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線荊門丨浙江醫療隊的堅守:支援荊門 就是去啃硬骨頭的

2月21日,和煦的陽光灑向湖北省荊門市的大街小巷。這座幾天前還籠罩在冰雪之中的小城已是溫暖如春。這些天,在荊門第一人民醫院(北院區),浙江省兩批支援荊門醫療隊的隊員們克服萬難,在這裡建起兩個ICU,為一位位危重型患者帶去希望。

连线荆门丨浙江医疗队的坚守:支援荆门 就是去啃硬骨头的

荊門當地工作人員放在醫療隊隊員房間裡的花和歡迎信。 浙大邵逸夫醫院供圖

截至21日晚8時,浙江省首批支援荊門醫療隊收治的20名新冠肺炎患者中,18名為危重型患者,2名為重型患者;浙江省第二批支援荊門醫療隊已接管醫院住院大樓11樓病區,改造後將於22日起收治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

這些醫療隊隊員們堅守在距離死亡最近的地方,譜寫著生命的旋律。記者連線了幾位醫療隊隊員,他們說起了這個“戰場”上,最令自己牽掛的患者——

一早,醫療隊隊員、浙大邵逸夫醫院ICU護士黃建洲的手機裡就收到了當班同事的一個好消息:“11床的小夥子在經過遠程會診,並撤掉‘人工肺’(ECMO)之後,一直狀況平穩。”

幾天以來,“11床”是黃建洲最為惦記的患者。2月17日的中午12點05分,剛剛接班5分鐘的他就收到指令:“一位上了‘人工肺’(ECMO)的患者即將轉入,情況緊急,請做好接收準備!”長期從事重症監護護理工作的黃建洲知道這意味著什麼,短短几分鐘之內,穿著厚重防護服的他開始了爭分奪秒的“響應”。

患者呼吸衰竭、血氣裡二氧化碳偏高、心率不齊、大小便失禁、生命體徵不穩定……“我讓自己啟動了一級響應。”黃建洲向記者回憶道,他不斷記錄數據向主管醫生彙報情況,獲得指令後,再相繼給患者注射鎮定劑、抽血、換床單,經過整整一兩個小時的忙碌後,患者各項指數基本穩定。

一場“硬戰”之後,黃建洲已是滿頭大汗。忙完後他才知道這是一位33歲的小夥子。“我們一定會竭盡全力讓他康復。”黃建洲說。

连线荆门丨浙江医疗队的坚守:支援荆门 就是去啃硬骨头的

醫療隊隊員的防護服上,寫著:破釜沉舟。 醫療隊供圖

在ICU這個爭分奪秒的“戰場”上,每天都是生與死的較量。醫療隊隊員、浙大邵逸夫醫院ICU護士謝琳燕感慨:“我從事護理工作10年了,經歷過無數危急時刻,但這一次,依然是最為艱險的。”

“8床”是最讓謝琳燕放心不下的。2月15日,正在值班的她負責接收了一位插管的男性中年患者,由於血流動力學狀況極不穩定,他已陷入休克狀態……“我必須迎難而上!”謝琳燕告訴記者,當時,一邊是注射鎮定劑後,患者的血壓不斷下降;一邊是由於穿著防護服,自己行動變得相對遲緩。“我根本沒有時間考慮別的,只讓自己拼盡全力!”

在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生死較量”後,患者的狀況終於平穩。當問到謝琳燕厚重的防護服會不會影響她的工作時,她說:“我是女漢子,我最適合接受這樣的挑戰。”

在ICU,每一位危重型患者都需要24小時有人看護,每一分鐘都有可能發生危險。

抵達荊門的9天來,令醫療隊隊員、浙大邵逸夫醫院呼吸治療科主任葛慧青最為難忘的是ICU剛建成那天,驚心動魄的6小時——當天,醫療隊就收治了4個危重型患者。3號床60多歲的大伯,是危重型患者,面色青灰,狀態不佳。

葛慧青簡單翻了他病歷後,立刻意識到了情況的緊急:白肺,感染新冠肺炎起碼在一個月以上。雖然用上了純氧氣,但因為肺部實變,無法氣體交換,所以患者的胸部上下起伏著……就在這一瞬間,病床上的患者突然躁動起來。“我剛好在他的床邊,他呼吸機上的氧合度從100%掉到了60%,是那種斷崖式的下跌。”

“一定要氣管插管,不能等!” 葛慧青即刻做出精準的判斷。為危重型患者插管如同走上一條驚險的獨木橋,由於患者的肺部狀況普遍不佳,肺部粘液多,插管過程極易可能引發窒息。但是,在命懸一線的時刻,插管卻是醫護人員們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插管之後,護士一個小時給他做一次血氣分析,我們不斷調整監護儀器的參數,看著壓力慢慢上升。”在葛慧青下班前,患者血液中二氧化碳量降下來了,氧和也穩定了。

连线荆门丨浙江医疗队的坚守:支援荆门 就是去啃硬骨头的

醫療隊隊員在一線救治中。 醫療隊供圖

22日這天,浙江省第二批支援荊門醫療隊也投入到一線救治工作中。醫療隊從集結開始,便立即進入作戰狀態,在臺州飛往湖北的航班上,他們便開始進行防護服穿脫培訓。到達荊門後,又繼續進行培訓和考核,並進行實地考察,在熟悉病區的同時,用視頻記錄著新的工作環境,一遍又一遍熟悉操作流程。“這是一個新的‘戰場’,我們一刻都不能鬆懈!”醫療隊隊員、台州市中心醫院的主管護師何燕燕說。

在充滿危險的前方“戰場”,他們為什麼一次次迎難而上?正如浙江省首批支援荊門醫療隊隊長、浙大邵逸夫醫院黨委書記劉利民所說:“我們支援荊門,就是來啃硬骨頭的!”

一天的工作結束後,一位隊員的朋友圈裡寫著:“浙”就是愛,“荊”生難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