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貸洩露個人信息?8億份簡歷被洩露,到底是誰在偷我們的隱私?

網貸洩露個人信息?8億份簡歷被洩露,到底是誰在偷我們的隱私?

新生事物的發展的往往都有一個蠻荒時代,在互聯網金融被充分運用之後,我們的隱私,也遭到了史無前例的一個挑戰。

網貸洩露個人信息?8億份簡歷被洩露,到底是誰在偷我們的隱私?

技術工具和技術本身是沒有什麼好壞的,而是要看技術使用者怎麼用它。你比如說網絡的爬蟲技術就是這麼一個例子,作為一個自動抓取網絡數據的程序,本身是沒什麼問題的,但是如果使用者在這個用戶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去爬,爬到的數據也沒有加密的話,就會涉及到的個人信息洩露的問題。

網貸洩露個人信息?8億份簡歷被洩露,到底是誰在偷我們的隱私?

我們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的騷擾電話、電信詐騙的,大多數源於個人信息的一個洩露,現在很多互聯網金融公司的會設置反爬蟲機制,但對很多用戶來說也是形同虛設,根據中消協的數據顯示,超過八成的受訪者曾經遭遇個人信息洩露,主要原因就是APP經營者未經授權收集個人信息和故意洩露信息。

網貸洩露個人信息?8億份簡歷被洩露,到底是誰在偷我們的隱私?

而中消協的另一份有關100款APP個人信息收集個人隱私政策報告更讓人觸目驚心,被測評的100款中間多達91款存在過度收集個人信息的問題,典型的方式包括的隱蔽收集用戶信息、誤導用戶同意、強制授權、過度索權等等。以上每一條都已經涉及到侵犯公民隱私了,但是在互聯網風控來看或許還是小兒科,他們更通隱蔽的手段是通過下載一個貸款APP,完爆你的通訊錄。

網貸洩露個人信息?8億份簡歷被洩露,到底是誰在偷我們的隱私?

根據媒體調查就發現,幾乎所有的貸款APP,一旦用戶下載,首次打開的時候,對應屏幕上彈出的隱私訪問權限,選擇同意的話,用戶的通訊錄、通話記錄、短信、照片等等都會被網貸公司獲取。這還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有些公司直接把借款用戶通訊錄以兩毛錢一條的價格販賣給其他公司了。

網貸洩露個人信息?8億份簡歷被洩露,到底是誰在偷我們的隱私?

當然了,這種販賣個人信息的現象不僅存在於借貸網絡,整個大數據行業從誕生以來就一直處在野蠻生長的狀態之中,此前大數據行業第一股,數據堂員工販賣公民數據案轟動全國,這家公司在過去八個月內日均傳輸公民個人信息的超過一億三千萬條,累計傳送的數據壓縮後的達4000g左右。之後又有公司被爆販賣8億份的個人簡歷。


網貸洩露個人信息?8億份簡歷被洩露,到底是誰在偷我們的隱私?


在這種行業氛圍之下,有人甚至認為中國的互聯網行業,尤其是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之所以發展迅速,正是得益於這種豐富大數據的供養。但眼下這種豐富的供養正在被堵死,去年12月4號國家網絡安全通報中心發佈,公安機關開展app違法採集個人信息集中整治一文中,就提到自2019年10月份以來,公安部門加大打擊整治的力度,並對違法違規採取個人信息的app的進行了集中整治,查處整改100款違法違規app及其運營的互聯網企業。

網貸洩露個人信息?8億份簡歷被洩露,到底是誰在偷我們的隱私?

其實早在2017年,我國就出臺了有關網絡運營者採集用戶信息的規定,跟據《網絡安全法》規定,未被採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也不的提供與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不能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而對於被收集者同意的網絡運營方也需要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

網貸洩露個人信息?8億份簡歷被洩露,到底是誰在偷我們的隱私?

​網絡運營商確實會在協議中表明個人信息的使用用途,但很少有運營商的會提起用戶的個人信息的,會被商業化輸出,所以就算數據被稱作未來時的石油,但一旦觸及到公眾隱私表態引發的網絡安全就不得不提醒我們的警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