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瑞:馳援武漢是從醫以來最難的“大考”

脫下防護服,摘下護目鏡,李全瑞深深地吸了一口氣。透過視頻,記者看到疲倦的神情和口罩勒痕佈滿了這位55歲的醫生臉上。作為宣武醫院馳援武漢醫療隊中年紀最大的隊員,他已經在隔離病房奮戰20多個日夜了。在病房裡,無論是精力還是體能,這位“老將”都不輸於任何年輕人,全程堅持完成每班8個小時的值守。

“說句實話,身體有些扛不住,但每次看到病患渴望康復的眼神,我這點犧牲不算什麼。”李全瑞說。

從醫生涯中的一次“大考”

李全瑞直言,直面如此嚴重的疫情,是對自己從醫生涯的一次“大考”。在隔離病房值班,醫護人員需要身穿密不透風的防護服,這加大了工作難度。在進入隔離區前,每位醫護人員要在緩衝區穿上“三層衣”——先穿工作服、再穿隔離衣、最後穿防護服。當然,最具挑戰的任務還是對患者的救治。由於隔離病區的病床全部處於滿員狀態,無論是從心理還是精力,這對醫護人員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李全瑞告訴記者,他第一次進隔離病房接診時,就遇上收治患者的高峰,還要時刻面對突如其來的考驗。

一次,李全瑞正在病房檢查患者的病情,病區的大門突然被猛地推開了,一位患者躺在擔架床上急促喘息,職業的本能反應讓他立刻警覺起來。“這名患者因為呼吸困難無法說出自己的病史情況,而採集病史是診療的重要環節。”測指氧、測血壓、測心率、測炎症指數、緊急補養……作為一名久經戰場的“老將”,李全瑞沉著有序地進行操作。在李全瑞的診治下,患者的呼吸慢慢有了節奏,情緒也稍稍穩定了下來。憑藉著自己的臨床經驗,通過對患者進行病理檢測分析,李全瑞很快找到了對策,患者的病情也逐漸平穩下來。

轉換角色做“心理醫生”

在武漢,李全瑞和其他醫生一樣晝夜兩班倒。不一樣的是,他還要指導當地醫務人員,幫助他們進行最新版本疫情指南的解讀,完善病歷模板,以及對危重症患者的診治方案。“在病房查房過程中,我發現病人除了身體上的疾病,還普遍存在著心理上的恐懼情緒。針對這些問題我提出了增加心理疏導的干預措施。”李全瑞告訴記者,“在這裡,患者完全處在一個家屬無法探視的隔絕環境中。作為醫護人員,他們不僅要承擔救治者的責任,同時也要扮演家屬的角色,時刻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

而這時候,李全瑞會使用肢體語言,通過與病患握手、為病患豎大拇指、打勝利手勢等方法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在不忙的時候,李全瑞和其他醫護人員們會盡量跟患者通過聊天活躍氣氛,他們不聊疾病,而是聊武漢的風土人情,聊湖北的名勝古蹟。“這樣不僅激發了他們的家鄉自豪感,而且對康復起到了積極作用。”李全瑞說,即使當病人病情平穩時,他回值班室休息,仍放心不下病人,時不時地都要回隔離區看看,就像是在疼愛自己的孩子一樣。

“勝利日”想給妻子一個擁抱

在李全瑞心中,最讓他放心不下的除了病患,還有2000多公里外的北京,同樣深處抗疫一線的妻子劉彤。早在2003年抗擊非典時,身為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的劉彤作為第一批醫療隊員走進非典隔離病房。如今,她在北京堅守崗位,為疫情中的產婦健康保駕護航。“非典的時候,我在一線,那年我30多歲。工作一天下來感覺自己快要虛脫,防護服裡面的衣服幾乎溼透。我特別能體會他的處境和不易,現在唯一擔心的就是他的身體。”劉彤說,李全瑞有著心率過速的問題,繁忙的工作讓病情有所加重,但他誰也沒告訴,一直都在自行加藥。

“您想對老伴說些什麼?”面對記者的問題,劉彤笑了,“老夫老妻,就不說甜言蜜語了。我就盼他平安回家,在武漢多打勝仗。”

“她不放心我的身體。”談及妻子,李全瑞有些哽咽。他告訴記者,臨行那天,妻子為他細心收拾好行李箱,開車把他送到了單位。“當啟程離開的時候,望著她向我揮動的雙手,我的眼淚怎麼也控制不住了。”李全瑞說,“17年前她上一線戰非典,17年後我上戰場抗新冠,我們既是夫妻更是戰友,等勝利的那一天回到北京,我要給妻子一個擁抱。”□本報記者 閆長祿 通訊員 王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