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謹防把自己嚇成了“疑病症”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林輝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著每個人。鄭州的張峰(化名)也不例外。每天,他都要給自己好多次的量體溫,咳嗽幾聲都很恐懼,總擔心自己會患上新型冠狀肺炎,每天神經兮兮的,“我是不是心理出現了問題?我也在網上查詢了相關的資料,說這次疫情很多人都會出現‘疑病症’的反應。”

那麼,什麼是“疑病症”?疫情之下,如何調節心理呢?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就此採訪了高級心理諮詢師、鄭州福斯特心理諮詢中心首席專家彭熠博士。

●過度緊張,會到導致疑病症

“疫情對我們的考驗不只是身體層面的,還有心理層面的,這一點,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彭熠說,很多時候不是身體出了問題,而是心理出了狀況而不自知,心理先垮了,這對於防護是很不利的。只有意識到這一點之後,才能夠對自己的情緒有所察覺,進而做好情緒疏導。

據彭熠介紹,這次疫情來勢洶洶,確實導致很多人在應對疫情時精神過度緊張,出現了一些心理紊亂甚至是患上了“疑病症”。

疑病症是一種心理疾病,也叫做病理性健康焦慮,是軀體形式障礙的一種類型,主要是指患者擔心或相信患有一種或多種嚴重軀體疾病持久的、先佔的觀念。

比如說,這次的新型冠狀肺炎,很多疑病症患者內心都會持續有這種觀念, “我雖然沒有去醫院進行診斷,但總是覺得我有肺炎症狀,我是不是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有時也會有這種焦慮和恐懼,但並不持續。”彭熠說,疑病症患者卻持續受到這種想法的影響,以至於嚴重干擾自己的工作、生活,這就需要及時求助於專業的心理機構來進行心理諮詢與治療。

●疫情之下,疑病症的表現

這次疫情中,很多疑病症都會有下列表現:

1.非常敏感自己身體出現的不適以及體溫的變化,也有的人則因為過度緊張而出現胃疼、胸悶等身體不適現象;

2.花費大量的時間在網上查詢相關的疾病症狀;

3.腦海裡不斷回憶自己的行動路徑和接觸的人員,反反覆覆回想;

4.迴避一切他們認為可能構成健康風險的地點和活動;

5.反覆洗手、消毒、量體溫,停不下來,反覆糾結一些細節問題。

“疑病症患者其實是公共安全問題裡最敏感的人群,在疫病流行時期,他們會比平時更加脆弱、敏感、惶惶不可終日。”彭熠舉例說,比如,每天一睜開眼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刷微博、刷新聞,看看疫情的最新進展,不看吧,心裡沒著沒落地緊張;看了吧,心裡更緊張,然後一個可怕的念頭襲來:天哪,我不會被感染了吧?隨後就開始過度敏感自己的身體變化,一會兒一量體溫,一會兒一洗手,稍微咳嗽了幾聲,就嚇得夜不能寐。口罩漏了一個小縫、不小心摸了下眼睛,都有可能讓他們覺得死期將至。

據彭熠介紹,因為疑病症患者內心總被自己可能患上疾病的懷疑和恐懼所充斥,反而因為過度的緊張和焦慮容易導致一些軀體化反應,比如咽喉疼痛、氣短咳嗽、睡眠不佳、體溫波動大,而這些症狀反過來則又會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疑病症,這樣自我調節

1.脫離壓力源

不要每天過度關注關於疫情的負面信息,將每天關注疫情疾病的信息時間控制在四分之一,主動轉移你的注意力,多看一些快樂的影視作品,多做一些家務或者看一些充電的書籍。心理學家發現, 很多時候不是事情本身讓我們感到憂慮,而是我們關於這些事情的想法讓我們焦慮。

2.學會釋放不良情緒

不要凡事悶在心裡,要勇於“說”,勇敢表達,傾訴是一種很好的釋放情緒的途徑。主動去聯絡親戚朋友,親友間通過聊天、問候都可以獲得互相的支持,這是心理健康重要的保障。也可以多陪陪孩子或者是父母,情感是一個人應對焦慮最好的穩定劑。

除此之外,也可以通過自我表達、寫日記等來傾訴心聲,釋放情緒。

3.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信心

既然對自己的身體有擔心,那就應該用實際行動來增強自己的信心。要讓自己 “動起來”, 包括運動、手動、心動和眼動。

比如說,除了室內健身運動,還可以通過畫畫(手動),冥想、瑜伽(心動),看電影、讀書(眼動)、唱歌(嘴動)等方式進行鍛鍊和解壓。

彭熠說,在心理學上,人類在面對危險時的應激反應是行動,而後才是放鬆下來,所以“動起來”是人類壓力的重要排解方式,加強這些身心的鍛鍊也會增強自身的抵抗力。

4.積極正面的暗示

疑病症在心理學上就是一種自我的強烈的負面心理暗示,當你總覺得自己發燒了,慢慢地就真有可能發燒;你總覺得自己會咳嗽,慢慢地就真的開始咳嗽,因此,我們要學習進行心理上的自我干預,學會積極正面的自我暗示,而不是被這種焦慮恐懼所控制.

5.學會放鬆

一個人在生活中要有“幽默感”,學會笑對困難, 調侃、解嘲、段子、笑話都對克服焦慮有所幫助。也可以通過一些心理放鬆的方法讓自己平靜下來,比如:自我催眠、呼吸訓練、正念等。

不過,彭熠強調,輕度的疑病焦慮可以遵循這些方法來進行自我調節,如果自己無法排解,必要時需要求助於專業人員的介入,比如心理諮詢師、醫生、社區工作者等。


疫情之下,謹防把自己嚇成了“疑病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