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家長教育常常忽視了孩子的興趣、情緒、態度和體驗

感覺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開端,也是知識建構的源泉。在幼兒生長髮育期,感覺是一種最簡單、最低級的心理現象,但卻是高級複雜心理現象的基礎。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早期的感覺器官存在缺陷或感覺活動存在障礙,不僅影響幼兒的認知能力,甚至影響其整個人生的情緒、情感、意志和個性等。

如今家長教育常常忽視了孩子的興趣、情緒、態度和體驗


事實上,每一個孩子都有巨大的生理和心理潛能。如何讓這些潛能得到充分地挖掘,讓孩子更健康、更聰明地成長,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期望。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從胎兒期開始,孩子先天的感覺統合能力就開始發育。孩子出生後,大腦發展的基礎就是各種感官能力及感覺統合能力的發展。

注意、記憶、語言、思維等高級心理功能的發展,也都離不開感覺和感覺統合能力。因此,家長和老師要為孩子提供豐富的感覺刺激,有意識地觀察他們的感覺統合能力,使其心智按其內在規律平衡協調地發展。

如今家長教育常常忽視了孩子的興趣、情緒、態度和體驗


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在哪一個方面落後於別人,又要求孩子全面發展,因而拔苗助長,急於把孩子送去繪畫班、舞蹈班、鋼琴班等等。不僅家長如此,有的幼兒園在學前教育中“小學化教育傾向”嚴重,過分強調孩子獲取知識的結果,看重孩子在幼兒園學會唱了幾首歌、畫了幾幅畫、寫了幾個字、做了幾道題,卻忽視了孩子獲取知識的過程,忽視了孩子在獲取知識過程中的興趣、情緒、態度和體驗。

家長用大量的心血和金錢來培養孩子使其獲得一技之長,最終的結果卻既苦惱了家長,又難了教師,還痛苦了孩子。如此單向競爭的訓練結果,往往是孩子雖“能寫會畫”,但換來的卻是孩子人格發展的不平衡,情緒的不穩定,注意力的不集中,與人交往的膽小害羞甚至發生過度的攻擊性行為等。為了達到特定的目的,家長和老師常常對孩子不尊重、不理解,更沒有注意到孩子心理發展的內在規律。

如今家長教育常常忽視了孩子的興趣、情緒、態度和體驗


國家倡導的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在如今社會已經變了味,許多幼兒在很小年齡就埋下了心理問題。在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將感統訓練列入幼兒園的基礎教學內容,以達到促進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的發展。兒童感覺統合失調意味著兒童的大腦對身體各器官功能失去了控制和組合的能力。

患有此症的兒童往往存在著性格上的障礙,如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緊張、膽小、退縮、愛哭、不合群、挑食或暴飲暴食、寫字手勢過重或過輕、字大小不一、出線出格、閱讀困難、計算粗心、動作不協調、手腳笨拙等等。這些孩子智力正常,但由於感統失調,導致智力水平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對學習能力、運動技能、社會適應等方面造成障礙。

如今家長教育常常忽視了孩子的興趣、情緒、態度和體驗


為了增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感覺統合應當從幼兒抓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