售額均遭遇斷崖式下跌,然而此階段依然有房租物業、員工薪酬等大量固定開支,所以,根據目前的疫情發展情況,企業現金流危機短期內難以緩解。


其次,對於實體書店而言,選擇網上銷售並非良策。


與噹噹、中圖網等大型網上書城相比,實體書店的線上板塊沒有競爭優勢。由於供貨渠道與數量差異懸殊,在價格與折扣力度上,實體書店先天不足。而在物流渠道乃至倉儲方面,實體書店也不如網上書城供貨多,送貨快。

一天僅賣15本!許知遠求救,單向街告危,實體書店路在何方?

一天僅賣15本!許知遠求救,單向街告危,實體書店路在何方?


從實踐上看,目前實體書店的線上平臺通常會以優質內容吸引讀者,例如提供薦書、直播課、文化沙龍等線上服務。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這背後產生的人工成本也極其高昂。


此外,選擇網絡銷售也是和電子書“硬碰硬”。通常大型網上書城會提供配套電子書業務,價格相較實體書便宜又實惠,對於年輕一代而言,接受度並不低於實體書。而且,近年來天貓讀書、微信讀書乃至喜馬拉雅等讀書、聽書APP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對於實體書銷售而言也是不小的威脅。



值得敬佩的是,即使面對如此艱難的處境,中國的實體書店仍在不斷探索新的“自救”方式。堅韌不認輸已成為書店人在一波波倒閉潮後練就的獨特品質。


在網上,“無人書店”直播悄然興起,鍾書閣、幾何書店等擁有文化品牌力量的連鎖書店在疫情中創造性地開啟了“雲逛書店”的新模式。以直播的形式帶讀者逛書店,推薦圖書等產品,畫面會不時彈出有讀者前往相關頁面購買的提示文字。

一天僅賣15本!許知遠求救,單向街告危,實體書店路在何方?

一天僅賣15本!許知遠求救,單向街告危,實體書店路在何方?


此外,書店與其他行業的跨界聯名也值得關注。前幾日,言幾又書店宣佈聯合火鍋品牌香天下推出“舌尖文創”的活動。在書店商城定個火鍋套餐,就送美食圖書和文創品等,不僅拯救了待業中的書店,也拯救了同樣壓力山大的餐飲業。不過,目前這項服務只在成都開展。

一天僅賣15本!許知遠求救,單向街告危,實體書店路在何方?

一天僅賣15本!許知遠求救,單向街告危,實體書店路在何方?


然而這種“自救”手段是否有效?答案或許不容樂觀。多家上海實體書店的店主都表示直播對書籍銷售帶動並不理想,鍾書閣靜安店的店主原揚曾坦言:“現在的業績連平時的十分之一都沒有,每天客流大概是20人。”而此次參與線上直播的書店,也多是本身有著“最美書店”、“網紅打卡”曝光度的城市文化品牌,其文化地標的意義和獨特的設計風格自然能吸引到一定的觀眾流量,但對更多獨立小書店來說,本身就缺失了受到矚目的平臺。


“情懷放在嘴邊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實際上,這次疫情的出現在倒逼著實體書店成長。對於書店從業者來說,囿於情懷,困在傳統書店模式的封閉空間中無異於華麗地等死。只有尋求創新,才能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獲得一席之地。

一天僅賣15本!許知遠求救,單向街告危,實體書店路在何方?

一天僅賣15本!許知遠求救,單向街告危,實體書店路在何方?


而對於實體書店行業的整體復甦,也有賴於政府與社會的大力支持。


經濟支持是最為實在的支持。針對圖書行業的租金減免、稅收優惠乃至政府的直接補貼可以大大緩解實體書店的經營壓力。面向社會的眾籌行為,也是一種解決企業資金流問題的方法。


而政府主管部門針對實體書店“應急救急”的指導性政策也必不可少,面對疫情,政府應主動發揮“有形之手”的作用,充分利用“政策工具箱”,對相關資金支持政策提前啟動、提前撥付、擴大範圍,協調銀行低息免息優惠,向市民發放文化消費券鼓勵購書,幫助書店度過這一存亡階段。


例如,北京市近日出臺的《關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促進文化企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共28條措施中,明確提出鼓勵圖書等產品供貨商對實體書店給予3-6個月的延期結算。


結語


這個春天註定難熬。但實體書店仍可以嘗試做些改變,積極主動地應對疫情可能給行業帶來的長期影響,化危為機。


我們期待春暖花開之時,還能在城市中的那些“孤島”裡與書的美好不期而遇。


部分資料來源:36氪、書店行、 JIC投資觀察、時代財經、瀟湘晨報、東方財富網

文化產業新聞:

創建於2013年4月,微信內創建最早、最有價值的文化產業資訊平臺,在業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中國文化報》曾 做專訪,刊發題為《生產高品質內容,做專業自媒體平臺——文化產業新聞:不做新聞的搬運工》的報道。發送最新行業動態和分析報道,鏈接政府、企業、學界的 信息中轉站,文化產業相關從業者學習、交流、宣傳的必備工具。


一天僅賣15本!許知遠求救,單向街告危,實體書店路在何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