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和三毛:无痛无人生,不爱不传奇

张爱玲和三毛:无痛无人生,不爱不传奇

张爱玲成名之时正是三毛出生之时,只是张爱玲成名于上海,而三毛则出生于重庆。她们先后凭借天赋的才华和独特的作品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引起粉丝的狂热追捧,九十年代再次爆红。

她们的传记一本本的出版,她们的故事一次次更新。人们对她们充满好奇,对张爱玲,有读者不惜漂洋过海登门拜访,或者埋伏在她居住的不远处,把她倒的垃圾都要再翻检一遍,以期得到蛛丝马迹,加以渲染成花边文章博人眼球;又不知何时,悄悄流传杨绛站在才女顶端鄙视张爱玲的言论,一时之间,张爱玲到底美不美成了大众话题。

对三毛,喜爱者有之,现在打开一本知名杂志,作者一列就有叫四毛的,显然是按三毛排列而来;不喜者则连连诋毁,有文人亲自到她生活过的地方采访,用某些邻居的只言片语证明撒哈拉的故事是假的,有人探求她的死因,惊掉人的下巴。但这或许正好说明,作为有个性、有故事的才女,她们魅力的持久。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中。父亲是个郁郁不得志的遗老,好像他这一生只为享受家族那点遗产而来,时光在他那里是凝固的,没半点活力的;母亲则是一个新潮的对外面世界有向往的女人,这样的结合注定不会给小张爱玲一个温暖的家。

张爱玲和三毛:无痛无人生,不爱不传奇

张爱玲在经历母亲远赴大洋、父母离婚、父亲再娶、后母掌家等一系列风波后,变得十分敏感和倔强。之前张爱玲还能和父亲在书房讨论讨论小说、一起为她所写《摩登红楼》拟定一下回目,在这之后,连这一点温馨也没有了,父女之间只剩下紧张与敌意。

张爱玲和三毛:无痛无人生,不爱不传奇

有一次,张爱玲因探望生母未告诉后母发生矛盾,父亲听信后母的谎言,关了张爱玲长达半年的禁闭,张爱龄中间得了痢疾,几乎病死,后来还是靠着从小带她的何干才逃一条命来。

三毛则出生在一个中产家庭里,家里没那么多规矩,父母很恩爱。三毛的父亲是律师,母亲考上了大学,为结婚放弃了学业,称得上是贤妻良母。他们为培养孩子,特意在二楼设置了个阅览室,童年的三毛最喜欢待在那里。

上中学后,痴迷读书的三毛数学成绩很不理想,后来她发现老师出题有个规律,就是总爱在课后练习里找题目,于是三毛下功夫背这些练习题,奇迹出现了,三毛开始得满分。老师很奇怪,后叫三毛单独考一次,出的全是三毛未见过的题目,结果当然是零分。

抓住把柄的老师用淋漓的墨汁在三毛眼睛上各画了个黑圈,带领三毛在全校走了一遭,展览他的杰作。三毛从此不想去学校,先是逃学,后自闭在家。

她们的出身都不算差,没有郁达夫小说里底层女子的奔波与辛酸。她们本该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花季少女,却猝不及防的感知到人间的残忍和命运的诡谲。

很多年后张爱玲想起往事,她说,“生命有它的图案,我们惟有临摹”,轻微叹息里透露出对生命的清醒认知,她接受了命运的这种安排。

而三毛,心上从此有了一个黑洞,她越过它,以更努力的身影和更活跃的姿态走到世界的前台,试图淡化、遗忘这一伤口。

她们各自带着看不见的伤逐渐长大,就像春来了花就开一样,她们遇到了爱情。其时,张爱玲正因写了很多爱情小说却未真正恋爱而暗自伤感,爱情就找上了门。然而不幸的是,她遇到的是一个有才华无人品的情场浪子。

她以为自己低到尘埃里的花会被他珍惜,却不知对方之前有过三个女人,之后还有四个女人排着队在他的驿站里等候。他仅仅把她看作“九天玄女”,不食人间烟火的那一款——众多女人当中的一款。她伤心了,选择了决绝的分手。分手之时,又寄给那个男人三十万元的稿费,以帮助他度过非常时期。

张爱玲和三毛:无痛无人生,不爱不传奇

但也不能否认,正是因为爱情,张爱玲的创作达到巅峰,最美最有才华的作品都在这一时期完成。以后长达十几年,她都单身,爱情之于她,是一季寂寞的烟火。

三毛和张爱玲不同,三毛总是主动出击。

小时候匪兵甲和匪兵乙的故事当然算不得数,她父亲说她有一年,十三岁扮成十六岁,交了一个军校男朋友,家里也总是会出现不同的男孩,父亲认为,女儿有人欣赏,是家门的荣光。

遇到荷西之前,三毛有个初恋对象,还被一个有妇之夫的画家骗过,又遇到一个德国中年男人,两人准备结婚前夕,男人因心脏病猝发而死。

若干年后,回忆起来,三毛的姐姐认为,“三毛主要感情对象应该还是那个德国人,他非常爱她,年纪比较大,比较稳重,非常博学,很深沉,很有西洋学者的气质”,后来之所以选择荷西结婚,是三毛认为“单纯也是一种美丽”。

确实如此,荷西学习不太好,因为姊妹众多,在家中也不太受重视,但荷西是个单纯、正直、执着、有爱的大男孩。三毛和荷西结婚后,在一起生活了六年,这六年他们的物质生活很窘迫,但也正因这窘迫,促使三毛拿起笔来,写下风沙弥漫的撒哈拉故事,才让读者有幸认识了风情万种的三毛。

张爱玲和三毛:无痛无人生,不爱不传奇

在爱情里,张爱玲喜欢的是一种棋逢对手的愉悦感,要足够惊艳,足够匹配,要享受安静岁月里彼此交锋的幸福。她不会像冰心、杨绛等在择偶时,看看家世,看看潜力,看看人品等,她就是随着自己的感觉走,她不肯委屈自己,不肯被世俗的框框套住,也许是父母门当户对的婚姻给了她一个反例。

而三毛的情感世界是彩色的,男朋友五花八门,性情不同,年龄跨度也很大

她总是一头栽进去,以自己的激情勾勾画画,但又总爱而不得。爱情之于她,永远都是流浪的云朵。

张爱玲和三毛都算不上漂亮的女人,甚至她们给人一点点壮的感觉,可在她们的心里,都住着一个爱美的小女孩——容貌不可改变,那就在装扮上下点功夫。

第一次写小说挣来的稿费,张爱玲就用它买了自己喜欢的口红。她曾说,“我母亲怪我不留着钞票做个纪念,可我不像她那么富于情感。对于我,钱就是钱,可以买到各种我所要的东西。”

经济独立后,她更是穿得夸张,穿得尽兴,她甚至把香港淘来的广东土布做成旗袍穿在身上,招摇过市。

张爱玲和三毛:无痛无人生,不爱不传奇

她在名篇《更衣记》里对当时女子不能穿得更出众一点感到愤慨,她说,“我们这个时代本来不是罗曼蒂克的。要继续活下去并且活得称心,真是难,就象‘双手劈开生死路’那样的艰难巨大的事,所以我们这一代的人对于物质生活,生命的本身,能够多一点明了与爱悦,也是应当的”。

张爱玲能把自己的那一点不美落到生活的别处——物质上一定程度的丰裕,会让她多一点对生命的明了与爱悦。

在这一点上,三毛和张爱玲是一样的,或许天下的女子都如此。

但三毛又明显多一些自我。

小时候,三毛和姐姐选鞋,姐姐选的是黑色漆皮,三毛则选了玫瑰红的皮革;姐姐选的是实用,服从大众审美,三毛选的是浪漫,是自己的个性。母亲因为布料匮乏,所以只能给三毛做一件白色的裙子,但三毛执意要紫色的,母亲只好在裙子的下摆又加了一圈紫色花边,可三毛看后还是感到深深的失望,觉得母亲不爱自己,在家中是个夹心饼干。

长大后,三毛不像张爱玲那么痴迷旗袍,追求精致和惊艳,而是选择了宽松飘逸的波米裙,这种风格更配得上她喜欢漂泊浪漫的个性。

张爱玲和三毛:无痛无人生,不爱不传奇

她们都很爱读书。张爱玲即使在战乱期间,仍然手捧《官场现形记》来读。而三毛也是如此,甚至专门找坟场这种绝对安静的地方。读书对她们来说,都是生命中绝对享受的那一部分。

有趣的是,三毛喜欢读张爱玲的书,读到张爱玲在港战时期做临时护士时对病员不耐烦的情节,三毛大呼过瘾,她说她从中看到了人性的真。

可喜欢归喜欢,三毛却做不到张爱玲这种深入到骨子里犀利与刻薄,她会更多的描摹自己所到之处很多人喜欢她、都爱她。她有一篇著名的不亦乐乎,粗读觉得三毛真是活得洒脱通透,细读下来就会觉得,三毛的精神世界不胜其荷,已经累到快散架了。

4

三毛很喜欢张爱玲,但张爱玲对三毛却没什么感觉。

听闻三毛去世的消息,据说她用不以为然的语气说,她怎么就死了呢?这个态度很张爱玲。张爱玲对谁都是淡淡的,即使五四时期的大学者胡适,她也只是淡淡的写几封信致意一下而已。

这源于张爱玲内心有一个坚硬的核,所有的力量全从那里释放出来,使她能够从容面对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

张爱玲和三毛:无痛无人生,不爱不传奇

三毛没有这样的核,她的方式是从外界汲取力量,她总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她心里有火焰,但外界的认可不足以维持她持久的燃烧。

她曾对她的姐姐说,我的一世比你十世活得都多。或许如此。但姐姐并不因此沮丧,也并不羡慕。她从大陆祖坟上带回了一捧土,从祖宅的井里打了一瓶水,深夜交给她的父亲,她希望父亲嚎咷痛哭,并看到她的努力,但父亲很平静,三毛就很失望。

生命的后半场,她们都找到一个大自己很多的男人,以此寻找人生的安宁。尽管读者非议赖雅年老多病,耗费了张爱玲很多财力和精力,但有时愿意付出也是一种幸福。

而三毛是觉得和对方心有灵犀,直接提包住进了那人家里,这很文艺,足够浪漫,却不够谨慎,对自己与他人的情感不够负责,毕竟两人年龄、阅历、心境、想要的东西与承受的能力差异太大,三毛最终失意而归。

张爱玲和三毛:无痛无人生,不爱不传奇

或者可以这样说,张爱玲真的想拥有一段婚姻,而三毛则是想用婚姻为自己的传奇画上一个句号。

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们的精神上都出现了一些幻象,张爱玲总觉得她的住所虱子太多,无法安眠,平均一周搬一次家;而三毛经常和她母亲说,我床边又出现那些孩子了,他们有的已经长出翅膀了。

这些幻象或许早已潜伏在她们的潜意识里,到了生命枯萎凋零之际,冒了出来,杂乱的占满了她们原本岑寂的心灵荒地。

纵观她们的一生,她们一个活得太冷,一个活得太热。活得太冷的人,懂得为自己留一点兴趣,有动力看这世界,这就使她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孤独,一日日熬下来。

活得太热的人,不是真的热,是有一个声音强迫着她要热,要她拼命地抵御内心那个黑洞吹来的冷风。

所以,无论怎么热,最后都是荒凉。三毛喜欢通灵,相信人死了有灵魂,从我们读者的眼光看过去,无非就是借用这种办法来掩饰和抚慰生命的孤单和虚弱。

而张爱玲不,她用冷静又不失调侃的笔调解剖神鬼世界,揭露人性的丑陋和虚假。张爱玲比三毛更懂得,我们不可以宿命,但也不可以太搏命,生命的本质是顺应,在滔滔的长河里寻找自己中意的风景与安宁,而不是强求一个热闹的人生。

张爱玲隐世却不弃世的做法,确实显得比三毛更有力量,更值得我们现代每一位女性思考如何更好的打败与生俱来的孤独感。

作者:樵髯,喜欢读书及一切有趣的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