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日本把傷痕搬上了國際大熒屏

福島核電站事故的電影《福島50》,已經發布國際版預告!影片由佐藤浩市、渡邊謙、吉岡秀隆、緒形直人、吉岡裡帆、齋藤工等出演,若松節朗(《不沉的太陽》)擔任導演。

渡邊謙出演電影,作為出演《哥斯拉》、《盜夢空間》等好萊塢大片的日本演員,是一位擁有全球知名度的國際性演員。

這次日本把傷痕搬上了國際大熒屏

故事主要講述2011年3.11東日本大地震下福島第一核電站陷入危機狀態,"福島50死士"面臨抉擇,挺身逆行的故事。影片於3月6日在日本上映,世界各國均會上映,目前國內並無引進消息。3月11日,將是東日本大地震9週年紀念日。

這次日本把傷痕搬上了國際大熒屏

雖然東日本地震、福島核電站洩露已經過去了9年,但每每提到此事,日本民眾甚至說世界民眾都心有餘悸。福島核電站洩露事故,是一次在人類核利用史上堪稱災害級的事故。

這次日本把傷痕搬上了國際大熒屏

去年HBO出品的《切爾諾貝利》,將目光瞄準蘇聯時期出現核洩露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劇情從事故第一線到層層主管,透過一個個普通而又特殊的視角,層層剖析,為世人揭開切爾諾貝利事故洩露到底發生了什麼。其豆瓣評分9.7,口碑和熱度雙收不減,平心而論劇本創作方面黑的成分微乎其微。

"在切爾諾貝利沒有理智,在那裡發生的一切,之後發生的一切,甚至我們做的好事,所有的一切都是瘋狂的,我已經告訴了你我所知道的一切了,他們當然不會承認,他們總是這樣做,我知道你會全力以赴的。

在莫斯科一間老舊的房屋中,一位頭髮斑白、面容憔悴的老人對著錄音機,拖著長腔訴說當年的故事。為什麼瘋狂,當年又發生了什麼?同樣的問題,也可以代入福島核輻射事件中去。

這次日本把傷痕搬上了國際大熒屏

電影《福島50》故事人物主要集中在50壯士身上,而今天所要介紹的故事主體同樣是群像,但範圍更廣。兩集紀錄片《88小時:福島核劫》以情景再現的方式,通過福島核電站工作人員之口,還原當天發生的浩劫。

這次日本把傷痕搬上了國際大熒屏

當地震來臨時,福島核電站的工作人員正神情緊張地盯著屏幕上的各項數據。當時所發生的一切,指針撥回2011年3月份那個下午的2時46分。隨著地震的都來,核電站迎來了大危機。地震過後,不斷有人湊過來,盯著眼前的3A閥門,看著隱隱閃爍的光亮,所有人惴惴不安。

這次日本把傷痕搬上了國際大熒屏

隨著事態升級,核電站的各項負責人面臨的困難開始成幾何式倍增。相較於前蘇聯時的應對,福島核電站面對核電站受損時的應對更為引人注目。

這次日本把傷痕搬上了國際大熒屏

因為這是近幾年來現代化,科技突飛猛進的技術檢驗

<strong>更重要的是

當代對核電的需求越來越大,作為清潔能源並作為未來能源的重要能源之一,核電被給予了厚望。

福島核電站是否能夠經得起檢驗,這直接關乎了全世界範圍內的核電發展。

這次日本把傷痕搬上了國際大熒屏

因為福島核電站洩露,全世界各國人民質問當國的核安全,並對未來的核電發展提出質疑。一時之間,是否廢核成為人們的爭論的焦點。

紀錄片右上角時不時出現的時間標碼,提示著觀眾在一分鐘、半小時、幾個小時之內,核電站的工作人員都做了些什麼,具體應對措施和工作進度。紀錄片穿插的動畫講解,直觀地模擬了各時間段下核電站內部的狀態變化。

這次日本把傷痕搬上了國際大熒屏

歷經9個多小時,連上了一個小儀表,看清儀表數值之後,工作人員的心情近乎陷入絕望"控制管壓達到600千帕"。這是一個可以使控制管隨時爆炸的數值,數值傳遞開來,立刻引發騷動,無措、絕望所有負面情緒均寫在臉上。

這次日本把傷痕搬上了國際大熒屏

當一批批機器人陷入困境,當即失效,當絕境難關蔓延到屋裡每一個人身上,勇士出現了。勇士為何被稱為勇士,那是因為勇敢的人,在所有人絕望的時刻,選擇了挺身而出。

這次日本把傷痕搬上了國際大熒屏

有人堅定的舉手,有人舉起的手又不爭氣地落下,並退步向後。有人遲疑,有人漠然。但最終,勇士並沒有成為孤膽英雄。他、他、他以及第四、第五個等等相繼出現,於是就有了我們新聞上熟知的"福島50"

一起上嗡嗡不間斷的刺耳聲音提示著他們踏入了極度危險之地,黃色醒目的表示表示著危險的等級。深入危險腹地,取得階段性勝利,但更大的隱患卻正在悄然發酵。爆炸發生了,進入核輻射汙染區的工作人員,陷入了更大的危機。

這次日本把傷痕搬上了國際大熒屏

9個月的時間,核電站人員終於在事故後關閉了冷卻反應器。但核汙染並沒有被徹底解決,截至目前,核汙染隨著洋流、隨著空氣,已經影響全球數個國家和地區。核心地區的經濟發展、人文面貌收到了極大的影響,有關於福島的出口產品,已經不再擁有信任。

這次日本把傷痕搬上了國際大熒屏

面對核危害,日本的做法一直以來備受質疑。日本在應對處理核事故時的種種行為,直到今天依舊被質問。對於日本是否真實地將自己的所作所為和具體的應對細節和盤托出,至今真相如何,依舊是個謎。但相信隨著調查的深入,我們會無限接近真相。

這次日本把傷痕搬上了國際大熒屏

面對切爾諾貝利核爆炸,迪亞特洛夫在聽到反應堆爆炸時,不以為然地說了一句交給消防隊吧。當他真實看到窗外大火和爆炸時,他依舊選擇了沉默。最終,因為他的沉默,第一批毫無防護的消防人員,大多數在一週內相繼去世。當爆炸被上報時,高層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自保,甚至緊緊抓住一個只有一個手持顯示最高數值3.6倫琴的小型放射量測定器不放,認定這場危機只是一個小事故。他們無視事實,閉耳澀聽,造成了更為嚴重的事實後果。

這次日本把傷痕搬上了國際大熒屏

經歷種種,還是有勇士站出來。他們明知危險何在,但他們選擇了義無反顧。面對天災人禍,他們知道危機下的大災難,自己進去隨時有可能去世。但這時拯救國家,更重要的是為自己身後人築起一道安全屏障,使得他們必須要作出抉擇。

這次日本把傷痕搬上了國際大熒屏

雖然面對危難有人挺身而出是好事,但災害中是否有人為因素。發生危難看作是上天的考驗,那如何能否作出滿分答卷便是我們看中的事實。不胡作非為,方不枉費犧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