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獲獎的中國攝影師!圖蟲攝影師何博獲LensCulture 曝光獎

2020 LensCulture Exposure Awards揭曉,圖蟲攝影師@何博Mimic憑作品《從此沒人和你說話》獲“評委特別推薦獎”,他也是本屆比賽唯一獲獎的中國攝影師,圖蟲第一時間對何博進行了專訪。


唯一獲獎的中國攝影師!圖蟲攝影師何博獲LensCulture 曝光獎

何博獲獎作品《從此沒人和你說話》之一

LensCulture是一個來自荷蘭的當代攝影機構,每年都會舉辦肖像、紀實、街拍等多個年度大獎的評選,入圍作品通常能代表這一年度的較高水準。

唯一獲獎的中國攝影師!圖蟲攝影師何博獲LensCulture 曝光獎

何博 (圖蟲ID/何博Mimic)

何博:攝影藝術家,四川人,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現工作生活於北京,圍繞現成圖像、業餘影像、災難與暴力事件等主題進行藝術實踐。曾獲入選荷蘭Foam Talent Call 2018、入圍2017年第9屆三影堂攝影獎、獲2016、2018年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優秀攝影師獎、2018年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優秀展覽獎。

圖 蟲 專 訪 圖蟲:可以介紹下這次獲獎作品《從此沒人和你說話》的創作背景和和創作過程嗎?

何博 :這是2016年完成的作品。2015年1月7日,法國《查理週刊》巴黎總部遭到突襲時,我正坐在盧浮宮的咖啡館裡刷朋友圈。那一刻之後的很多天裡,抓捕、巡邏和稍後的大規模遊行成為新聞的高光點,而政治家、學者、藝術家以及其他民眾之間圍繞恐怖主義、移民、宗教和殖民地問題的論辯和爭吵更讓我難以釋懷。在那時,我深切地被一句話所震動,那是在事件中遇難的《查理週刊》元老Jean 'Cabu' Cabut之言:“有時候笑會傷人,但笑、幽默和諷刺是我們唯一的武器。”對於此言,不存在認同與否,重要的是它讓我對“暴力”及其背後繁雜的影響因素產生了一種表達障礙:太想說些什麼,卻難以開口——所言總是片面的,而片面將阻礙後續的表達。

唯一獲獎的中國攝影師!圖蟲攝影師何博獲LensCulture 曝光獎

獲獎作品《從此沒人和你說話》

所以我只能回到暴力和恐怖襲擊本身關聯的兩端:加害者與受害者。這六幅是六起恐怖或者暴力事件。我按照弗朗西斯·高爾頓(Francis Galton,1822-1911)的方式(這位英國學者希望從一個特定群體中找出該群體特有的臉部特徵,因此將數張人臉肖像採用光學的方法投影到同一張底片,由此得到合成的人臉圖像),把事件中已被媒體確認的加害者的肖像合成到一起作為每幅作品的基底,而組成這些肖像的細小元素則是此次事件相關的大量圖片。肖像之上覆蓋著事件受害者的嘴部特寫,這些紅色正方形截圖共同構成了一句與事件相關的話語(來自受害者及其親人或者襲擊者),並以摩爾斯碼的形式呈現。希望觀看者可以費點心思來自己破譯這些被埋起來的話。在展覽時,我會提供一份摩爾斯碼錶,供有興趣的觀眾使用。這一項目還包括6個播放摩爾斯碼的音頻,分別對應6幅圖像。

唯一獲獎的中國攝影師!圖蟲攝影師何博獲LensCulture 曝光獎

獲獎作品《從此沒人和你說話》

圖蟲:你的很多作品像這次獲獎的《從此沒人和你說話》、2014年因馬航事件創作的《三月八日的若干迴響》都是和世界性社會新聞事件有關,這跟你本科學新聞有關嗎,新聞學的教育對你的攝影創作有怎麼樣影響呢?對你而言,你覺得影像作品和新聞報道在傳遞信息、表呈感受有哪些不同呢?

何博 :我覺得跟我的教育背景有關係。藝術創作與新聞報道都強調“你需要說話”,可能這是我從新聞轉向藝術的基礎吧。它們的功能也有交集,都是傳遞聲音的媒介。

唯一獲獎的中國攝影師!圖蟲攝影師何博獲LensCulture 曝光獎

《三月八日的若干迴響》 第一部分:你相信這是2014年3月8日的印度洋嗎

但是,新聞中的個人尤其是快訊或者官方通報裡,有時候是被掩蓋的。關於這一點的解決方式,深度報道和圖片故事其實一直都在努力嘗試“抵達”具體的人,讓他們與讀者、觀眾建立起聯繫。我四年的新聞專業學習,以及實習時做社會新聞的經歷都讓我感到,很多時候,面對很多事件裡的具體當事人,新聞工作者其實非常無力。所以,對我而言,想得最多的是怎樣用另一些偏個人化的策略去提醒觀眾這一點。多數時候我們沒法解決問題,但至少可以時刻保持關注和一定程度的清醒。

唯一獲獎的中國攝影師!圖蟲攝影師何博獲LensCulture 曝光獎

《三月八日的若干迴響》 第二部分:此外還有很多看不見的褶皺

再有就是新聞有時效性,而藝術相對滯後,伴隨著新聞話題的消解而出現。很多文學和藝術創作者都是在事件發生一段時間甚至多年之後,再重新去面對、思考它們。所以我選擇藝術,是可以緩慢地製造某種跟過去再次發生關係的可能性,這些可能性對於一些當下和後世的受眾來說,意味著同歷史產生交集的契機。

唯一獲獎的中國攝影師!圖蟲攝影師何博獲LensCulture 曝光獎

唯一獲獎的中國攝影師!圖蟲攝影師何博獲LensCulture 曝光獎

《三月八日的若干迴響》 第三部分:浪漫主義

圖蟲:你的很多作品是對現有照片尤其是老照片的再創作,且表現形式都很新鮮獨特,是什麼時候開始關注以及如何找到這些老照片的?

何博 :我在碩士期間(2013年開始)收集了一些老照片,也把自己家的老照片拿出來翻看,繼而對老照片,包括日常生活中不作為藝術品的攝影圖像產生了極大的興趣。2014年去法國交流,看到那邊很多年輕的藝術家用現成照片作為素材進行創作,所以覺得自己也可以嘗試著這樣做。我想看看針對已有的照片還有哪些創作的可能性。

唯一獲獎的中國攝影師!圖蟲攝影師何博獲LensCulture 曝光獎

唯一獲獎的中國攝影師!圖蟲攝影師何博獲LensCulture 曝光獎

選自何博畢業作品《延伸的刺點》

圖蟲:《自拍者:尺箋傳影》中將老照片新合成與模擬信件並置,像文獻資料一樣展呈;在《您受累,請問天津還有什麼好玩的?》中將上世紀女明星老照片和手機備忘錄裡化妝步驟結合,你是怎麼想到這樣實驗式的創作形式呢?

何博:你談到的這兩個項目,一方面延續了我對於現成照片的興趣,另一方面也包含了我在創作中跟他人互動的傾向。

唯一獲獎的中國攝影師!圖蟲攝影師何博獲LensCulture 曝光獎

《自拍者:尺箋傳影》

《自拍者:尺箋傳影》是想以“嚴肅的玩笑”來瓦解“照片+文字”可以提供真相的這種錯覺。我跟福建的大學老師許雷合作完成了這組作品,生活在不同城市的我們分別虛構兩位1980年代身處異地且身份不同的攝影愛好者,此二人圍繞“自拍”這個主題分別實踐,並以書信的方式互相交流拍攝經驗和想法。


唯一獲獎的中國攝影師!圖蟲攝影師何博獲LensCulture 曝光獎

唯一獲獎的中國攝影師!圖蟲攝影師何博獲LensCulture 曝光獎

《自拍者:尺箋傳影》

首先,我們尋找一些現成的擺拍照片,並把自己的臉合成到這些照片的人臉上——你可以發現這是合成上去的。接下來是寫信,模擬那個年代兩個攝影師的信件交流,主要探討如何處理自拍,也會涉及其他內容。收信者閱畢信和所附照片的內容後,做一張或者幾張照片,再寫另一封信寄給對方。如此循環。最後以(偽)文獻的形式來展呈,同樣,在呈現的一些細節裡,依然可以看到製作或者偽造的痕跡。

唯一獲獎的中國攝影師!圖蟲攝影師何博獲LensCulture 曝光獎

唯一獲獎的中國攝影師!圖蟲攝影師何博獲LensCulture 曝光獎

《自拍者:尺箋傳影》

上世紀女明星老照片和手機備忘錄裡化妝步驟結合這組叫《肖像·下:複製》,是《您受累,天津還有什麼好玩的》的一部分。“天津”項目其實是我對天津某些娛樂話題歷史變遷的非常個人化的觀照。

唯一獲獎的中國攝影師!圖蟲攝影師何博獲LensCulture 曝光獎

《您受累,天津還有什麼好玩的》 第一部分: 看不到臉的蠟像水兵無法與之留念

《肖像·下:複製》由9位天津籍或在天津工作、學習、生活的青年女性與我合作完成。她們在我提供的刊登於1930年代《北洋畫報》頭版,彼時天津知名女性的照片中選一幅,我將其輸出成30cm乘37.5cm的照片,裝框後寄給合作者。合作者收到照片後,在某一天出門之前(或回家後),將當天自己在面部進行的化妝/護膚行為,在照片女性的面孔上重複一遍:把使用的護膚品/化妝品塗抹在畫面上,部位和手法最好與自己使用這些產品時一致。完成後再寄回給我,並且留下使用的化妝品/護膚品的品牌、款式等信息記錄。

唯一獲獎的中國攝影師!圖蟲攝影師何博獲LensCulture 曝光獎

《您受累,天津還有什麼好玩的》 第三部分:肖像·下:複製

圖蟲:通常你創作一個藝術項目時,從信息圖片的蒐集準備,到創作實踐的過程大概是怎樣的呢?

何博 :我一開始有一個觀念,思考用什麼樣的影像,怎樣用,來承載這個觀念。但是,它們的關係一定不是單向的,準備素材(收集、拍攝)的進程伴隨著創作理念的建構同時進行,觀念在此過程中一方面更加具體,另外也存在著更新、改動甚至轉向的可能。《從此沒人和你說話》《自拍者:尺箋傳影》《三月八日的若干迴響》以及《您受累,請問天津還有什麼好玩的?》這幾組,最後作品想要輸出的觀念跟一開始都或多或少有差異,但不是根本性的。

唯一獲獎的中國攝影師!圖蟲攝影師何博獲LensCulture 曝光獎

何博畢業作品《延伸的刺點》

圖蟲:2020年剛開始,中國以及全世界發生了許多令人沮喪的事情,人們的情緒也隨之起起起伏,這其中有引起你想去圍繞它創作的事情嗎?

何博 :謝謝這個問題。過年期間我翻看蘇珊·桑塔格的《旁觀他人的痛苦》,看到以前劃過的一句話:“我們感到憐憫,指的是我們感到自己不是釀造災痛者的幫兇。我們的憐憫宣告了我們的無辜清白,以及我們宛如真切的無能為力感。”“宛如真切”四個字既扎心,又打臉。

唯一獲獎的中國攝影師!圖蟲攝影師何博獲LensCulture 曝光獎

蘇珊·桑塔格《旁觀他人的痛苦》一書封面

新冠疫情這段時間,加深了這種體會。如果說關於“別人”的災難,我還能做些回應的話,此次自己設身處地,每天經歷著信息沖刷、聽到一個個具體的故事(這些個人的故事正是我在之前的作品裡希望觀者去重視的)卻根本沒有一絲想要做什麼作品的念頭了。想起我做了《從此沒人和你說話》裡的6幅之後,不同朋友看到又有恐怖事件發生,都善意提醒我:“你又有新素材了”,但是當我們習慣了事情只能變成素材的時候,真的就沒必要再繼續以“作品”的名義去消解它們了。也是一種矛盾吧。

圖蟲:在圖蟲,你有哪些欣賞的創作者或印象深刻的作品?

何博 :我一直關注的一些有能量的攝影師,他們都在圖蟲,比如鄒璧宇、杜揚、蔣得好、陳華、吳惱廝、聞安、董宇翔、陳榮輝等等。很多攝影師都是幾年前先從圖蟲上知道,然後慢慢認識,甚至成為朋友。

唯一獲獎的中國攝影師!圖蟲攝影師何博獲LensCulture 曝光獎

長按識別二維碼,進入攝影師主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