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超過75%的比特幣鏈上交易並沒有真正換手


數據:超過75%的比特幣鏈上交易並沒有真正換手

評估比特幣的真實交易量

即使比特幣的鏈上數據可以公開訪問,但能徹底理解這些數據也是一項不小的挑戰。

鏈上數據毫無疑問具有很高的價值,但如果只看原始數據,還不能充分反應比特幣的真實狀態。這裡包含了大量噪聲,因此需要進行仔細的處理以從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考慮一下鏈上交易量:圖1顯示了2019年比特幣的每日原始鏈上交易量(美元價值)。

圖1:2019年比特幣每日鏈上原始交易量。

數據:超過75%的比特幣鏈上交易並沒有真正換手

8月21日,交易量激增,單日交易量就超過了2500億美元。

如果不考慮鏈上數據的歷史情境,這看似是一個重大事件。

但是,這一數量僅僅是由比特幣的“位置變動”所引起,加密交易所不斷創建新的冷錢包並在內部重新整理其資金。事實上相當一部分比特幣在鏈上的轉移並沒有出現權屬關係的變動。

因此,如果我們有興趣評估比特幣在不同持有人之間轉移的價值,則需要對原始區塊鏈數據做適當的處理。

變動調整成交量

對(明顯)變動的調整是一種常用的技術方法,可以更準確地衡量鏈上交易量。

此調整適用於那些發送地址同時存在於輸入與輸出端的成交記錄中。例如,一筆交易輸出後同時將剩餘的金額返回到發送地址上(示例請參見圖2)。

數據:超過75%的比特幣鏈上交易並沒有真正換手

圖2:明顯變動的示例。餘額約為119,646 BTC的地址會將1,300 BTC發送到另一個地址。剩餘金額返回到發送地址。

該變動被視為“明顯”的,是因為發送方在同一筆交易中反覆使用一個已經存在的發送地址來接受比特幣變動後的返回值。

圖3顯示了2019年每日變動調整後的鏈上交易量。

數據:超過75%的比特幣鏈上交易並沒有真正換手

圖3:2019年原始的以及變動調整後的比特幣每日鏈上交易量。

請注意,交易量峰值是如何消失的,此外,與原始交易量相比,調整後的交易量始終較低。

實際上,在上述指定時間段內,每日調整後的成交量平均減少了43%。

除變動之外:按交易實體進行調整

僅僅做出以上的調整還遠遠不夠。在一些情況下,比特幣鏈上的交易量依然無法代表不同持有人之間的轉移。

例如,一個用戶可以在他/她控制的不同地址之間發送比特幣。此外,如今許多錢包使用新創建的地址,而不是重新使用現有地址,將零錢返還給付款者。

在Glassnode,我們使用更先進的技術來估算“真實”比特幣在鏈上的交易量(實際上是易手的交易量)的上限。

為此,我們採用了對交易實體進行調整的方法,並通過考慮所謂的中繼地址來完善這種方法。

交易實體調整

在我們之前的文章中介紹了比特幣網絡中“實體”的概念:由同一實體控制的地址簇。

在這個概念的基礎上,實體調整會選擇刪除屬於同一實體簇的地址之間移動的卷(“內部卷”)。這一部分成交量無法代表網絡中不同用戶之間轉移的數量。由於一個地址屬於一個實體,所以根據定義,此調整也需要進行上述變動調整。(注意:在此分析中,我們將忽略多重簽名地址)。

數據:超過75%的比特幣鏈上交易並沒有真正換手

圖4:實體調整鏈上成交量的示意圖。僅計算移入或移出實體的成交量(綠色)。同一實體地址內的交易量(“內部”交易)被刪除(紅色)。

考慮上面圖2中的交易:儘管它包含明顯的變化,但我們的算法檢測到所有輸入和輸出地址均由同一實體控制。因此,整個交易根本不構成真正的BTC轉移。這意味著該交易在實體調整交易數的計算中被刪除,因為這是僅在內部轉移BTC的交易。

中繼調整

除了調整實體之外,我們還考慮了所謂的“中繼地址”。中繼地址的唯一目的是將資金轉發(中繼)到後續地址。因此,中繼地址的數量通常是重複計算的:一次進入中繼地址,一次移出中繼地址。

通過識別具有這種行為的地址,我們能夠消除成交量總量中的噪聲。為此,我們將刪除所有中繼地址的輸出。

數據:超過75%的比特幣鏈上交易並沒有真正換手

圖5:中繼地址的示意圖。為了防止重複計算鏈上數量,僅考慮進入中繼地址的成交量。中繼地址的輸出將被刪除。

從技術上講,我們將中繼地址定義為平均輸出使用壽命少於1小時且當前餘額為零(不包括最近一個小時內創建的UTXO)的地址。

圖6-8顯示了分別為2016年,2017-2018年和2019年的我們的實體調整成交量(包括中繼調整),變更調整量和原始量之間的差異。

數據:超過75%的比特幣鏈上交易並沒有真正換手

圖6:2016年每日比特幣鏈上交易量。

數據:超過75%的比特幣鏈上交易並沒有真正換手

圖7:2017-2018年的每日比特幣鏈上交易量。

數據:超過75%的比特幣鏈上交易並沒有真正換手

圖8:2019年的每日比特幣鏈上交易量。

結果不言而喻,差異是很驚人的。

2016年的數據表明,調整消除了交易量的峰值。同樣,2017年牛市期間的交易量也顯示,實體調整後的與原始/變動調整後的比特幣鏈上交易量之間存在巨大差異(5倍)。

在2016-2019年期間,使用我們的實體調整方法得出的每日鏈上交易量為:

l 比原始數量低75.5%,

l 比變動調整後的交易量低63%。

這意味著,鏈上記錄的比特幣交易量只有不到25%代表了網絡參與者之間的實際價值轉移。

以下是更全面的圖景,圖9顯示了原始量與實體調整後(以及變動調整後)的比率。自2016年以來,實體調整後的比率一直相對穩定,波動在0.25左右。

數據:超過75%的比特幣鏈上交易並沒有真正換手

圖9:實體調整/變動調整和原始比特幣在鏈數量的比率。

圖10描繪了原始交易量和實體調整後(以及變動調整後)交易額(美元)之間的每月差額。它顯示,與原始交易量和變動調整後的交易量相比,我們按實體計算的每月交易額分別減少了驚人的8750億美元和6290億美元。

數據:超過75%的比特幣鏈上交易並沒有真正換手

圖10:原始和實體調整/變動調整後的美元之間的月度差額。

結論

此處的數據和分析絕不旨在貶低比特幣的使用價值。這項工作的目的僅僅是闡述一種更先進的方法來理解鏈上數據。為了準確地瞭解比特幣網絡的底層狀態,尋找一種精準解讀數據的方法至關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篇研究中,我們分析在區塊鏈上移動的比特幣,並不考慮在交易所買賣的BTC。從技術上講,在網絡級別上,那些比特幣仍由同一實體(交易所)控制。

在比特幣的經濟中,在同一實體內轉移資金以及在網絡參與者之間實際轉移比特幣的所有權(因此轉移價值)的含義是非常不同的。它們在經濟活動方面代表著截然不同的事物。

任何旨在正確瞭解比特幣經濟中的價值和財富轉移的投資者,交易員和研究人員,無疑都應利用從鏈上交易量中得出的差異來進行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