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麻從面相上竟能一眼識破......中醫正骨那點事

導讀:從“揭露天機”的皺紋和“身不由己”的骨錯縫中,我們能發現中醫正骨不僅僅侷限於正骨,理論上它適用於所有因內力、外力引起結構改變從而引發疼痛和功能障礙的內外病症,因此我更習慣將之稱為傷科。

手麻從面相上竟能一眼識破......中醫正骨那點事


中醫正骨不止咔咔咔那點事兒

“揭露天機”的皺紋

今年1月,閻喜換老師接診了一位雙手發麻的患者。

患者剛走進診室,在未詳細問診及查體的情況下,老師指著患者左側鼻根對我們說:“你們看,這應該是寰樞椎的問題。”

這時一頭霧水的我們在老師提示下才注意到,患者的鼻根部兩側是有明顯差別的,左側的鼻根部好像被什麼東西拽著,在左側內眥下方形成了一條斜向外下的溝。

(治療前沒來得及拍照,治療後雖然還有一些痕跡,但是已經沒有那種僵緊的狀態了。)

隨後的觸診查體證實了老師的判斷。患者的寰樞椎確實發生了扭錯,寰椎向左後方旋轉然後卡著樞椎,局部筋膜張力高且壓痛明顯。

讓患者轉動頭部時可以發現寰樞椎的異常張力與左側鼻根部是相關的,兩者是相互牽扯的。

這時再問病史,患者訴反覆雙手發麻數年,左側較明顯,近三月來較前加重,發作頻繁,久坐或勞累後加重。老師問她最近三月有沒有進行一些特殊的活動?

她說:“最近三個月,健身教練要求我推舉槓鈴。”

我們可以腦補一下患者舉鐵時的畫面。一位年近五旬的右利手女性,雙上肢尤其是左上肢力量不足。當用力往上舉的時候,左側力量欠佳,於是只能梗著脖子擰著身子,通過軀體代償完成動作,胸廓斜行支撐的力與原有的頸椎扭錯力通力協作,加劇了患者手麻的症狀。

損傷機制清楚了,治療時只需要依應力關係還原結構就可以了。

①首先對錯位的寰樞椎進行復位:一手定點卡位於左側鼻根部,一手卡住偏歪的椎體,囑患者輕輕左右轉動頭部,通過患者的力沿著異常牽扯的力線順勢將頸椎還納。

②舒展平復鼻根部的筋膜。

③活動患者肩部,還原胸椎異常牽拉力。

④用“臀走路”的方法平衡了腰部和骨盆的張力。

沒有電光火石般的“咔咔彈響”,一次治療,患者不光症狀解除了,渾身感覺都很輕鬆。

順便一提,在對鼻根部的局部筋膜進行平復時,發現患者鼻骨與周圍組織不太協調,追問下患者承認曾進行隆鼻術,仔細觀察發現左側隆得較右側高一點點,假體的植入打破了局部的平衡,而鼻部筋膜的緊張可能也會牽拉頸後部筋膜,這可以解釋患者手麻症狀已持續數年,而這次加重是因為外力損傷造成的。

“身不由己”的骨錯縫

提到中醫正骨,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咔咔咔的復位響聲,甚至一些地方是聽響聲來收費的,響一聲算復位了一個部位。臨床有一些大夫也以能完成骨骼的復位為榮,甚至放言“我可以把你全身的骨頭拆了,然後裝上。”以此標榜其技術之高。但是中醫正骨,只有咔咔響才有效果麼?

治療上面這個病人時,全程治療並沒有咔咔咔響,但是患者頸椎也復位了,症狀也解除了,為什麼呢?

我覺得這既不是手法的派系之別,也不是功力的深淺不一,而是思路上的本質區別。

《黃帝內經·生氣通天大論》中說:“骨正筋柔,氣血以流。”中醫正骨,自古以來便講究筋骨並重。筋柔骨正,氣血流通,方能病除痛愈。一些大夫對筋骨並重的理解,僅限於將關節周圍軟組織鬆解,然後好復位。但我覺得不僅僅是這樣的。

剛跟閻老師學習的時候,我一直搞不懂骨錯縫為什麼不能自己回去。

關節脫位這樣的骨錯縫,骨頭跑到關節囊外面,卡住了回不去,這很好理解,但是大部分的骨錯縫,骨骼只是發生了偏歪,並沒有卡住。但這種偏歪的狀態卻能穩定住,為什麼呢?

後來我才明白,原來是被“筋”牽住了。

人體的筋和骨是按照一定序列平衡分佈和排列的,當外力作用於人體,無論是靜力還是暴力,都會引起結構改變,導致筋出槽、骨錯縫。

通過對人體結構改變進行分析,最初造成損傷的力是能夠被還原的,這就是閻喜換老師經常說的還原現場。所以筋骨並重所調整的不應該僅僅是患處骨骼與肌肉、韌帶的簡單連接,而應該將人體看作一個普遍聯繫的整體,綜合分析各部分之間的力學變化。

筋骨並重的治療,應該是順著損傷的力還原結構本來的序列。就像本例患者,要解除鼻根部與頸椎之間的異常牽拉力、胸廓及骨盆的不平衡。不然,僅僅是放鬆局部+正骨復位的話,復位的部分很快就會被其他部位的異常牽拉力重新拽回去。

其實,在“筋”的異常牽拉力作用下,錯縫關節周圍的肌筋膜都是緊張的,這時候對關節強行復位,便會出現咔咔咔的響聲。當然,有時候咔咔的正骨也是有效的,但是很多都需要經過多次復位,這是因為通過骨骼的牽拉生生把出槽的筋“拽”歸位了。

但如果筋骨並重地去思考,將筋出槽和骨錯縫進行對接,將造成損傷的力還原,關節有足夠的空間回納,只需要順著力線輕輕帶動,並不需要那一聲咔咔響。這大概就是吳謙所言“知其體相,識其部位,一旦臨證,機觸於外,巧生於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的境界吧。

經常會有頸痛的病人,老師一看會說這是胃的問題,這是心臟的問題、這是情志的問題……因此中醫正骨不要僅僅侷限於正骨,理論上它適用於所有因內力、外力引起結構改變從而引發疼痛和功能障礙的內外病症,因此我更習慣將之稱為傷科。

當把人體作為一個整體,認真觀察、理解每一個部位之間的聯繫,筋骨並重的去思考,你會發現中醫傷科真不只是頸肩腰腿痛那點事,它也應是有系統的理論指導的完整的醫學體系。閻老師創立的撥筋通絡療法脫胎於雙橋正骨,雖已在預防、保健、康復以及臨床醫學等領域取得了一定認可,但這還遠遠不夠。希望廣大同道與我們共同努力,將中醫傷科建設成為一個理論完善、臨床系統、手法多樣的醫學體系,讓祖國醫學在發展與傳承中薪火相傳!

手麻從面相上竟能一眼識破......中醫正骨那點事


閻喜換教授,師從人稱“雙橋老太太”的骨傷名家羅有明先生,潛心中醫骨傷醫、教、研工作三十餘年。臨床以中醫傳統手法為基礎,結合現代運動醫學、西醫解剖學、肌筋膜理論等,通過多年研究創立了“撥筋通絡”診療體系,治療時以“解剖位起、定點卡位、筋骨並重、輕重有序、借力使力、自然還納”為原則,手法細膩獨特,穩、準、輕、快,痛苦小。


— THE END —



1、文源:《中醫正骨真不是咔咔咔那點事兒》,作者謝祥遠,曾發表於微信公眾號“形正神安”。 轉載自中醫書友會,編校/白嘯林

2、本平臺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