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吃”出健康

“病”從口入,養生是一門學問。那麼平時吃東西的時候該注意一些什麼呢?

一:採購。人體不可缺少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水,無機鹽、維生素。一日三餐要做到營養均衡,採購新鮮健康的食材。陌生的食材最好不要好奇去食用,比如某些有毒菌類。例如簡單的一餐“米飯小炒肉蔬菜湯”,基本上可以滿足人體的營養需求了。

二:用量。任何事物都不要食用過量。飯量不宜過飽。體力勞動者,用腦過度者,孕期,成長期青少年除外。

三:時間。一日三餐要有規律,定時定點少量多餐,多吃時令蔬果,少吃反季節的食物。例如春季當食捲心菜、韭菜、油菜、蘆筍、青椒、洋蔥、番茄、等蔬菜。

四:烹飪。合理的烹飪方式,溫度,時間,才能把美味和營養都留住。

五:儲存。儘量當頓食用完菜餚,避免二頓再食用。放置冰箱裡面的食物要用保鮮膜封住。調味品類儘量避免陽光直射,避免放置潮溼處,應放在乾燥通風處。

六:相剋。食物相剋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嚴重,只要不同時大量食用就好。食物相剋表僅供參考。

七:體質。食物和藥材一樣有寒性溫性中性之分,應根據季節和自己的體質進食,對特殊食材過敏的應該多留心。例如體寒的人在冬季就不要吃寒性的食物,要多吃些溫補的食物,像羊肉湯,燉雞湯,火鍋等。

八:黴變。食物本身沒有毒素,在放置久了受潮了等等原因下,會產生髮芽,黴變,毒素。平時應該注意食材的保質期。例如發芽的土豆,變質的糧油,腐爛的蔬果,黴變的花生堅果類等等。少食用油炸燒烤煙燻罐裝類食品。

九:病人。生病期間,手術後等等情況應該諮詢醫生。少吃辛辣生冷食物和發物。例如腎病患者少食高蛋白的食物,痛風患者少食海鮮。

十:習俗。各地宗教信仰,少數民族,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飲食風俗,去到當地應該尊重當地人的飲食習俗。例如回族禁止吃豬肉,部分西方國家不食用動物的頭手內臟等部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