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你的“打擊式教育”,讓孩子變得“習慣性愚蠢”

購買前可以先私信諮詢萬娘娘相關課程詳情。推出春節課程優惠活動,歡迎訂閱學習

萬娘娘精品課程推薦(直接點擊鏈接即可進行了解)


我們這一代人都是從七、八十年代過來的,從小接觸最多的就是“打擊式教育”。很多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覺得孩子不打不成才,沒有什麼問題是打一頓解決不了的,實在不行就兩頓,簡單粗暴省時間,而那個時候在父母眼裡,學習好的孩子取得了好成績那是應該的,不能誇,一誇就會驕傲自大。


小心你的“打擊式教育”,讓孩子變得“習慣性愚蠢”


可是,隨著近年來物質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父母在給孩子提供好的物質基礎的同時,也開始注重起孩子的科學教育和心理健康,於是近年來衍伸出一個新的詞語,那就是“賞識教育”。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賞識孩子。”


在我看來,這句話的意識可以分兩個方面來理解,一個方面是“賞識”,一個方面是“教育”,這兩個方面缺一不可。


關於“賞識”

上海曾經做過一項調查,說有9成的孩子認為自己不是好孩子,因為“不聽話”“考試成績不好”是這部分孩子父母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久而久之成為了孩子們甩不去的標籤。


小心你的“打擊式教育”,讓孩子變得“習慣性愚蠢”


莊子曾給我們留下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一個博弈者用瓦盆作賭注,他的技藝可以發揮得淋漓盡致,而拿黃金作賭注時,則大失水準,莊子對此的定義是“外重而內拙”。


很多父母就是這樣,對孩子的要求過嚴、標準太高,以至於讓孩子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壓力,帶著包袱上路,反而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讓孩子在一個相對輕鬆的環境裡學習和生活,反而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而這個所謂的“輕鬆環境”,最主要來源於父母的包容和賞識。


小心你的“打擊式教育”,讓孩子變得“習慣性愚蠢”


試想一下,我們作為大人,如果聽到有人在別人面前說自己的缺點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自己會不會覺得很難堪、很不高興呢?如果是上進的孩子,聽到父母指出的這些缺點,可能會知恥而後勇,改正缺點奮發向上;如果是叛逆的孩子,很有可能就破罐子破摔:“反正我爸媽都覺得我不是個好孩子了,以後就這樣吧”。在我看來,“賞識”中的“識”,就是通過長期的相伴、觀察與分析,真正全面客觀地瞭解孩子;而“賞”則是在全面客觀瞭解孩子的前提下,帶著欣賞的眼光去認可孩子,適時地、藝術地、真誠地稱讚、誇獎和表揚孩子


關於“教育”

科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試驗:把一條大魚放在許多小魚中,大魚餓了就會捕食小魚,沒有一隻小魚能夠逃脫。後來人們用一個玻璃罩住大魚,開始時,當小魚在周圍游來游去,大魚就上去咬,可是每次都碰壁。慢慢地,大魚的衝撞力就越來越小。再後來,大魚完全絕望了,放棄了捕食。


小心你的“打擊式教育”,讓孩子變得“習慣性愚蠢”

結果,當人們把玻璃罩拿開,備受打擊的大魚依然沉在水底,任由周圍的小魚游來游去也不再張嘴。美國幼兒教育家凱茨在孩子身上發現了跟這個試驗類似的現象,他稱之為“習慣性愚蠢”。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很多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因為某些原因逐漸產生對學習的懷疑或者對某種能力失去興趣,因此失去信心。

如果此時父母或者周圍的人一直在他旁邊說‘你真笨’、‘你做不到’這類的話,那麼這個孩子應付地變得越來越笨。

作為父母我們要懂得“教育”這兩個字的真正意義。

小心你的“打擊式教育”,讓孩子變得“習慣性愚蠢”

“教育”中的“教”,即是成年人要以身示範,言傳身教,做孩子的道德榜樣;並向孩子傳授學習方法與技能、人生經驗和已經形成的知識,引導孩子勇敢地去探究未知和適應社會等。


“教”是從外部向孩子施加影響,既有啟發,也有灌輸,還包括批評與懲戒,帶有一定的強制性。但並不是要一味地否定孩子,打擊孩子。


“育”,即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尊重和順應孩子的天性和興趣,讓孩子在模仿和嘗試中,逐漸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當孩子可以自由地模仿成人、學習同伴或進行嘗試,在遊戲、學習和活動中,或經受挫折與失敗,或享受成功,體驗快樂。


在孩子對生活或者學習失去信心的時候,父母要鼓勵孩子,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方法,才能讓他重新豎立信心。

小心你的“打擊式教育”,讓孩子變得“習慣性愚蠢”

真正的“賞識教育”是什麼

如果孩子從小聰明伶俐,父母經常會說:“寶寶好聰明啊”,於是孩子遇到挫折就在想:“我這麼聰明一定沒事的”,那麼僅憑聰明能解決問題嗎?很顯然不行,還得依靠自己的聰明去想辦法才行。


所以,賞識孩子不是一味地誇獎孩子,而是要讓孩子知道,聰明的頭腦僅僅是輔助自己進步的資源之一,真正做到“賞識教育”,家長一定要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01 不比較

很多孩子從小可能都有一個隱形的敵人,就是“別人家孩子”。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然而這樣的對比不僅僅是傷害了孩子,家長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也很受傷。看到別人家孩子這好那好,越發覺得自己家孩子一事無成,這種心態下,很難會用客觀的眼光來看待孩子。


小心你的“打擊式教育”,讓孩子變得“習慣性愚蠢”


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並及時地給予孩子肯定,使得孩子越來越放大自己的優點,而不是一味地強調孩子的不足。生活在欣賞裡的孩子,才會越來越自信,而生活在批評裡的孩子,自己也會慢慢變得喜歡指責別人。


02 欣賞和讚美要出於真心

我們小區有一位奉行“棍棒教育”的爸爸,經常打兒子,可是兒子卻越來越叛逆,他問我怎麼教育才能讓孩子聽話。我告訴他要多誇獎孩子,看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回到家,他看著吃飯的兒子,突然說:“兒子你真棒”。孩子嚇了一跳說:“爸,我今天在學校除了跟人打架沒做別的壞事,你想揍就揍吧。”


小心你的“打擊式教育”,讓孩子變得“習慣性愚蠢”


很顯然兒子並不相信他的讚美。我們對待孩子,要出於真心地稱賞和讚美孩子好的行為,比如這位爸爸,平時不注意跟孩子的溝通,見到孩子突然沒理由地來這麼一句,孩子自然不信了。


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表現就具體事情進行表揚,比如平時孩子放學喜歡在外面玩回家晚,今天突然回家早了,可以說:“我兒子比昨天進步,知道珍惜時間了,比昨天提前了十分鐘回家呢”,這樣孩子就知道你所期待的是什麼,怎麼做才是比之前有所進步。


03 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

有一個小女孩小時候生了一場影響智力的大病,上學比較晚,同班中她年齡最大,學習成績也最差。有一天老師讓用“相信”一詞造句,小女孩說:“我相信石頭會開花”,這話一出同學們鬨堂大笑。


老師制止了大家的笑聲,說:“我也相信石頭會開花”。一個月後,老師把一塊長著鮮豔花朵的火山岩帶進了教室,同學們驚訝地張大了嘴巴。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同學嘲笑女孩了。小女孩學習越來越好,還學會了寫詩。

我們對待孩子一定要有愛心,從一點一滴中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並且能夠理解和包容每個孩子的個體差異,而不要輕易地把這種差異定義為“笨”或者“傻”,消極和否定只會毀了孩子,只有愛和賞識才能創造奇蹟。


小心你的“打擊式教育”,讓孩子變得“習慣性愚蠢”


每個人都希望獲得別人的認同,孩子更是如此,尤其是來自父母的肯定。很多事實都能證明,及時賞識和讚揚孩子,比事後再給予讚揚所起到的作用要大得多。

如果父母沒有對孩子的成績表示出及時的關注,會讓孩子感到失望,而這種失望很可能會讓他們失去繼續努力的動力。及時讚賞孩子的成績,表現出家長對孩子的真心賞識和熱切期望,這能傳遞給孩子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


這種力量不僅可以讓孩子更加努力和自信,而且會促進孩子智能發展和身心健康,大大增強孩子對學習和生活的信心和勇氣,從而激勵孩子奮發向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