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嚼慢嚥才能品出真滋味,著急忙慌、囫圇吞棗只能是呵呵

期末考試,語文是全區統考。我監考語文,拿到試卷後先掃了一眼作文題。


作文題是二選一,其中一個是半命題:“______的滋味”。看了這個題目,我的第一反應是,“完蛋了,這個題目看似不難,但實際上對學生非常不友好。”


我的這個直觀感受對嗎?


我的感受對不對,不是我自己說了算,要有事實才行。作文閱卷驗證了我的判斷:相當數量的學生是直接貼標籤式地寫“滋味”,說到滋味時一筆帶過,即使展開描述也非常有限,能寫得有滋有味的作文更是非常少。雖然是寫“滋味”的文章,但是讀起來實在是沒有滋味。


我為什麼會有這個反應呢?


原因很簡單,“滋味”需要細細品味才能感受到,沒有細細品味,則很難體會到真正的滋味。我們今天的孩子,生在這樣一個“快”節奏的環境中,從小就缺乏細品滋味的經驗。


以吃飯為例,現在絕大多數孩子不再面臨食物匱乏的問題了,反而是食物極大豐富。但是,有多少孩子,尤其是有多少學生在踏踏實實、細嚼慢嚥地吃個飯呢?他們常常是不是在上學的路上,就是在上課外班的路上,著急忙慌,狼吞虎嚥地扒拉下幾口飯,就又開始了新的課程了。這樣的狀態,和豬八戒吃人參果一樣,多美味的東西也吃不出滋味來。味蕾上就沒有細品出滋味來,要想用文字描述出這種滋味來,那自然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再說到學習。信息一爆炸,人們就焦慮了。於是,貪多,求快,一股腦地就都來了。什麼一本書讀懂一百本文學名著,十節課完成初中物理,三十節課讓你成為學霸之類的都來了,發展到極致,現在不是有所謂的一分鐘讀幾百頁書的“量子讀書”培訓班了嗎?收費幾萬十幾萬,但依然有人趨之若鶩,為啥?因為有很多人太相信有所謂終南捷徑了,太著急了。這樣的學習,能品出滋味來嗎?


所學的東西看似不少,但都是夾生飯,夾生飯要想再做熟可就難了。但這能怪學生嗎?不應該怪他們,不是他們病了,是我們的社會病了,是我們教育病了。


治療這個貪多求快的教育病,藥方在哪裡?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大問題。


細嚼慢嚥才能品出真滋味,著急忙慌、囫圇吞棗只能是呵呵

下面回到“滋味”這篇作文。


考完試之後,我花了不到半小時,也寫了一篇下水文。但寫得很快的背後,靠什麼支撐呢?是日積月累。


讀《論語》的滋味


《論語》,我讀過不下千百遍。讀《論語》如食橄欖,越品越有味。孔子為人師,我亦為人師,所以我從他身上得到了很多啟發。


孔子是一個不走尋常路的另類老師。在他那裡沒有什麼標準答案。同樣都是問“聞斯行諸”,給子路的答案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給冉有的答案則是“聞斯行之。”其實這不僅讓弟子公西華困惑,也會讓很多人都困惑。原來,冉有和子路性格不同,“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這就是因材施教。《論語》中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太多了,比比皆是。只有機器才關注什麼勞什子標準答案呢,一個好老師不應該只是“育分”,拘於標準答案,而應該育人,應該因材施教。


孔子也是一個苦口婆心的老師呢,他也會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說到言行的關係,他會說“敏於事而慎於言”,會說“君子先行其言而後從之”,也會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還會說“君子恥其言之過其行。”在談到人我之間的關係時,他會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會說“唯仁人能好人,能惡人”,還會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說到學習的秘訣,他會說“學而時習之”,會說“溫故而知新”,他的學生也會說“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其實這些三連都是一個意思嘛,不過,孔子卻變換著不同的方式來說,不會像某些老師只會敲著黑板,拍著桌子嚇唬學生:“這個很重要,考試要考,務必記住。”


孔子也不是無所不能的老師,他有三種情況不能。“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聰慧,難矣哉。”“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對那些無所事事的學生,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也有“難矣哉”和“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之嘆。就更不必說是普通老師了。當然了,孔子還是忍不住會出主意說“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學校教育真的不是萬能的,所以老師也不必把所有的都重任揹負在自己身上。


當然,孔子也是非常自信的老師,他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當司馬桓魋想要殺他時,他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當他被困於匡地時,他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啥叫文化自信,這就是文化自信。當然了,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有文化才能自信,沒文化能自信個啥?只能“他信”而已。

品讀《論語》,品讀孔子,其中的滋味太多太多,說不盡,道不完。但這些滋味哪裡來,當然要深求玩味,當然要沉潛涵泳,狼吞虎嚥,囫圇吞棗是不行的,那隻能是“豬八戒吃人參果,全不知滋味”。


我們現在的教育不是一直在叫嚷著要快,要快,要再快嗎,這樣的狀態怎麼能品出滋味來呢。所以,這個題目簡直是在和學生作對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