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敏,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冠軍,有這樣的詩路歷程

彭敏是人們都很熟悉的一位詩詞大會選手,彭敏的奮鬥精神值得人們學習。彭敏曾經三次參加詩詞大會,並且連續兩次獲得亞軍,讓彭敏很是遺憾。但是彭敏沒有氣餒,而是再接再厲,終於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的賽場上獲得了冠軍。彭敏的人生也很圓滿,也很美好。我們看到了彭敏的成功,更要看到彭敏付出的努力。

彭敏,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冠軍,有這樣的詩路歷程

彭敏畢業於北京大學,從這樣一所名校畢業,讓彭敏有了光環。但是彭敏的成功,還是因為具有真才實學。 彭敏作為《詩刊》編輯,讀詩、寫詩是他的日常。“時代發展越迅速,我們的生活就越凌亂,當夜深人靜,不知道自己該往哪個方向看的時候,你會發現,文學仍然是一個強大的背景牆。翻開一本詩集,一本名著,你的靈魂就有了一個棲息的地方。”彭敏這樣闡釋文學和人生的關係。

彭敏說: 如果一定要說夢想是什麼,我從小到大都希望生活中充滿變化,而挺害怕過一成不變的生活。“未來的五年、十年甚至幾十年都在意料之中的狀態”是我比較恐懼的,所以如果說夢想,我希望我的生活充滿了動盪不安,充滿了風險,也充滿了可能性。一成不變的生活是可怕的,是讓人恐懼的。奮鬥就可以讓人生充滿了無限的可能。

彭敏,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冠軍,有這樣的詩路歷程

實現夢想“個人努力”很重要,但如果片面強調個人努力有的時候也很虛無。因為不管什麼行業的發展都需要契合當時的社會環境,所謂“時勢造英雄,風雲際會”。就像我這幾年稍微有一點關注度也是因為國家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政策,以及對於傳統文化高度的強調,是這樣一個環境讓我原先所學的東西在這個時代,在特殊的際遇之下得以展現。所以個人努力固然重要,但是“時勢”是更能決定我們個人成敗的一個關鍵因素。

對於我的青春歲月和詩歌(主要指現代詩)的這一段“熱戀期”我現在的感覺是“搖擺”,我有時會熱情地肯定它,有時又會懊惱地反思它。一個人喜歡文學之後,便容易把文學拔得很高,把文學的意義歸結得很大。當我經過和嘗試了很多種生活方式以後,卻覺得文學包括詩歌就像生活中一個非常普通的事情。就像同學聚會上,以前喜歡打檯球,後來喜歡唱歌,現在喜歡鬥地主一樣,可能詩歌對於我來說也是這樣一個存在。我並不敢說從一接觸它就是我一輩子的追求和無法更改的夢想,我只是覺得它是我一段時間的陪伴,讓我度過了那個時間段的空虛寂寞,緩解了找不到方向的迷茫。回顧我的青春歲月,如果沒有詩歌作伴,我可能會更加迷茫,更加找不到方向。

彭敏,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冠軍,有這樣的詩路歷程

彭敏對詩詞有著特殊的感情,彭敏說:我感覺過了三十歲,尤其在生日時更清醒地意識到,我的青春結束了,很多東西都不一樣了。從前一無所有的時候,對很多東西的態度都無所謂,仍然懷著各種稀奇古怪的熱望和天馬行空的想象,但是三十歲之後,明白了其實生命中美好的事情沒有想象中那麼多,留下的空間也不再那麼大。對我來講,在接下來漫長的歲月裡,心境和詩歌在某種程度上是有一點格格不入的——詩歌是天馬行空的,是摒棄了世俗生活瑣碎細節的,但是中年生活卻充滿了這些跟詩歌相排斥的東西。不過儘管如此,有些東西是無法從我們血液中剝離出去的。過去我對唐詩宋詞關注比較多,對唐以前的詩歌關注少些。一次偶然的機會翻到從前沒有特別認真關注過的《古詩十九首》,我細讀了它的每一個主題甚至註釋,突然被其中對時間流逝的感慨和還沒有顯得特別精緻的語言打動了,一下子就沉浸進去了。所以我覺得雖然目前的生活狀態和詩歌沒有那麼多的共通和相處的時間,但它就像我一個非常遙遠同時又非常深邃的精神背景牆一樣,哪怕平時沒有去觸碰,但是它其實一直都在,在我背後某一個隱秘的地方,一旦我需要的時候,它依然是一個非常強大的精神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