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愛在"三部曲:一部訴說了"十八年"的愛情故事


電影

《愛在夜幕降臨前》

"什麼動物早晨用四條腿走路,中午用兩條腿走路,晚上用三條腿走路",斯芬克斯坐在城邊,攔住過往路人,讓他們猜謎,猜不出就吃掉他們。俄狄浦斯猜中謎底是"人類",兒時用四肢爬行,成年用雙腿走路,晚年依靠手杖行走。斯芬克斯隨即跳崖而亡。一則古希臘神話故事,道破了人一生不同時間階段的狀態。

導演林克萊特的"愛在"三部曲,猶如人類隨著時間推移而變換的情感狀態。《愛在黎明破曉前》(1995年)是不顧一切的愛,《愛在日落黃昏時》(2004年)是成熟深沉的愛,《愛在夜幕將臨前》(2013年)是理性現實的愛。三部曲的英文名Before sunrise 、Before sunset、Before midnight,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了一種時間的流動狀態,這個狀態與斯芬克斯謎題像是一種呼應,與人類的生命流轉不謀而合。

1995年到2013年,林克萊特用十八年譜寫了一部愛的史詩,創作了一部電影"行為藝術"作品。

一、 伊桑與朱莉


電影

從左至右為:男主伊桑、女主朱莉、導演林克萊特

兩個人邊走邊聊,一走就是十八年,這樣的故事單獨依靠林克萊特孤掌難鳴,男主角伊桑·霍克與女主角朱莉·德爾陪他一起將這個"瘋狂"的想法變成了現實。三部作品,觀眾們就這麼看著男女主角容顏慢慢變老,看著劇中故事更迭演變,他們早已與這個系列密不可分,觀眾眼裡,他們就是傑西(伊桑·霍克飾)和賽琳(朱莉·德爾飾)。

他們不僅是演員,十八年間更成為了"三部曲"重要的主創。伊桑·霍克、朱莉·德爾與林克萊特共同參與了《愛在日落黃昏時》《愛在夜幕將臨前》的劇本編寫,並憑藉作品先後獲得第77屆、第88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提名。朱莉·德爾更為《愛在日落黃昏時》創作了三首歌曲,其中包括影片中最經典的那首"華爾茲"。就連朱莉·德爾的父母也參與到了《愛在日落黃昏時》的拍攝,在影片中飾演賽琳的父母。伊桑·霍克也成就非凡,不僅多次提名奧斯卡最佳男配角,2018年他還得到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青睞,受邀參演電影《真相》。

二、傑西與賽琳


電影

“愛在”三部曲

"三部曲"的故事,就是傑西和賽琳的故事,兩個人愛恨痴纏十八年。十八年,傑西在成長,賽琳同樣。

傑西從那個浪漫的美國小夥成長為知名暢銷小說家,再到處理著半路夫妻問題的中年男人;賽琳從那個敢愛敢恨的法國女學生成長為獨立自主的新時代女性,再到依然會被家庭瑣事搞得心神不明的母親。

傑西和賽琳的故事沒有結束,一直在繼續。

  • 1.不變的情懷和本質

傑西浪漫的情懷本質沒有變,18年前,傑西勸說賽琳下火車一同冒險,他說"當這是時空旅行。來到現在,看看你當時做過什麼,那會又極大幫助,你會發現並未錯過任何東西。"18年後,面對生氣的愛人,他對賽琳說"我是個時間旅者,我房間裡有個時光機器,我來拯救你。"他保持著一以貫之的"詩意"風格,賽琳是他永遠的"女主角"。

賽琳呢,還是那個具有獨立個性的女人。傑西離婚後,對缺席兒子的成長深感愧疚,試圖說服賽琳帶著他們的雙胞胎女兒一同前往芝加哥。但那個曾經遊走於第三世界國家為環保發聲,倡導獨立精神的法國姑娘又怎麼會放棄自己的一切,去芝加哥並不能實現自身價值的地方呢?在賽琳看來,傑西這樣的想法是自私的,二人因為彼此對家庭的貢獻和犧牲,大吵一架。他們在酒店吵架的樣子與第一部火車上爭吵不休的德國夫妻多麼相似。

有些問題是生活中避免不了的,每個家庭都一樣會面對取捨的難題,小說家和獨立女性也無法倖免。

當然,還記得嗎,賽琳還是那個法式十足的尤物。無論容顏如何變化,骨子裡的那份可愛猶在。到了中年,即使在二人爭執不休時,傑西仍不忘提及"我喜歡你唱歌的樣子,為此我搭上了一生。"可見,賽琳在他心中的形象和位置多麼重要,賽琳那首"華爾茲"多麼攝人神魄。到了中年,兩個人和解時,賽琳還是選擇用俏皮的方式回應著傑西的"時空隧道"。那一刻,宛如又見到了那個在維也納散步的天真姑娘,又見到了巴黎公寓前抱著貓咪一臉寵溺的浪漫女孩,只是現在這個女人多了一些歲月的痕跡而已。

  • 2.變化的容顏和生活

不變的是他們的本質,那麼什麼變了呢?不僅是容顏,還有他們的生活狀態。

《愛在夜幕將臨前》與前兩部最大的不同就是傑西和賽琳再不是戀愛和曖昧的狀態了,兩個人可是過上了實打實的

"婚姻"生活。為什麼打引號呢,因為兩個人並沒有舉辦婚禮,女兒們經常催促他們結婚,但賽琳認為這就是形式,這一點真的很"賽琳"。這個"婚姻",可真不簡單。

傑西離婚後,兒子由前妻撫養,傑西一邊想要陪伴兒子,一邊還要照顧著賽琳和他們的雙胞胎女兒,兼顧的滋味可真是不好受,這也時常成為兩個人矛盾的導火索。

賽琳,沒有時間再去寫寫歌、彈彈琴了,雙胞胎降生後她慢慢轉換角色,承擔著母親肩負的責任和壓力,女權代表也要面臨理想和與現實如何權衡的問題。

如果說第一部《愛在黎明破曉前》是熾熱,第二部《愛在日落黃昏時》是浪漫,那麼第三部《愛在夜幕將臨前》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縱然,你是天馬行空有眾多粉絲的小說家,還是自強獨立崇尚自由的女強人,你就是要面對生活,墜入凡間歷經磨練。婚姻摘下了"柏拉圖"的面紗,讓你們看看她"卸了妝"的模樣。

"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不知道林克萊特知不知道錢鍾書的這句經典名言,但是中外作品對婚姻生活探究的核心終是相通的,婚姻到底會不會成為愛情的墳墓呢。傑西和賽琳也逃不過這個難題,雖然影片沒交代傑西的離婚是不是因為在巴黎與賽琳的那次重逢,但這兩部的曖昧聯繫也就算是給了一個默認的答案。在道德層面上,賽琳一位新時代獨立女性對這件事的敏感程度和承受的壓力,在影片二人的爭吵中就可見一斑。只要傑西開始自責自己虧欠兒子,賽琳就會認為傑西多少在埋怨她,兩個人心裡恐怕都遭受著道德拷問。

三、情感冥思:關於"自我"與"我們"

  • 1."自我"與現實

古希臘是哲學的發源地,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眾多哲學先賢走在希臘的街巷、坐在神廟的臺階,一路走、一路聊,聊出一個個哲學命題。自古,人們一直在思考著人類的終極命題。第三部中,傑西、賽琳與朋友圍坐桌前,席間一位老者談到,特爾斐的阿波羅神廟入口處,寫著"Gnothi seauton",意思是"認識你自己"。"認識你自己"正是蘇格拉底的座右銘,追問人的本原,探尋"我"的核心內涵。

"愛在"三部曲之所以經久不衰,不僅是他完美詮釋愛情、婚姻的各種形態,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哲學性"。三部作品,圍繞著"存在""永恆""時間""宗教"等等展開了方方面面的討論。法國、希臘都是具有極強哲學性國度,第三部傑西、賽琳來到希臘,來到哲學之起源地,也把話題引入了最原始最終極的方向,"認識你自己"。對本體的探討,在古代就已經具有崇高位置。

傑西、賽琳一路路過廢墟、拜訪教堂,漫無目的聊天,像極了他們的從前。賽琳一直在尋找"自我",從維也納到巴黎到希臘,面對婚姻她犧牲了太多,甚至包括了走樣的身材,她懷念曾經的自己,如今卻需要為了傑西面對犧牲一切前往其他城市的選擇。賽琳是奔潰的,她認為迷失了自己。直到,傑西道出了最現實的一句話,"如果你想要真愛,這就是真愛。這就是真實的生活,不完美,但卻真實。如果你看不到這些,你就瞎了。"就像他們一路從廢墟走向城區,人類的意識就這麼一步步從矇昧到覺醒。我們一直在尋找"自我",但認清現實,也是直面"自我"無法逃避的環節。它也許是醜的,但你必須接受。

  • 2."我"與"我們"

"重要的不是對一個人的愛,而是對生活的愛。"(《愛在夜幕將臨前》)

第三部中,一位老奶奶回憶自己逝去的愛人,但由於時間的推移已經開始忘記了愛人的模樣,記憶中的流逝就像再次失去了他。老奶奶說

"生命就像日出、日落,我們出現、我們消失,我們終究是彼此的過客。"如果我們的角色註定是過客,為什麼不能珍惜彼此相處的時間呢,轉瞬即逝的人生,連記憶都是靠不住的,只有認真對待後的那份感覺來最後溫暖衰老的軀殼。人性的"貪嗔痴"支配著種種慾望,慾望的彼岸如果是荒涼,為何不享受當下呢。

傑西與賽琳的初遇太夢幻了,他們的重逢也太巧合,但他們的婚姻又太真實。忠誠、原則、道德,一道道命題在考驗著彼此。現實中,我們恐怕遇不到維也納那對"靈魂伴侶",也成為不了巴黎街頭的浪漫愛人,但我們也許正在面對,或者即將要面對,經歷現實、時間打磨後的婚姻。愛情中,"我們"是兩個人,從來不是一個人,不能強勢地用自己的標準去改變一個人,獨立的個體相愛了,但他們還是獨立的個體,接受一個人的不完美,同時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生活的真實,才能接受真實的自己,從自我糾結的漩渦中抽離,好好接受和享受生活。

四、結語


電影

《愛在午夜降臨前》

劇中有句臺詞"希臘人發明了悲劇"。不知,是不是導演有意而為,所以把關於"婚姻"的故事放在了希臘。每每覺得,兩個人爭吵逐漸要走向"悲劇"時,還好,他們還有之前那麼多愛的沉澱。即使面對最現實的"前妻"問題,面對婚姻內的"忠誠"問題,他們最終正視了這就是現實。真愛不是宮中樓閣,真愛存在於現實,而現實註定存在不完美。

《愛在夜幕將臨前》的最後,傑西、賽琳釋然接受了彼此,但未來各種各樣的現實問題依然會層出不窮,希望他們還能依靠智慧和愛來喚醒彼此的初心。不知還會不會出現第四部來再探討暮年的傑西、賽琳的人生感悟,但不論有沒有影片的呈現,愛情、婚姻、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會一直持續地、交錯地存在於我們真實的世界,如何面對、如何解決、如何接受,就需要依靠我們自己的智慧了。慶幸,第三部擁有一個美麗的結局,而不是像《圍城》中那口老鐘慢著七分悠悠地走著,叮叮噹噹"對人生包涵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