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忻州古城里的“石条”

记忆中忻州古城里的“石条”

陈世琦


有一首歌曲唱到:“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走进忻州古城,精美的石头虽然不多,各种用途的“石条”却随处可见。平整的街巷“石条”、漂亮的房屋基础“石条”、庄重的城墙基础“石条”、饱含沧桑的城门洞“石条”,都会以安静的方式和我们“说话”,告诉我们很多。


记忆中忻州古城里的“石条”


忻州古城建筑使用的“石条”大致分为两种材质。一种是外观颜色偏白,内含星点状或斑点状黑点的“黑白花”花岗岩。一种是外观颜色偏黑,略有纹理的“青石”石灰岩。花岗岩是一种岩浆火成岩,主要成分为长石和石英,含有肉眼可辨的星点状或斑点状矿物质颗粒。其结构严密、质地密实、抗压强度高、色泽美观。忻州古城使用的“黑白花”花岗岩“石条”,用于建筑基础工程使用。花岗岩耐磨损、耐风化、抗冻不吸水,是最坚硬的石材,有“千年不烂之石”的美誉。忻府区西北部的双乳山、银山、金山虽然都是花岗岩石材区,一般仅能用于片石或重型道渣加工,并没有“黑白花”花岗岩存在。忻府区东南部的系舟山系都是石灰岩石材区,一般也仅能用于烧制石灰或加工石子,很少能加工成“青石”板材使用。可以说,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始建的忻州城以及历经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清同治七年(1868年),三次大修的忻州古城城墙“石条”,必须从较远的外地运来才行。

记忆中忻州古城里的“石条”

顺应“天不满西北,地不平东南”的古训,城墙西北为钝角,东南陡然而降,西高东低,依坡顺势蜿蜒起伏。城墙外围砖石建造,固若金汤。城墙内边夯土缓坡,如遇敌情,军民可蜂拥而至,进行积极的防御作战。仔细观察西门坡残存的一段城墙,可以清楚地看到,经过錾斧加工的“石条”,四棱见线,长度在2.88m—1.5m之间,截面约为0.30mx0.25m。每层横向铺装的长“石条”与纵向铺装的短“石条”呈π字形结构,依次间断分布。九层之多的“石条”,均按80度倾角规整地向上延伸,整个城墙基础雄伟高大。两米多高的城墙基础“石条”,都用厚厚的白灰膏错缝浆砌连接。很难想象,我们的先人是用怎样的“工匠精神”,把一锹锹夯土和一根根沉重的“石条”连接的那样天衣无缝,形成坚实的合力,承载着十多米高城墙的重力,造就总长“九里二十步”的围城。在当年技术落后的条件下,完成如此庞大的土石方工程,直到经得起千百年历史和岁月的考验。这就是城墙“石条”留给我们的思考、留给我们油然的惊叹!


记忆中忻州古城里的“石条”


忻州古城的南北大街,也曾用硕大的花岗岩“石条”铺装。记忆中的这些“石条”并不光滑平整,走路还须“脚下留神”。我们这些上下学的娃娃,曾经走在自己熟悉的“石条”上,说笑风生,快步如飞。古城内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尖脚车轱辘碰撞“石条”的声音,嘎嘎作响不断,造就了这里的繁荣。几年后这些“石条”移往学道街、兴寺街、草市巷和二道坡,用来抵御洪水侵蚀。南北大街开始扩宽硬化,胶轮车进入古城,城市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只有古城永丰门(东门)、新兴门(西门)和景贤门(南门)的城门洞“石条”,依然表面溜圆、车辙深深,可供游人欣赏、遐想。可惜这些似乎属于“不可移动文物”并没有像雁门关、娘子关城门洞“石条”那样幸运,继续保留原汁原味的车辙,成为游客挥之不去的记忆。这些“石条”虽然不能涵盖古城的全部文化,至少可以告诉游客,这里曾经是重要的关隘,这里曾经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这里积淀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佐证他们对古城的思考。


记忆中忻州古城里的“石条”


近年来,各地区的城市的建设步伐大大加快,旅游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柱。我们可以重建失去的建筑,补救历史的记忆。我们也可以通过多种文宣活动,推介自己的旅游产品,却无耐寻匿失去的“石条”文化,引领人们的思绪。

(来源:忻州记忆,旨在传播本土历史文化。版权归原作所有,向原作者致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