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到嬰幼兒時期,父母不可忽視的成長環境,否則毀掉孩子的一生

培養孩子是家庭中最重大的事情,要科學、要謹慎、要細緻、要認真、要學習,你的一些生活習慣可能會無意中導致孩子的成長受阻。

胎教的時候父母一定要規律作息,營造愉悅的環境,因為在此時嬰兒是有記憶的。

胎兒在母親腹中的時候,父母一定要規律作息,營造愉悅周圍的環境,因為在此時嬰兒是有記憶的。

瑞士小兒科醫師史汀尼曼對新生兒做的實驗令人印象深刻,她的著作《新生兒心理學》有幾段相關的敘述:“通常認為六週大的嬰兒根本對疼痛沒有感覺……事實不然。在一個謹慎進行的實驗中我注意到,嬰兒出生幾天後,接受第二次預防注射,在消毒的時候就開始哭了。”

此書中關於記憶的敘述:“……出生前的記憶會保留下來:夜班護士發現家裡開店的嬰兒一直到半夜還清醒著,不哭也不鬧,而麵包師傅的小孩常在凌晨兩三點時就顯得騷動不安。母親白天干什麼活兒,晚上幾點休息,嬰兒早在出生前就習慣了這樣的動靜規律。”記得有一個例子是一個懷孕的媽媽,在懷孕期間頻繁去KTV,最後孩子出生後被判斷為先天耳聾。


胎教到嬰幼兒時期,父母不可忽視的成長環境,否則毀掉孩子的一生


不要把孩子長時間的放在一旁,自顧做自己的事情,使孩子得到很少的照顧。

一個幼兒出生以後,無法自力更生的時間非常長,所以極其依賴周圍的人。

幼兒必須有人照顧,世界才能被他接受,讓漸漸她產生信賴感。要根據她的年齡滿足她存活的需求。幼兒需要的是一種被保護、被扶助以及快樂的氣氛。幼兒若是沒有這樣“天堂”般的感覺,要什麼有什麼,就無從培養信心,恐懼會在他內心深處紮根,長大後恐懼感覺會一直跟隨,形成分裂人格。

要讓嬰兒感覺到關愛

嬰兒需要溫暖、關愛、適當的刺激,例如安靜穩定的成長環境,這樣她才能夠自信、活潑,有責任感。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給嬰兒足夠的身體接觸,讓她感受溫情。不要把孩子交給冷漠的人照管。

若是嬰兒初始的世界讓她害怕不安、空洞、被侵擾,她就會畏縮、被嚇退了。太早以及過於強大的不信任經驗,使得她無法信心滿滿迎接世界。嬰兒經常長時間獨處,世界空茫一片,刺激太強或印象過於繁雜,都可能形成分裂人格,她與世界的關係也蒙受損害,只好退回自己的殼中。

胎教到嬰幼兒時期,父母不可忽視的成長環境,否則毀掉孩子的一生


不要給嬰兒過多的刺激

孩子出生後要讓他慢慢適應,周圍的環境應該是堅強穩定的,然後才能贏得他的信賴,熟悉是信任的基礎,假如照顧她的人經常換面孔,環境變化頻繁,感覺器官應接不暇,各種刺激,她將無法一一吸收。例如收音機或電視機不斷髮出的噪音,光線太亮,過多累人的旅行。母親的騷動不讓嬰兒安靜,不停地和孩子玩,抱著到處走,不給小孩有建立自己規律的機會,也會讓嬰兒搞不清楚狀況,嚇得縮回去等。

嬰兒要儘量吃母乳

母親按時到嬰兒身邊,一起享受餵母乳的親密,不僅讓嬰兒逐漸認識這個無條件滿足她需求的人,她同時也興起為人的第一個希望之光,心中充滿感激和愛。但注意的是,不一樣的人來喂嬰兒喝牛奶,每個人對待嬰兒的方式不盡相同,會使得嬰兒初始的發展有些困難,這樣的學習過程太複雜,和吃母乳的嬰兒不一樣,因為她不只和一個人建立親密關係。這裡提到的母親與嬰兒之間建立一分親密,也很重要。


胎教到嬰幼兒時期,父母不可忽視的成長環境,否則毀掉孩子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