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隔離點入住者:除了不能出門,和住酒店沒什麼差別

曾與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或疑似病例密切接觸,但尚無發熱、咳嗽等明顯發病症狀,且不具備條件在家或醫院隔離的人員,應該去哪裡隔離?


從外地,特別是武漢返京,需要進行14天隔離觀察但不具備居家隔離條件的人員,應該去哪裡隔離?


2月21日,新京報兩路記者分別前往北京海淀區和豐臺區集中醫學觀察點,探訪其日常運行情況。


北京隔離點入住者:除了不能出門,和住酒店沒什麼差別

△ 海淀區集中醫學觀察點,11時,120急救車送來一名“客人”(新冠肺炎密切接觸者)。攝影/新京報記者浦峰


據海淀區集中醫學觀察點工作人員介紹,排查發現密切接觸者後,經本人同意,會將其由120轉運車送到中心進行14天的集中醫學觀察。此外,還會為病毒檢測陽性但未達到醫院收治標準的人員設置專區隔離觀察。


海淀區集中醫學觀察點坐落在鳳凰嶺山腳下,由一家擁有獨立院落的酒店改造而成。中心於1月29日啟用,可接收110人。除酒店原有62名工作人員外,中心還派駐了包括區衛健委、疾控、公安等多個部門的40餘人工作專班。


北京隔離點入住者:除了不能出門,和住酒店沒什麼差別

△ 海淀區集中醫學觀察點,工作人員為新來的“客人”準備電卡。攝影/新京報記者浦峰


為緩解被觀察者的緊張情緒,工作人員將他們統一稱為“客人”。客房內空調、電視、wifi等設施一應俱全,生活用品等需求由工作組協調解決。“除了不能出門,跟住酒店沒多大差別。”一位入住者告訴記者。


北京隔離點入住者:除了不能出門,和住酒店沒什麼差別

△ 海淀區集中醫學觀察點,一名入住“客人”想要將私人鑰匙交給隔離點外的家屬,工作人員取來鑰匙進行消毒後再轉交。攝影/新京報記者浦峰


醫護人員每天會通過電話對所有“客人”進行體溫、症狀監測, 24小時值守,發現異常將及時報告。同時也密切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適時提供心理疏導。


北京隔離點入住者:除了不能出門,和住酒店沒什麼差別

△ 海淀區集中醫學觀察點,“客人”的一日三餐由專人送餐上門,針對“客人”飲食上的特殊要求,觀察中心特意準備了合適的飯菜。攝影/新京報記者浦峰


北京隔離點入住者:除了不能出門,和住酒店沒什麼差別

△ 海淀區集中醫學觀察點,11時50分,工作人員把“客人”的午餐放到大樓門口,再由樓內服務人員送給“客人”,全程無接觸配送。攝影/新京報記者浦峰


北京隔離點入住者:除了不能出門,和住酒店沒什麼差別

△ 海淀區集中醫學觀察點,12時4分,工作人員把午餐放到每個門口的凳子上。攝影/新京報記者浦峰


北京隔離點入住者:除了不能出門,和住酒店沒什麼差別

△ 海淀區集中醫學觀察點,放好餐之後,工作人員挨個敲門告知“客人”用餐。攝影/新京報記者浦峰


隔離區每天三次對全樓公共區域消毒,工作人員會指導“客人”每天對客房擦拭消毒。所有生活垃圾均按醫療垃圾處理。


北京隔離點入住者:除了不能出門,和住酒店沒什麼差別

△ 海淀區集中醫學觀察點,“客人”用完的餐盒,先裝小袋,再裝大袋,最後裝箱。攝影/新京報記者浦峰


北京隔離點入住者:除了不能出門,和住酒店沒什麼差別

△ 海淀區集中醫學觀察點,每個裝垃圾的塑料袋和箱子上都標註日期。攝影/新京報記者浦峰


北京隔離點入住者:除了不能出門,和住酒店沒什麼差別

△ 海淀區集中醫學觀察點,14時30分,服務組準備用紫外線燈對房間進行消毒。攝影/新京報記者浦峰


與海淀區集中醫學觀察點類似,位於杜家坎附近,1月28日啟用的豐臺區集中醫學觀察點由一家快捷酒店改造而來,接收不具備居家隔離條件的返京人員。這裡目前有55名留觀人員,分佈在一、二、三層。


北京隔離點入住者:除了不能出門,和住酒店沒什麼差別

△ 豐臺區集中醫學觀察點,每一層走廊兩側都對稱分佈著10餘間房,房門緊閉,門外擺著一張矮凳,一旁垃圾桶裡的黃色垃圾袋提醒,這裡有涉疫垃圾,將按醫療垃圾處理。攝影/新京報記者王飛


北京隔離點入住者:除了不能出門,和住酒店沒什麼差別

△ 豐臺區集中醫學觀察點,陳漫怡護士通過對講機彙報每個房間需要補充的物品。攝影/新京報記者王飛


北京隔離點入住者:除了不能出門,和住酒店沒什麼差別

△ 豐臺區集中醫學觀察點,陳漫怡護士在為從雷神山醫院建設返京的工人測量體溫。攝影/新京報記者王飛


北京隔離點入住者:除了不能出門,和住酒店沒什麼差別

△ 豐臺區集中醫學觀察點,潘恆醫生讓留觀者加強鍛鍊,教她進行拉伸練習。攝影/新京報記者王飛


北京隔離點入住者:除了不能出門,和住酒店沒什麼差別

△ 豐臺區集中醫學觀察點,工作人員每天會對隔離區定時消毒、分發三餐、負責幫留觀人員接收快遞。 攝影/新京報記者王飛


北京隔離點入住者:除了不能出門,和住酒店沒什麼差別

△ 豐臺區集中醫學觀察點,每一名醫學觀察人員的飯菜和經過消毒的快遞,統一放在房間門口,工作人員敲門後離開,醫學觀察人員自行領取。 攝影/新京報記者王飛


北京隔離點入住者:除了不能出門,和住酒店沒什麼差別

△ 豐臺區集中醫學觀察點,值班醫生逐個給醫學觀察者打電話,詢問當日體溫情況。攝影/新京報記者王飛


劉長富原本是這家快捷酒店的員工,酒店被徵用後,劉長富當起了臨時的清潔工,每天早晚2次對汙水進行消毒處理。


北京隔離點入住者:除了不能出門,和住酒店沒什麼差別

△ 豐臺區集中醫學觀察點,工作人員每天會定點對汙水池進行消毒。 攝影/新京報記者王飛


除了汙水消毒,醫護人員還要每天對汙染區的走廊多次消毒,“只要有人進來過就一定要消毒”。噴霧式消毒設備體積不小,護士劉曼妮背起來幾乎佔據了她整個後背,裡面是體積為8L的84消毒液,加上設備本身的重量,護士們要在負重20斤的情況下,對走廊進行半小時左右的消毒。


北京隔離點入住者:除了不能出門,和住酒店沒什麼差別

△ 豐臺區集中醫學觀察點,消毒人員對走廊和垃圾袋進行全方位消毒。 攝影/新京報記者王飛


北京隔離點入住者:除了不能出門,和住酒店沒什麼差別

△ 豐臺區集中醫學觀察點,工作人員對每天送來的快遞消毒。 攝影/新京報記者王飛


房間門外的垃圾桶裡是醫療垃圾專用的黃色垃圾袋,涉疫情生活垃圾將統一按照醫療垃圾處理。宋海軍原是王佐鎮衛生中心的垃圾清運工,臨時過來支援這裡的涉疫垃圾收集處理。宋海軍每天收集暫存的涉疫垃圾超過90袋。


北京隔離點入住者:除了不能出門,和住酒店沒什麼差別

△ 豐臺區集中醫學觀察點,保潔人員將消毒後的垃圾再次用醫用垃圾袋包裝後,通過專用通道運出集中醫學觀察點,打包後由專業運輸公司回收處理,每1-2天會來集中清運一次。攝影/新京報記者王飛


北京隔離點入住者:除了不能出門,和住酒店沒什麼差別

△ 豐臺區集中醫學觀察點,雷神山醫院施工單位前來探望醫學觀察的工人。攝影/新京報記者王飛


北京隔離點入住者:除了不能出門,和住酒店沒什麼差別

△ 豐臺區集中醫學觀察點,一名醫學觀察對象拿著解除醫學觀察通知單離開觀察點。 攝影/新京報記者王飛


-The End-

攝影:新京報記者浦峰 王飛

文字:新京報記者周依 姜慧梓

校對:付春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