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抗“疫”建言 浙傳這位教師的建議第一時間落地

為抗“疫”建言 浙傳這位教師的建議第一時間落地

杭州網訊 新年伊始,由武漢蔓延至全國的新冠肺炎疫情發展時刻牽動著民盟浙江省委會文化專委會主任、杭州市政協委員、浙江傳媒學院教授葛繼宏的心。在火速向民盟浙江傳媒學院支部的盟員們傳達防疫知識、佈置安全保障工作並配合浙江傳媒學院支部積極組織捐款後,葛繼宏注意到一個問題:疫情期間,調控越來越嚴,那些需要配藥、買藥的慢性病病人怎麼辦呢?

“因為家裡人有高血壓,需要長期服用降壓藥,所以我對慢性病病人這個群體算是比較瞭解。也希望能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發揮自己盟員的作用,為抗擊疫情盡綿薄之力。”葛繼宏憶起他提出建議案的初衷。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特別是2020年春節期間進入到嚴控階段後,部分在家中隔離的病人無法到醫院或藥房配藥,可以出門的也不願意去醫院,擔心增加感染疫情的風險,加上慢性病病人大多數是體弱的老年人,本身就行動不便,疫情期間配藥更是難上加難。

1月底,葛繼宏展開了實地調研。以開高血壓病需要的三種藥品為樣本,首先他來到社區醫院(現在全國都在推廣醫療資源下沉到社區醫院,為了不佔用大醫院的醫療資源,所以他優先選擇了社區醫院進行配藥),發現一上午也有一百多號病人,但是有兩種需要配的藥品社區醫院並沒有。在社區醫院配到了一種藥之後,葛繼宏前往各大藥店購買社區缺少的藥,藥店需要憑醫生開的處方配藥,且藥品也不是非常齊全,跑了好幾家藥店只覓得一種需要配的藥。為了配齊最後一種降壓藥,最後,葛繼宏只能來到大醫院,這裡患者擁擠,排隊等候時間長,且有一定的交叉感染的危險,尤其是在疫情期間。“本來想嘗試用最簡便的方法配藥,結果反而一波三折,三種藥品去了三個地方才配齊。”這個結果讓他憂心忡忡,並決定要幫助廣大慢性病病人、尤其是腿腳不便的老年人走出這個困境。

为抗“疫”建言 浙传这位教师的建议第一时间落地

在結合各地醫療政策、技術支持、可行性方案等一系列考量後,2月初葛繼宏提出了《大力、全面推廣互聯網醫院複診配藥服務》的政策提案。

“這個建議案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讓廣大群眾足不出戶即可複診配藥,這在疫情期間是最為重要的優勢,減少了到醫院交叉感染的風險,網上覆診、送藥到家;二是優化了醫療資源配置。”顯然葛繼宏的提案並不只著眼於當前,原來他在調研中發現,醫院的門診病人有20%左右是進行常規配藥的,而網絡複診可以有效緩解醫院人力資源緊張,更好地集中醫療資源,醫生至少能節省下20%的時間來應對重症、急症。他認為不僅僅是在疫情期間,這應該成為一項普及的、日常的醫療舉措,在全省乃至全國範圍內推廣。

將“在互聯網醫院進行復診,由藥房、藥廠直接配送;打通醫保,直接進行網上支付;衛健委、醫保局共同推廣,通過電視、新媒體等方式加大宣傳……”等等具體措施等彙集成建議案後,葛繼宏先後向民盟浙江省委、民盟中央、杭州市政協進行上報。

事急從權,為了儘快解決問題,他同時向杭州市衛健委主任孫雍容進行了彙報。孫主任收到後也覺得這個建議很好並直接轉給醫保局進行協商,民盟省委會、杭州市政協的相關領導也非常重視,積極配合支持,並協助與杭州市衛健委進行了也進行了溝通,得知杭州市已有這方面的想法,與葛繼宏的提案不謀而合。有關部門表示,葛繼宏提出的建議為方案落地、措施的細化提供了不小的幫助。

如果說武漢火神山醫院十天內拔地而起彰顯了中國速度,那麼葛繼宏這次建議案的落實則是智慧城市杭州速度的最好體現。

为抗“疫”建言 浙传这位教师的建议第一时间落地

2月12日,由杭州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杭州市醫療保障局聯合杭州市金投集團和阿里健康、納裡健康緊急開發的“杭州市互聯網診療平臺”正式上線。2月13日12點56分,三家試點醫療機構之一的杭州市下城區朝暉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完成了“互聯網+診療”的“首筆訂單”。

得知這一消息的葛繼宏非常高興,也一再感嘆杭州市相關部門的工作效率及辦事能力。他接下來的努力方向是“要讓互聯網醫院像無紙化辦公一樣在全國推行起來,讓廣大病友、尤其是老年人更便捷地享受互聯網時代的醫療紅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