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與「死神」賽跑

人工智能與「死神」賽跑

  產業作者|習睿

  來源|一鳴網

  2月13日,離武漢封城已經過去20天。武漢成為一座“孤島”,但孤島裡的醫護人員一刻也沒停歇,島外的醫護人員也不斷去前線支援。爆發的疫情總會讓人不自覺和17年前的非典相提並論。從目前的情況看,此次疫情的波及範圍和影響程度都超過17年前的非典,但另一方面的不同在於,17年後的今天,人工智能的加入,為此次全民抗疫提供了科技的力量。

  一線:與時間賽跑

  根據公佈的數據,新冠肺炎的嚴重性不在於致死率而在於傳播率。“與確診患者短暫接觸十秒被感染”的新聞讓人不得不高度警覺。與病毒賽跑便要與時間賽跑。

  2月12日0時—24時,湖北臨床診斷病例13332例,確診數字創歷史之最,數據激增引發矚目。部分原因在於湖北省境內特設臨床診斷病例這一分型,這意味著在湖北省內,疑似病例確定僅需要兩條臨床表現:發熱和/或呼吸道症狀;發病早期白細胞總數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細胞計數減少。如果患者在疑似病例基礎上具有肺炎影像學特徵,無需核酸檢測即可被列入“臨床診斷病例”。方案實施後大量具有肺炎影像學特徵的疑似患者當據此歸入確診。確診時間縮短,確診人數自然快速增長。

  確診方式的跟換加快確診時間,而CT影像快速確診的背後離不開人工智能的幫助。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其實已經探索多年,但在疫情之前,人工智能的應用一直沒能成為焦點。

  目前,診斷一位新冠肺炎患者,相關醫生需要仔細觀察超過300幅的CT影像,確診速度快於試劑盒檢測但醫生的工作壓力隨之增大且醫療資源會進一步緊缺。而通過“影像人工智能肺炎輔診系統”,300幅胸片僅需10秒即可處理完成,輔助診斷、量化評估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目前北京市海淀醫院投入使用人工智能診斷系統,幫助醫生提高效率。

人工智能與「死神」賽跑

  通過CT影像確診患者後,更加繁瑣的細節工作在於患者入院時的信息採集建檔以及後期治療期間的用藥情況、診療狀況等病情信息登記。截止13日11時,湖北累計確診人數已經達到48206例。這對於普通民眾來說是令人警覺的數字,但這對於一線的護士來說,是巨大的信息採集工程。

  因此,曾應用在物流中轉站、商超等場景的智能數據採集設備在醫療領域也發揮著作用,方便一線護士數據採集以及信息追蹤。受人矚目的火神山醫院就已經在使用商米捐贈的智能數據採集器,提高效率的同時幫助醫院後期信息智能化處理,以及疫情過後的數據分析。

  在一線,人工智能代替簡單勞動,幫助醫護人員提供效率的另一方面在於“無人設備”的使用。

  2月2日,火神山醫院交付使用,其中醫院無人超市的無售貨員、無接觸收銀成為亮點。節約一線工作者時間的同時,最大程度上減少人員接觸。無人零售這個一直不被看好的風口也再次讓人看到其內在的價值。

  另一方面,智能配送機器人的運用同樣在提高醫護人員工作效率的同時減少人員接觸,避免交叉感染,保護一線工作者的健康安全。智能配送機器人主要用於物品的遞送,目前武漢第九醫院、火神山醫院和一些定點隔離酒店已經配備使用智能配送機器人,武漢第九醫院的1臺智能配送機器人能承擔50%-60%的配送任務。

  防控:與病毒隔離

  在這特殊時期,無人設備的應用除在一線外,在疫情防控方面也發揮著作用。例如,各場景都存在的測體溫。檢測是否感染病毒的第一步在於是否發熱,量體溫成為各場景都存在的工作,智能機器人再一次成為焦點。在部分社區或是鄉鎮入口已經採用測溫機器人來代替人工測溫,但在大型交通樞紐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測溫機器人即使能保證人員無接觸但效率卻較為低下,在等待測溫期間反而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如何在公共場所,尤其在返工高峰時期,保證高效無接觸測溫成為另一難題。但問題的解決仍然需要藉助人工智能。

  針對疫情,相關科技公司開發AI測溫系統用於各大交通樞紐,該系統可以幫助各個公共場所工作人員可以實現大於 3 米的非接觸遠距離測溫,幫助工作人員快速篩查通行人群,大眾無需摘下防護品,也無需排隊聚集,大大提升公共空間的安全性和檢測效率。

人工智能與「死神」賽跑

  疫情防控的另一難點於在於基層。鄉鎮的醫療資源遠不如一二線豐富,幫助醫療資源欠發達地區實現問診一直都是AI+醫療的發展方向。根據一鳴網所瞭解,在山西、山東等地都有各企業開發免費在線健康諮詢、問診與新冠風險篩查系統,可幫助基層醫生診斷,也可幫助患者自查,有效解決當前及以後各種疾病患者到大醫院看病不方便,以及交叉感染的問題。

  民生:與民眾融合

  其實,在疫情期間,普通民眾最容易忽略同時也是最頻繁享受的便是信息的實時發佈系統。這背後都是大數據在做支撐。

  百度旗下產品推出發熱門診地圖、遷徙大數據和疫情出行消息查詢工具等功能;丁香醫生APP推出疫情實時更新動態頁;騰訊問典、百度醫生、搜狗搜索等推出在線問診服務;12306提供確診病人車上密切接觸者信息,方便民眾準確迅速地找到自己所乘坐的班次是否有確診患者存在。

  正是有這些企業以及多年在大數據、雲計算等科技方面的耕耘才能早爆發疫情後短時間內實現信息的公開。也正是信息的公開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普通民眾的恐慌。

  在民生生活防控的另一面,是美團、餓了麼、京東等企業將“無接觸配送”的進一步落實。據瞭解,美團率先在武漢、北京兩地試點運營“美團智能取餐櫃”,為小區、醫院用戶提供便利服務,推行無接觸配送;京東採用無人配送車和無人機等方式進行“無接觸配送”,保證後方民眾的正常生活。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測算數據顯示:人工智能正在促進人類社會發生轉變,這種轉變將比工業革命“發生的速度快10倍,規模大300倍,影響幾乎大3000倍”。人工智能是否會代替人類,一直是全球都探討的議題。但經過這次疫情,人們或許會發現,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及領域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豐富,而人工智能的存在不是代替,而是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