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一家四代行醫,她帶著爺爺“遺訓”上前線

一家四代行醫,第三批重慶支援湖北醫療隊、重慶九龍坡區中醫院組的成員羅玲帶著爺爺“遺訓”上前線。

重庆:一家四代行医,她带着爷爷“遗训”上前线

援鄂出征,羅玲和家人告別。

重庆:一家四代行医,她带着爷爷“遗训”上前线

羅玲手機裡,爺爺留下的“遺訓”照片。

羅玲一家四代行醫,她手機裡存有一張照片,是她爺爺留下的“遺訓”—— “願後世醫者:德深似海。對年邁病人心貼如父母;與己平年之人,弟兄姐妹關照;對病嬰‘自身’骨肉相待。‘師其法,不泥其方’,取群書之長為用。驗醫精華在於辯證,其特點,有什麼樣的病,就選什麼樣的藥。在‘精’字上下狠下苦功夫。‘千家人用藥,一家人還錢。’這是吾師的遺訓。”寥寥百餘字,道盡醫者心。

以“遺訓”請戰上一線

2月1日上午,本該休息的羅玲看到部門微信群緊急通知:重慶將組建第三批醫療隊前往武漢,重慶市九龍坡區中醫院也要派人前往,現徵求願前往者。她隨即請戰,願赴一線,卻很快被駁回。院領導們都覺得她太瘦小——身高1.54米,體重不足80斤。前方高強度的工作,很可能會壓垮她“骨瘦如柴”的身體。

羅玲沒有放棄,她將爺爺的“遺訓”轉給院領導看,以表決心。院領導看到這封“遺訓”,很感動,所以批准了她的請求。

“遺訓”是一種精神支撐

為什麼這麼想去一線?羅玲講了兩個小故事——

其一,小時候,交通不便,病人來到父親開的小醫館就醫,很多時候都會待很久。一次,一個病人來看病,中午沒法吃飯。羅玲父親便把自家飯菜端給病人吃,不多收分文。

其二,爺爺年邁行動不便,羅玲父親便將爺爺接回綦江老家。但爺爺的心沒有回來。爺爺無數次在家唸叨,自己還有病人未治,希望能夠回去看看他們。

“以前並不懂,但‘遺訓’出現後,自己便明白了很多。”羅玲說,幾年前,家人無意翻出爺爺手寫的“遺訓”,併發給了全家人看。

“作為一個醫者,便應該儘自己的力,去救治那些病人。”羅玲說,這是爺爺“遺訓”裡的精神,也是這種精神指引她,去到一線,救死扶傷。

“我們就是患者的依靠”

在武漢一線,羅玲養成了一個習慣——只要有空,便提著水壺到各病房去檢查,看看哪個患者杯裡沒水了,便加上。原來,第三批重慶支援湖北醫療隊剛進駐責任病區時,因為很多東西沒理順,大家有些手忙腳亂。羅玲當班那天,一位70歲左右的老人一手提著水壺、一手拿著杯子,生氣地站在病房門口喊:“我喊了一天要喝水都沒人理我,你們是不是不管我?”也是這次事情後,隊友們總能看到羅玲沒事就拿著水壺,在隔離病區裡走來走去。

“每個醫護人員,都會遇到患者或者家屬發火、不高興。”羅玲說,每到這個時候,她便會拿出手機,看看那封“遺訓”,便不會那麼委屈了。“換在他們的角度想,如果是我,是不是會更焦慮?”在武漢的某個晚上,羅玲與父親通電話,父親叮囑她,要如“遺訓”所言,待患者如親人,治身更治心,這是醫者應做之事。“父親說,在病房裡,我們便是患者的依靠。所以,只要我在這裡一天,便要如親人般待他們一天。”羅玲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