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檢測不準?“火眼”這樣說

核酸檢測不準?“火眼”這樣說

本報記者 張 妮

編者按:隨著疫情防控工作的深入,核酸檢測這一破解抗疫困局的專業檢測方法成為國人耳熟能詳的熱詞,擁有超強檢測能力的“火眼”實驗室更是引發強烈關注。同時,核酸檢測也因為“有感染者核酸檢測陰性”而受到一定質疑。到底核酸檢測的準確性如何?如何最大程度上排除影響核酸檢測準確性的因素?針對這些問題,《環球時報》記者日前專訪了武漢“火眼”實驗室項目負責人朱師達。

日檢萬份能力如何打造

擁有每日萬人份核酸樣本檢測能力的武漢“火眼”實驗室被認為是“雷神山”“火神山”“方艙”等眾多抗疫堡壘的前哨。截至2月18日18時,武漢華大醫學檢驗所團隊及其運營的“火眼”實驗室已累計接收湖北地區超3.1萬人份檢測樣本。該實驗室是如何打造出每日檢測萬份樣品的能力呢?

“如果樣本於晚上10時送到實驗室,我們可以確保第二天早上6時前出檢測結果。”實驗室運營方華大基因公司華中地區負責人、“火眼”實驗室項目負責人朱師達對《環球時報》記者介紹,通常,普通實驗室對一個樣本進行檢測需要3-4小時,但如果同時處理1000、1萬個樣本時,按常規手工操作,需要幾天才能出結果。他以買火車票為例,一人在一個售票窗口買一張火車票只需半分鐘,但1萬人在同一個窗口買票就需要排隊等很久。“檢測也是一樣,在當前規模化檢測的巨大壓力下,我們採取的辦法是開更多‘售票窗口’,同時每個‘窗口’實現自動化運行,提升檢測速度。”

朱師達進一步解釋稱,常規核酸檢測的主要步驟是,首先將採集來的樣本進行滅活、分裝,然後將病毒的核糖核酸提取出來進行檢測。其中的關鍵步驟——提取病毒的核糖核酸比較費時。一般小型實驗室都是通過人工提取,但人工操作的速度、時間、數量都有很大侷限,而且操作過程中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人為干擾。“為應對新冠疫情,我們將提取病毒核酸步驟改為採用自主研發的自動化設備,進行全自動、規模化運行。這也是為什麼‘火眼’實驗室能以萬人級檢測規模運行的關鍵所在。”

據《環球時報》記者瞭解,目前,該實驗室每天實際檢測樣本量為3000份左右,每批樣本從接收到結果產出為6-8小時,“時間縮短為常規實驗室操作的1/3到1/4,也就是加速了3-4倍。”

有報道稱,華大集團旗下華大智造日前研發出1小時內出檢測結果的核酸試劑盒,這會讓“火眼”進一步提升檢測速度嗎?朱師達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該檢測設備目前已完成研發,很快就能投入使用。但它更適合少量的檢測需求,大規模檢測還是要依靠“火眼”實驗室的自動化設備。

揭秘如何5天煉成“火眼”

檢測能力嚴重不足的難題催生了武漢“火神”實驗室在數日之內快速搭建完成。全程參與建設過程的朱師達對建設速度印象深刻。

正常情況下,建設這一總面積2000平方米、按P2(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設計運行的實驗室,在物料完備的情況下,至少要3個月工期。而經過施工方中交二航局、設備支援方上海諾瑞及其他合建單位與華大基因人員連日高強度奮戰,“火眼”實驗室5天就火速建成並達到試運行要求。

據介紹,由於實驗室檢測設備要24小時不間斷運轉,對供電系統穩定性和可靠性提出極高要求。施耐德電氣第一時間從長沙調配兩臺不間斷電源設備,通宵完成設備安裝及開機調試工作。

這麼強大檢測能力的搭建不僅需要多種硬件支撐,人員更是重中之重。“火眼”實驗室需要配備至少150人的團隊,以24小時3班輪替的工作方式,才能保障每日1萬人份的滿負荷運轉狀態。檢測樣本通常是由醫療機構白天組織收樣,集中在晚上八九點送到實驗室,有些會在凌晨兩三點送來。“從凌晨到清晨,大家都在休息的時候,是‘火眼’實驗室最忙碌的時刻。實驗室的工作人員都像真正的戰士一樣24小時在崗,累了就在椅子上打個盹,餓了就以泡麵來解決。”朱師達說,實驗室工作人員在崗時要穿全套防護裝備,沒辦法上廁所。為儘量節省防護裝備,工作人員進入實驗室前都儘量避免喝水,連續工作6-8個小時後才能出來休息一會兒。

集中回應熱點話題

2月12日,湖北一天之內激增上萬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原因是除核酸檢測陽性外,湖北增加了新冠病毒的臨床診斷標準,即CT檢測肺部有陰影、具有新冠肺炎相關症狀的患者,也可作為收治標準。同時,全國曾爆出核酸檢測陰性但感染新冠肺炎的案例,這引發外界對於核酸檢測不準的擔憂。

“臨床診斷標準前一段在湖北省內的應用,並不代表核酸檢測不準確,核酸檢測仍是病原學診斷依據。”朱師達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出現上述情況主要有幾方面因素:第一,患者的樣本是否取到位或合格。核酸檢測針對的是患者鼻咽部的拭子取樣,也有痰液樣本。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取樣可靠性非常重要,需要有經驗的醫護人員進行規範操作,確保取樣到位。鍾南山院士18日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正規的核酸檢測應該是比較準確的,方法本身沒有問題。但在採樣環節上,鼻咽採樣環節的操作差異性較大,要特別注意採樣是否合適。第二,與疾病進程有關。在病情不同階段,有些患者的上呼吸道病毒量不一樣,這也會影響核酸檢測的效果。第三,與試劑盒的質量和靈敏性有關。不同廠家的試劑盒在設計關鍵環節存在差異,在檢測靈敏性上也會有所差別。

朱師達認為,為進一步提升核酸檢測準確率,首先要向醫護人員強調取樣的規範性和重複性,還應對不同試劑盒進行標準化系統測評,有關部門已在牽頭做相關工作。鍾南山表示,“當前我們應該相信核酸檢測這一方法,更要注意取材環節的規範。”

除了核酸檢測,很多新型檢測技術也不斷湧現。2月14日,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透露,在鍾南山院士的指導下,該實驗室聯合多家機構研發出新冠病毒抗體檢測試劑盒,僅需採一滴血就有望在15分鐘內肉眼觀察獲得檢測結果。朱師達表示,“抗體相關檢測技術能更好地完善整個診斷體系,正在加速研製和審批中的新型檢測診斷技術會成為核酸檢測的有益補充。”

有網友擔心是否存在國人基因信息洩露或外流的風險?朱師達回應稱,新冠病毒的檢測針對的是病毒序列,對人的基因序列不進行測定,所有樣本中涉及的基因信息都是不被獲取的。“如果要提取相關基因信息,需要通過額外的設備和實驗流程來獲取。另外,樣本檢測完成後,每天都由專門的生物廢棄物處理公司統一進行高溫焚燬,不會存在信息洩露或外流風險。”

“火眼”還能做什麼

據《環球時報》記者瞭解,華大基因已在武漢、深圳、天津、長沙、石家莊、北京、上海7地佈局“火眼”實驗室並承接樣本檢測工作。重慶、昆明、青島、貴陽等地的“火眼”實驗室也正在籌建中。

那麼“火眼”實驗室除了針對疑似患者進行核酸檢測,還能承擔哪些抗疫任務?是否會參與新冠病毒治療藥品和疫苗的研發?朱師達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目前,“火眼”實驗室主要用於武漢及湖北地區送檢樣品的快速檢測。根據整體疫情防控需要,當前只做新冠病毒的核酸檢測,前期將主要承擔來自臨床檢測和診斷任務,未來或將承擔人群排查等更多疫情防控任務,為全國復工復產提供科學支撐。“在新冠病毒疫情防控結束後,我們希望實驗室能繼續在武漢甚至全國的疾病控制工作中發揮價值。”

未來是否可能出現大眾自行使用的核酸檢測試劑盒呢?朱師達表示,由於新冠病毒具有比較強的傳染性,核酸提取及後期檢測必須通過有實驗室資質的機構和有安全防護措施的專業實驗人員來進行,大眾無法在家自行檢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