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重要性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它奠定孩子一生成功的基石


閱讀的重要性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它奠定孩子一生成功的基石

一 人看書的層次,你處於那一層?

有一項社會調查:2015年中國大學生閱讀書籍多為《三體》、《天龍八部》、《盜墓筆記》、《神鵰俠侶》等,多事些文學作品,思想類型的書籍很少。美國大學生借閱的書籍多是《理想國》、《文明的衝突》、《倫理學》、《共產黨宣言》等思想類型的書籍。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

有種說法解釋到:中國孩子的閱讀量太少了,少到了怕人的程度。大學生之所以閱讀類型多以小說類為主,這是因為閱讀的起點就在這裡。從閱讀心理上來看,閱讀也是遵循循序漸進的過程,分成幾個階段:

第一步: 純娛樂小說,這是閱讀的起點。其功效在於培養孩子的文字敏感性。但由於中國孩子在中學時為了拼中考,高考,閱讀功能基本上廢掉了。到了大學才補這一課。但已經錯過了最佳閱讀時間,多數學生有可能連這一關都闖不過。

第二步: 傳統經典小說。當孩子把流行的娛樂小說讀過後,文字敏感性就培養出來了,就不再滿足與簡單的人物結構,開始想要閱讀些智力含量較高的作品了,諸如《基督山伯爵》、《九三年》、《飄》、《傲慢與偏見》、《簡愛》等書就會被翻出來。而這些書在各大高校沒有上閱讀榜,這就證明國內的孩子閱讀量嚴重不足,閱讀時間嚴重不夠。

第三步:進入史哲領域。只有對經典廣泛涉獵,才有可能培養出這方面的興趣。這是因為經典小說中,大量的涉及到了史哲領域的概念,諸如古希臘神話,西方歷史典故。上述這些典故在書中頻繁出現,最終形成孩子的閱讀敏感點。能夠讀懂《希波戰爭史》、《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理想國》、《論法的精神》、《社會契約論》、《夢的解析》等等。這時候孩子們的大腦開始體系化。

第四步: 進入思想領域,有了史哲的基礎,這時候就會閱讀大量的思想典籍,諸如《猜想與反駁》、《客觀知識》、《科學研究方法倫》、《從邏輯的觀點看》等等。閱讀到了這一步,才算是個讀書人。

這樣我們或許更理解中美大學生在閱讀方面的差異。我們要從小重視,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為什麼呢?

閱讀的重要性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它奠定孩子一生成功的基石

二 孩子的閱讀能力決定了孩子以後的學習能力,孩子一生的高度

閱讀能力是學習能力的核心。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再閱讀。"

人的智力開發有兩種基本途徑:

一是讓其多接觸社會,嘗試新事物,擴大生活經驗,形成新的神經鏈接,見多才能識廣;

二是鞏固加深對社會事物的認識,加深已有的神經鏈接,溫故而知新。

閱讀可以讓孩子增加對社會的瞭解認識,讀一本書對孩子來說就是一次生活閱歷。在現實中無法到達的地方,不可能接觸的人和事都可以做到。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書籍中反覆出現,又會加深孩子對該事物的認識與掌握。尹健莉在其著作中提到:小學時期閱讀是開發孩子天賦的保證:

"如果一個孩子從沒有讀過一本好書,甚至從沒有讀過一本超過10萬字的書,而是把大量時間都投入到學習課本和作業裡去了,那麼這個孩子的天賦聰明就被餓死了。"

很多中小老師都知道一種奇怪的現象:那些小學階段單單靠投入全部時間和精力奪取高分的孩子,升入初中成績下降的神速,這些孩子越學越累,越學越不會學了。恰恰是那些小學階段成績平平,但博覽群書,見多識廣的孩子成績上升力量強大,後發制人,潛力無窮。高中這種情況更為嚴重。很多家長在孩子小學階段很看重孩子的成績,甚至被老師每天所強調的分數所迷惑,不捨得孩子花更多的時間去讀書和玩,認為這是浪費時間。當孩子如同小苗一般營養不良而缺乏成長力量,到了中學階段前進乏力時,家長只會抱怨孩子如何如何,卻不知道正是自己一手造成了孩子的"短命高分"和"智慧營養不良"。為什麼會這樣呢?

剛才我們說了,閱讀可以讓一個孩子更聰明,通過見多識廣,溫故而知新在孩子大腦中形成新的精神鏈接和加深精神鏈接。在我們這裡有句老話"農村的孩子聰明不過城市的孩子",是有一定道理的。

閱讀的重要性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它奠定孩子一生成功的基石

閱讀也決定了孩子的學習能力。學習能力有兩個重要指標,一個是記憶力,一個是理解力。

說到記憶力,一個提高記憶力的重要原則是把需要記憶的材料與已知的東西聯繫起來。通過閱讀孩子大腦中存儲對太多的東西,當他需要記憶一段材料時,如果他的大腦中存儲著與該材料相關的東西,這樣孩子就會把他們聯繫起來,從而更容易記憶。例如你要學會確認和辨別狗,你的大腦中必須設置一個有關狗的存儲舊知識。為什麼以前我們看外國人好像都是一個模樣,現在我們可以分辨處不同的外國人了。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見多了外國人,在大腦中存儲著關於不同外國人的模樣了。

關於理解力,理解就是在一個更大的背景下去弄清楚它與其他事物的聯繫。大家要明白一個觀點:"一個人的理解力依賴於他的背景知識"。一個人的背景知識越豐富,越寬廣,他的理解力就會越強。比如關於"日食","月食"的現象,現在一箇中學生,甚至小學生,你對他解釋什麼是日食月食,他都能理解了。一個重要原因是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關於天文學的知識擴大了。有了這些背景知識,我們理解起來更容易了。放到古代,人們是很難理解的,所以出現了天狗吃月亮的傳說故事,還會出現一個搞笑的現象:每當日食月食出現時,人們往往會敲鑼打鼓,為了嚇跑天狗。為什麼原始社會會有那麼多禁忌,原因之一就是人們關於自然界的科學認知太少,知識背景太小了。

蘇霍姆林斯基對青少年閱讀有很多研究,他對閱讀與學習能力的關係闡述的很多也很清晰。他有一句學習上的名言:"一個不閱讀的孩子,就是一個學習上潛在的差生。"

他說:"為什麼有些學生在童年時期聰明伶俐,理解力強,勤奮好學,而到了少年時期,卻變得智力下降,對知識的態度冷淡,頭腦不靈活了呢?就是因為他們不會閱讀。"

所以"一個孩子即使學習成績平平,但只要養成閱讀的興趣和習慣,一定比考高分而不閱讀的孩子走的更遠。"講到這裡,有些家長可能會說:"我家孩子課業負擔比較重,家庭作業比較多,又是補習班,又是興趣班,根本沒有時間閱讀啊。"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新教育實驗發起人張永新教授依據孩子讀教科書和課外書的情況把孩子分成了四中類型

1 既不愛讀教科書,也不愛讀課外書,這樣的孩子肯定是愚昧無知的;

2 既愛讀教科書,也愛讀課外書,這樣的孩子必然是發展潛力巨大的;

3 只讀教科書,不讀課外書,這樣的孩子可能成績不錯,但卻沒有什麼發展潛力;

4 不愛讀教科書,只愛讀課外書,這樣的孩子也許成績不理想,但還是有希望的。

閱讀與學業從來不是矛盾的。事實證明,大量的課外閱讀並沒有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相反,國外大量研究證明,家庭作業越多的孩子可能會越笨。重複的練習是孩子討厭的事情,這隻能提升孩子掌握知識的熟練程度,但對孩子的智慧的發展並無大作用。

同時閱讀還會形成精神飢餓感,而這個精神飢餓感更易在中小學階段形成。

"閱讀就像美食一樣,吃了好吃的東西就不斷想吃;讀了好的書,也會讓你不斷地去找好書來讀。"朱永新很形象地用美食打比方,他說閱讀會給人帶來喜悅感,新鮮感。這些最後都會匯聚成精神上的飢餓感。也正是有了這種飢餓感作為動力,他會更加努力地去學習,閱讀。正如孩子的學習語言,音樂,繪畫都有不同的最佳時間窗口,這種精神飢餓感在中小學階段更容易形成,一般認為人的閱讀的關鍵期在14歲之前。

美國著名生理學家瑪麗安.伍爾夫通過研究兒童閱讀時的大腦變化發現,兒童閱讀是左右大腦兩個區域一起運行的。我們成年人在閱讀時往往只有一個大腦半球在工作。所以人在14歲以前的閱讀體驗,對孩子成長是至關重要的。有人認為人生以後的經歷,只不過是前面14年所閱讀的東西的展開。

《人民日報》曾刊文提醒父母要鼓勵孩子根據興趣進行大量閱讀。事實上,對於中小學生,尤其是小學生而言,"大量閱讀"可不是一件課餘裡錦上添花的事情,而是實打實的學習要求。"部編本"語文教材總編溫儒敏說在不閱讀,你連高考卷都做不完,語文高考最後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別再說什麼應付考試沒有時間閱讀了,現在你不閱讀,根本應付不了考試。小學欠下的"閱讀帳"遲早要還的。

既然課外閱讀如此重要,那麼我們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呢?

三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總原則:感覺傳遞,行為示範,不強迫,環境支持

(1) 感覺傳遞

把閱讀是件美好的事情的感覺傳遞給孩子。

閱讀的重要性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它奠定孩子一生成功的基石

家長要把對書的熱愛,對閱讀的美好感覺傳遞給孩子。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感覺傳遞是一件很重要的方式,你希望孩子往哪個方向轉變,你就要把對那個方向的美好感覺傳遞給孩子,我們人都是逃避痛苦,追求快樂的生物。讓孩子對這件事情有了美好感覺,他才會願意去做,而且能堅持住。那麼怎麼傳遞這種感覺呢?方法方式多種多樣,但一定要體現出對書的熱愛,閱讀是件美好的事情。比如我們帶孩子逛街時,看到大街上有人賣書,不管賣的什麼書,我們一定大聲說,語氣帶著愉悅說:"那邊有賣書的,走,我們去看看去。"在賣書的旁邊瀏覽一會,最好最後買一本你喜歡的書。你在瀏覽書的時候,孩子也會瀏覽書,你可以順便問問孩子:"有沒有你喜歡的書?"有喜歡的就買,沒有喜歡的就不買,把買書的選擇權交給孩子。你這樣做既是行為示範,更是感覺傳遞。如果買來書,看到書你要在孩子面前故意流露處驚喜的感覺,讓孩子感受到你很愛書,在看書的過程中故意發出驚歎聲,讚美聲或相應的動作,讓孩子感受到你閱讀的美好感覺。。有些家長可能說我不喜歡看書,又不愛書怎麼辦?我告訴你一個方法,那就是假裝,尤其在孩子面前,通過假裝把你愛書,閱讀的美好感覺傳遞給孩子。"假裝"還有一個特別的功能,那就是"裝假成真",那就是當你假裝時間長了,就會變成真的了。假裝自己很快樂,不久你就會感覺真的很快樂了。卡耐基在《人性的優點》提到"如果你假裝對工作感興趣,一點點假裝就會使你的興趣變成真,並且可以減少你的疲勞,緊張和憂慮。"如果你對自己的工作感覺到厭煩嗎?那你為何不跟自己玩一個"假裝"的遊戲呢?試著讓你喜歡它,那麼你會從中收穫意想不到的成就。

一個人由於心理因素的影響,通常比肉體勞動更容易覺得疲勞,這已經是一個人所共知的事實了。當我們做一些有興趣,而且會令人興奮的事情時,很少會感到疲倦。

閱讀的重要性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它奠定孩子一生成功的基石

(2) 行為示範

古語說身教勝於言傳,要想引導孩子愛上閱讀,最為家長的最好辦法就是以身作則。如果孩子在看書,你在玩手機看電視,孩子是不會安心看書的。他的興趣和注意力也會被手機,電視吸引過來。如果你實在不願意看書,那就在孩子面前假裝看書。當孩子在家的時候,你假裝看書,哪怕你並沒有看書,只要別把書那倒了,拿反了就行。你也可以看看你感興趣的書籍,如《讀者》,《知音》,《故事會》。你的目的就是行為示範,引導孩子愛上閱讀。你在孩子面前時,你可以想幹嘛幹嘛。在孩子面前時,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是我們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3) 不強迫,尊重孩子在閱讀上的一些行為

不能強迫孩子去閱讀,尤其是孩子還沒有閱讀興趣與習慣的時候。強迫只會讓孩子厭惡閱讀。孩子閱不閱讀決定權在孩子手中,我們家長要做的是環境式影響,感覺傳遞,行為示範。讓孩子讀自己喜歡的書。家長在孩子啟蒙時沒有必要規定孩子必須讀什麼書,只要不違法或不健康的書籍都可以讓孩子盡情地閱讀。有些家長在書店買了許多標準的名著,作文選,一股腦地推給孩子,我就問你自己喜歡看嗎?標準名著確實應該看,但如果沒有興趣,看不懂,我們是沒有辦法把一本名著看懂看完的。我們成年人都是這樣,更何況是孩子呢?大家記住一句話:閱讀中最重要的是找快樂,找到了快樂我們才能讀下去。同時讀書不是為了考試,不要帶著太功利性的目的去閱讀。家長經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喜歡拷問孩子。每當孩子讀完一本書,家長可能會問這本書講的什麼?你有什麼感覺?或者強迫孩子寫讀後感。這樣做的結果會讓孩子在閱讀時,感到壓力。自由閱讀應該是一個心情體驗的過程。如果孩子感到壓力,就無法體驗其中的樂趣。孩子還會把閱讀當作一項任務。什麼東西一旦成了任務,便不好玩了。這對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是非常不利的。

(4) 環境支持

就是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閱讀的重要性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它奠定孩子一生成功的基石

1 家裡要有書。 不能家裡只有孩子的教科書外沒有了其他的書。在孩子閱讀買書面前,家長不要心疼錢。有人說:"讀書是人生最廉價的投資,讀書是最廉價的高貴行為。"如果家裡連書都沒有,這樣的家庭很難培養處愛閱讀的孩子的

閱讀的重要性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它奠定孩子一生成功的基石

2 經常帶孩子去書店,圖書館。這是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最佳場所。在圖書館裡,既有許多圖書,又有在看書的人。在這種場合,對閱讀習慣,興趣的培養,支持力簡直是爆棚了。人是極容易受環境的影響。在大家都在看書的環境總,孩子選擇看書是應該的。否則他是無法在這種環境中待下去的,有可能選擇逃離圖書館。

3 遠離電子產品的誘惑,比如電視、手機、電腦。我家的電視是基本不開的,臺灣作家李敖曾說:"電視是批量生產傻瓜的機器。"如果孩子在12歲之前,少看甚至不看電視,他們終生都將受益。還有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有些家長說可以不可以讓孩子看電子書。既攜帶方便,有便利。我的建議是不要過早地讓孩子閱讀電子書籍。過早的接觸不僅會使孩子的視力下降,還會是孩子失去他的思考能力,孩子會變得只會看,不會想,還是給孩子看紙質的書籍。有些家長說:"我會控制孩子看電視,玩手機的時間。"這樣做肯定會引起孩子內心的反抗,情緒的不滿,破壞親子關係。人在有情緒狀態下是怒可能學好的。幹嘛不從一開始就從根本上讓孩子少接觸或不接觸呢?我們人都是逃避痛苦追求快樂的。不要相信孩子的自控力。在電子產品面前,這點自控力約等於零,網癮少年比比皆是。就是大人,我們作為家長的,可以想想自己對這些電子產品有多少自控力,有多少人刷抖音刷到半夜。

讀書是成本最低的投資,也是門檻最低的高貴。希望大家在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上不要吝嗇,多花些時間,精力,甚至是金錢。

閱讀的重要性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它奠定孩子一生成功的基石

歡迎來到進步學習空間,我是關注孩子學習,專注家庭教育問題的王老師。

如果你在家庭教育中有什麼困惑,對如何提高孩子學習成績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分享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