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正麗高福等聯名反對:新冠病毒不能稱為SARS-CoV-2

乾明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道 | 公眾號 QbitAI

新冠病毒被命名為SARS-CoV-2 ?中國的病毒專家們不願意了。

2月19日,《柳葉刀》雜誌在線平臺刊發石正麗、高福、譚文傑、姜世勃、郭德銀等專家署名的文章,明確提出:新冠病毒需要一個不同的名稱(A distinct name is needed for the new coronavirus)。

“將2019-nCoV命名為SARS-CoV-2具有誤導性,”他們在論文中寫道,“這種引起廣泛國際關注的流行病毒,應有其獨特名稱。“

石正麗高福等聯名反對:新冠病毒不能稱為SARS-CoV-2

對一種新發病毒命名,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從2003年的SARS、到2009年的H1N1、再到2015年的MERS(中東呼吸綜合徵),都因為命名產生不小的抗議。

甚至是一些敵視與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比如H1N1,一開始被命名為“豬流感”,直接導致埃及宰殺大量的豬。但事實證明,H1N1病毒是人傳播的,並非豬。

還有“中東呼吸綜合徵”,直接以“中東”冠名,引發了對特定人群的歧視,並對旅行和貿易造成了影響。

其後世界衛生組織(WHO)就發佈了一份文件,對新發現疾病命名給出了指導原則:

不得包含地理區位、人名、動物或食物名稱、涉及特定文化或行業。

鼓勵研究人員、衛生官員與媒體使用中性的、一般的術語代替人物、地點、動物、食物和職業等命名疾病。

但這次諸多專家的反對,顯然不是因為這些規則,而在於命名帶來的影響。

SARS-CoV-2有何不妥?

姜世勃、石正麗、舒躍龍、高福、Jingdong Song、譚文傑、郭德銀7位專家在《柳葉刀》發佈的文章中,一共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原因。

石正麗高福等聯名反對:新冠病毒不能稱為SARS-CoV-2

首先,WHO將2019冠狀病毒引發的疾病命名為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英文縮寫是COVID-19,稱病毒為SARS-CoV-2,顯然會造成命名上的不一致。

其次,SARS是一種疾病的名稱,給新病毒命名為SARS-CoV-2,會讓人認為,它會引起SARS或類似的疾病,對於缺乏病毒學知識的科學家和公眾來說更是如此。

但事實並非如此,SARS-CoV-2是一種天然存在的病毒,與所有其他SARS類似,或SARS相關冠狀病毒都不同。而且,在生物學、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徵上也與SARS-CoV不同。

因此,將這次新冠病毒命名為SARS-CoV-2會具有誤導性。

第三,新冠病毒仍在演變中,一些專家預測稱,其可能演變成一種低致病性、但高傳染性的冠狀病毒,會像季節性流感病毒一樣,在每個冬季捲土重來。

如果這一預測為真,SARS-CoV-2這個名稱,可能會對病毒流行國家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甚至會波及全世界。

而且,人們還可能會認為,新型冠狀病毒就會像SARS-CoV一樣,疫情結束之後不會再次出現,從而失去警覺,不會做好防備。

石正麗高福等聯名反對:新冠病毒不能稱為SARS-CoV-2

因此他們給出命名建議:根據特殊的臨床、病毒學和流行病學冠狀病毒的特徵和不確定性,建議將SARS-CoV-2重命名為2019年人類冠狀病毒(HCoV-19)。

不僅能避免誤導和混亂,也可以幫助科學家和公眾更好溝通。同時,也可以與SARS病毒區分開來,並與WHO的命名保持一致。

目前,將新冠病毒命名為SARS-CoV-2的國際病毒分類學國際委員會,還未對此作出回應。

這並不是新冠病毒第一次因命名引發爭議。在疫情剛剛爆發之時,它就被稱為武漢肺炎,並引發了不少討論。

“武漢肺炎”引發歧視

現在回溯新冠病毒命名過程,也能夠發現諸多值得細節,對於反思這次疫情也有諸多幫助。

“武漢肺炎“的名稱出自何處已難以考證,但它在武漢官方對外口徑中出現過。

1月6日,湖北省衛健委微信公眾號“健康湖北”發表文章,標題為《武漢不明原因肺炎,5個你最關心的問題都在這!》。

而且在外媒報道中,“WuHan”更是被作為形容詞使用頻頻。

石正麗高福等聯名反對:新冠病毒不能稱為SARS-CoV-2

但很快,“不明原因”就被其他形容詞取代。1月9日,武漢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的病原體初步判定為新型冠狀病毒。

引發這次疫情的病毒迎來了相對正式的命名時刻——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被稱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

但這時候的“尚未發現明確的人傳人證據,不能排除有限人傳人的可能,但持續人傳人的風險較低”的對外態度,依舊沒有引發全國範圍的關注。

直到1月20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院士在接受央視連線時明確表示,目前可以肯定,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存在人傳人的現象。

一時之間,武漢成為全國重點關注對象,雖然官方口徑都稱其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但“武漢(wuhan)肺炎”也成為了外界對其的稱呼。

如此名稱,也讓許多武漢人感到不滿。以致許多武漢人紛紛自嘲“莫挨老子,我是武漢人”。

石正麗高福等聯名反對:新冠病毒不能稱為SARS-CoV-2

很顯然,這一命名並不符合WHO在15年發佈的疾病命名建議。

新冠病毒成為“共識”

1月12日,WHO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推文時,稱新冠病毒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

並於1月30日發佈疫情報告時,明確建議使用這一名稱。其中,“2019”代表其首次出現的年份;“n”意為新發;“CoV”代表冠狀病毒。

石正麗高福等聯名反對:新冠病毒不能稱為SARS-CoV-2

隨著疫情更加兇猛,在全國以及世界範圍內擴散開來,人們對新冠病毒認知加深,官方與媒體口徑愈發統一,”武漢肺炎“的稱呼也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冠病毒”、“新冠肺炎”。

2月8日,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發佈關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暫命名事宜的通知,決定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暫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英文名稱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簡稱“NCP”。

是的,這些都只是“暫命名”,病毒及相關疾病的最終名稱,需要由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決定。

得名SARS-CoV-2引抗議

2月10日,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給出答案。

其冠狀病毒研究小組(CSG)在預印本平臺medRxiv發佈文章,正式將新冠病毒命名為SARS-CoV-2

石正麗高福等聯名反對:新冠病毒不能稱為SARS-CoV-2

同一天,WHO也將新冠病毒引發的疾病重新命名為COVID-19

其中“Co”代表“冠狀”,“Vi”為“病毒”,“D”為“疾病”,而19代表最初病例是在2019年發生的。

“有這樣一個名字是有意義的,它能避免外界使用其他可能表述不準確或帶有汙名化的名字,”WHO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Ghebreyesus)也進行了解釋。

他說:“我們想要一個不影射任何地理位置、動物、個人或群體的名字。”

這兩個命名發佈之前,石正麗就曾對命名給出過建議。

石正麗高福等聯名反對:新冠病毒不能稱為SARS-CoV-2

她在《中國病毒學(英文版)》發表文章稱,新冠病毒是目前發現的最易傳播的冠狀病毒之一,可以將該病毒引發的疾病命名為“傳染性急性呼吸綜合徵“,簡稱為TARS。病毒的名稱,可以採用SARS-CoV的命名方式,命名為TARS-CoV。

但並未被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採納。

在他們發佈的預印本論文中,也解釋了命名的依據:雖然新冠病毒與SARS不是同一種病毒,但可以肯定它們屬於同一類病毒。

這一論斷,也符合諸多專家的預判。

2月9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鍾南山給出自己的看法,新型冠狀病毒是冠狀病毒的一種,它跟SARS冠狀病毒是平行的,二者是同一類(病毒),但不是同一種。

因此,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採用“生物分類法”,出於更方便弄清不同類群之間的親緣關係和進化關係的考慮,也被學術界廣泛接受。

石正麗高福等聯名反對:新冠病毒不能稱為SARS-CoV-2

現在,石正麗等人提出重新命名建議,也給出了其依據,認為應該命名為HCoV-19,也引起了不少討論。

需要注意的是,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只是在預印本平臺上發佈了論文,對新冠病毒命名還暫未通過同行評議,因此這一命名也算不上正式敲定。

如果要正式進行命名,需要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開會決定。據悉,其冠狀病毒研究小組或將在今年6月開會。

屆時,到底將新冠病毒命名為何,就會見分曉了。

One more thing

此外,也是在同一日。

《LANCET》(柳葉刀)上還刊發了另一篇關於新冠病毒的通訊(Correspondence)文章。

自8個國家的27位公共衛生科學家簽署發起,旗幟鮮明反對“病毒人造”的陰謀論,呼籲同舟共濟,全力支持同樣奮戰在疫情一線的中國科研技術工作者。

在這次疫情中相關數據迅速、公開且透明的共享如今正受到關於該疾病起源的謠言和錯誤信息的威脅。

我們在此共同強烈譴責認為該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並非自然起源的陰謀論。

來自世界各國的科研工作者已經對引發該疾病的病原SARS-CoV-2的全基因組進行了分析並公開發表了結果,這些結果壓倒性地證明了該冠狀病毒和其它很多新發病原一樣來源於野生動物。

該科學結論也得到了來自美國國家科學、工程、醫學院院長及其所代表的科學界人士的支持。

陰謀論除了製造恐慌、謠言、偏見、損害全球共同抗擊該疾病的工作外,別無它用。

石正麗高福等通訊鏈接:

https://www.thelancet.com/pb-assets/Lancet/pdfs/S0140673620304190.pdf

參考鏈接:

https://c.m.163.com/news/a/F2V0HONL0001899O.html

http://science.caixin.com/2020-02-12/101514597.html

https://www.tmtpost.com/4247957.html

— 完 —

量子位 QbitAI · 頭條號簽約作者

關注我們,第一時間獲知前沿科技動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