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叔哭师》最诡异的是,为啥不是将军之父百里奚去哭,而是蹇叔


《蹇叔哭师》最诡异的是,为啥不是将军之父百里奚去哭,而是蹇叔


读《蹇叔哭师》


来到这篇文章,我们曾经的公子重耳,势不可挡的晋文公,流亡19年,在位9年,开创晋国强盛势头的第一人,已经离开人世了。


他的儿子晋襄公即位。这个晋襄公也是大智大慧的人,人如其名,“欢”,性格温和从容。


新君即位,稳住国情是头等大事,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君需要给政治大换血来建立自己的力量,但是晋襄公却沿用了晋文公时代的政治班底,没有在节骨眼上动摇晋国的政治根基。


当然,也是因为晋文公的班底本来就差不多完美了,都是人才嘛。


要知道晋国霸主地位一直被其他强国盯着呢。在晋国国君新丧的敏感薄弱时刻,多少人蠢蠢欲动。接下来就有几场大战,要是晋襄公没有出沿用前朝臣这一招,还真不一定能顺利度过即位前期的严峻考验。


晋襄公的性格是难得的温和贤明,这也是他能够安定兄弟,驾驭老臣,继承父权,延续晋国霸主地位的关键吧。


不像郑庄公的二代和齐桓公的二代,把父辈辛苦开创的霸主势头,在各种阴谋夺位、内部消耗里全然浪费掉。


晋襄公很好的继承了父亲的霸主之权,并把它发扬光大。可惜,也只是在位7年。短短7年,这7年恰如父亲的那9年。


他们是注定要成就大业的人,虽然掌权时间短,却做出了最高效的政绩。也就晋襄公这种性格的人,才能成就垂拱而治的美名呢。


好了,扯回《蹇叔哭师》吧。


晋国换主,这个时机难得,秦穆公免不了心痒难耐。


这时候,秦穆公在之前《烛之武退秦师》时留下帮忙戍守郑国的将军派人来告知:

“现在郑国的北门是我看管的,主公要是这时秘密发兵,从郑国北门进,郑国就是囊中之物了。”


这消息正中秦穆公下怀,他兴冲冲地跑去问蹇(捡)叔的意见。这里就像是女人问你哪件衣服好看一样,其实答案已经有了,她只是需要你同意她的观点罢了。


可是蹇叔不同意。


这里有点奇怪,实际上秦穆公是一起问了百里奚蹇叔的意见,文章里却只出现蹇叔的名字。又不是因为百里奚不出名所以可以忽略。


难道是因为之后蹇叔去军队里哭闹,比较有故事,所以流传到现在,就索性只剩他的名字了?


蹇叔谏曰:

“第一,对于我国,让军队劳苦跋涉去攻击远方的国家,不值得,这是从没听说过的道理。

第二,对于郑国,等我军长途跋涉到了郑国,郑国一定早就能够知晓并准备好防御,我军疲惫不堪而敌军整军待发,这恐怕不可以一战吧?

第三,对于我军将士,让将士这么辛苦去到郑国战场,却打不下郑国,将士也会有所怨言,从而生出叛逆之心。

第四,我军大张旗鼓的长时间行军,还会有谁不知道呢?晋国也会知道的,万一他们趁机埋伏我们呢?”


也是,你想着人家病着,趁机杀人,人家也不傻,知道自己病着,容易吸引他人侵犯,也会更加防范啊。


秦穆公是一心想要抓住机会打出名堂的,哪里能够冷静听从蹇叔的分析呢?已经蠢蠢欲动的欲望,怎么能按耐得住?


秦穆公还是召集将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准备出兵。


孟明视百里奚的儿子,是蹇叔死党的孩子。


这一战是必败必死之战,孟明视要领兵出发,蹇叔自然是不舍啊,跑到军队里大哭:

“侄子啊,我见得到你们出发,却见不到你们回来啊!”


大军就要出发了,这一闹可不晦气嘛!还动摇军心,大忌啊!蹇叔也是没办法,只能用这么浮夸的方式再次向秦穆公进谏。


面对这么倒米的行为,秦穆公恶狠狠地派人骂蹇叔:

“你懂什么啊!如果你早在六七十岁的时候就死去,那么现在你坟头的树都已经粗得需要两手合抱才围得住了!”


言下之意,蹇叔你已经太老太老了,不会思考不会审时度势了!


一个国君,对德高望重的老臣说出这样不吉利的话,可见秦穆公是利令智昏了。也是对蹇叔的一个死亡威胁吧。


还是那个问题,孟明视也叫百里视,是百里奚的儿子,百里奚也知道此行九死一生,蹇叔都来哭侄子了,他自己不来哭一哭亲儿子吗?或是因为无法阻止所以索性放弃了最后一面?作者直接放弃描述亲生父亲的表现,总是感觉怪怪的。


蹇叔不仅到军队里哭侄子,还哭儿子。西乞术白乙丙就是他的儿子,这两个算这次出兵的副将吧。


这里也奇怪。文章的叙述奇怪。


先写了“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然后过了许久又写“蹇叔之子与师”。


西乞和白乙是蹇叔的儿子,之前已经写明他们被召集到军队了,那么后面为什么还要再写一次他们在军队里面呢?


这种写法让不知道西乞和白乙就是蹇叔之子的人,以为蹇叔之子另有其人。比如,小文是我弟弟,我已经在开头写了“我和小文去吃饭”,那么后面我就不会再写一次“弟弟和我一起去吃饭”。


蹇叔哭儿子,还做出了准确的死亡预言:

“晋军一定会在崤山伏击你们。崤山有两座山峰,南边山头,是夏朝大王皋的墓地,北边山头,是周文王曾经躲避风雨的故地。两峰之间正是险峻的死亡之地,晋军必定会在那里动手,既然国君命令你们出兵,不得不遵循,我就去那里替你们收尸吧!”


就这样,蹇叔一哭二闹,还是没能让秦穆公收回命令,军队向东出发了。


明知道那是个必死的陷阱,也提前看出来了,还有机会去说明,可就算是这样,都挡不住人类找死的脚步。当真是心塞啊!蹇叔连晋军埋伏的地点都猜到了!还是无奈,看着儿子去送死。蹇叔连“要注意崤山”都说明了,那帮二代啊,怎么还能不多加留心呢!也许是因为崤山实在险峻,蹇叔知道,就算提前留意,也会路过必死。


预言家,能算命,却不能保命。


我看的版本,是从“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开始的,没有前面的晋文公出殡的情节。


在这个漏掉的情节里,还有一个先知的人物,晋国卜官郭偃(演)。鉴于古时候那么兴占卜,还以为卜官是负责占卜的呢,谁知居然是个催眠师……也算是个巫师吧,和灵界神界沟通就靠他了。


在晋文公出殡的时候,突然从棺材里传来一声牛叫声!卜官马上“通灵”,说先君那牛一样的叫声,是告诉我们日后有敌军会路过我国国境,我们攻打他们,一定能胜利。


其实通灵未必,但是郭偃消息灵通,颇有军事判断力倒是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