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斌:社會工作的專業情感與理性實踐


王思斌:社會工作的專業情感與理性實踐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考驗著政府、專業隊伍和社會大眾。打贏這場戰役需要各方的堅強信心、科學精神和密切合作,社會工作群體應在其中表現出專業情感和理性實踐。疫情發生以來,各級各類社工機構、各地社會工作者很快以多種方式做出反應,採取積極適宜的行動支援疫區,支持一線抗“疫”工作者,關心患者和疑似者,掛念整個社會的安全。這裡有全國性、地方性社工機構的倡議,編寫的宣傳手冊,社會工作者同醫務工作者、社區工作者一起進行巡查和宣傳活動,也有社會工作者分散的行動。在此過程中,社會工作群體表現出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嚴謹的專業精神和理性行動。

社會工作是一個需要感情投入的行業,它依靠自己對服務對象的關愛情感開展服務,如果沒有這種“價值投入”、對服務對象的情感關切,就不可能有社會工作者的積極的支持行動。有學者稱社會工作是一種“情感性的勞動”,說明情感是社會工作者“勞動”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是有其道理的。社會工作對服務對象有同理心、能與服務對象共情,能更接近服務對象、與服務對象一起行動,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但社會工作者幫助、支持服務對象不是靠一般的感情投入,而是要靠專業支持和指導下的感情,即靠專業感情。很多專業領域是排除感情的,目的是保持專業行動的科學性。社會工作也強調專業行動的科學性,但在很多情況下,社會工作者的專業行動不能排除感情,因為社會工作者要做安撫、接近、理解、勸導性的工作,而如果這些工作不帶有任何感情,就很難面對處於嚴重困境和危機中的情緒激動者,很難進入問題和進一步介入。當然,這裡的情感絕不是隨聲附和,不是要與服務對象產生情緒“共振”,而是要以專業要求為指導,恰當地表露感情,使整個“事態”向著有利於問題解決的方向發展。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互動場域,社會工作者要有對專業關係與情感介入分寸的準確拿捏、要有行動藝術,這需要有豐富的實踐知識。

社會工作參與解決社會危機事件和處理個人性的困境,需要理性實踐。這裡的理性實踐,一方面是說整個干預和服務過程是科學理性的,另一方面是說社會工作者的服務行動也是理性的。理性實踐主要包括對整個服務過程的合理安排,包括各項服務恰到好處的配合和提供。關於整個服務過程的合理安排,理論上比較容易,因為有他人總結的服務模式作參考,而且服務過程事件較長。這裡困難的是,對從未遇到過的問題(包括這次疫情),人們缺乏實際的服務介入經驗。這樣,服務過程的合理安排就要密切關注問題(疫情)的發展,從一些案例中找出規律,安排接下來的服務。在這裡,社會工作者的行動要服從瞭解全面情況的政府的安排,要與醫務工作者的科學判斷相配合。至於服務恰到好處的配合和提供就更具情境性,它也與社會工作者服務行動的理性相聯繫。這裡的核心是,什麼樣的服務是理性的、科學有效的。當然,概而言之,那些符合服務對象需要的、科學的專業服務是理性的。但進一步說,專業服務如何能配合動態的、急迫的服務需求,並不是簡單的理論問題,而是需要對現實情況的真正瞭解、對問題的深刻認識和對問題(疫情)發展態勢的科學判斷。由於問題(疫情)是動態的,那麼應對問題的方法也應該是變化的,即根據事態的發展來選擇、確定和提供解決問題的辦法,這裡需要比較精準的匹配。同時,在問題(疫情)動態發展的過程中,服務提供者最好有“超前半步”的思維,即清楚事態的可能發展狀況,以做好提供進一步服務的準備。這裡表現的是社會工作的實踐理性或理性的實踐。

社會工作者多數並不是問題(疫情)一發生就處在一線,而主要是做一些支持性服務。出於專業敏感性和價值理念,社會工作者可能會在不完全瞭解疫區和患者及受影響者的現實處境和他們最急迫需要的情況下,提供一整套信息。這些行動是可貴的,也發揮了積極作用。但要更好地發揮作用,可能還要關注問題(疫情)的階段性重點,更有針對性地提供支持服務,同時有一點前瞻性。這樣,社會工作者的服務也就更加理性和科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