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唐,“左白马,右相国”!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对望心安然

1、月明见古寺——洛阳白马寺(左白马)

作为佛教传入我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有佛教“祖庭”和“释源”之称,几乎是到洛阳旅游的必选景点之一,1961年连同齐云塔一起入列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

白马寺,之前我一共去过3次。最早那次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刚上小学不久,父亲单位组织职工和家属去洛阳春游。残存在记忆中的唯有三个片段:一是姊妹三人人手两个煮鸡蛋;二是我不敢像其他孩子那样骑在山门前的石马背上,只好由大人抱着立于石马旁照了张相;三是要返程时发现弟弟没在大巴车上,父母和同事们慌忙分头寻找,我隔着车窗看到了月亮和远处模糊的石马和山门,以及弟弟上车时的两筒鼻涕和两道泪痕。1990年暑假期间和同学一起又去,印象也不深。只有2012年夏天那次才能算是“游”,在认真做了功课后陪同朋友较为细致全面地游览了这座名寺,并且在微信上发了首诗(其实不过顺口溜罢了)。

大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大诗人王昌龄,就是那个有“一片冰心在玉壶”“秦时明月汉时关”“不破楼兰终不还”等耳熟能详诗句传世的著名边塞诗人,也在白马寺写了首诗。不过,事情得从上一年说起。

穿越大唐,“左白马,右相国”!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对望心安然

白马寺山门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大唐帝国一派人丁旺、物价低、治安好的盛世景象。史载:“是岁……口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九……西京、东都米斛值钱不满二百,绢匹亦如之。海内富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虽行万里,不拿兵器。”但光鲜的外表下,却暗潮涌动。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玄宗李隆基在十月的初冬于华清宫同杨玉环一见倾心。我们今天知道,这一年确是盛唐衰落的兆始之年。

对于诗人王昌龄来说,这一年也是个不顺之年。

先是痛失友人。此前因事获罪谪赴岭南的王昌龄遇赦北还,在途经襄阳时专访因“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一诗而妇孺皆知的孟浩然。他们是开元十六年秋天于西京长安结识并进而熟悉成友的。故交远来,原本背生毒疮就快痊愈的孟浩然欣喜万分,早把医嘱忘到了九霄云外,把酒言欢、纵情宴饮之时,不知道是吃了鱼虾还是羊肉亦或蘑菇之类的“鲜”物,在送别王昌龄后不久就疾发去世。惊闻噩耗,王昌龄痛若锥心,黯然神伤,遇赦之喜顷刻间烟消云散。谁能料想,十余年的故交竟终于这次“浪情戏谑”?一挥手间竟天人两隔?看来,宴饮须节制,情绪须控制,以免损己体、伤人心啊!

再是二遭贬谪。这年冬天,一路奔波、返京不久的王昌龄屁股还没坐热就再次遭贬,远谪江宁任县丞。

可不知何故,直到第二年夏天,王昌龄的身影才出现在洛阳东郊的白马寺。可能是心中不满而有意拖延磨蹭吧,也可能是东行至开封或更远的地方而后因故折返,我们现在已无法知道原委了。

綦毋潜、李颀等朋友们在东都洛阳相送,出永通门后依然依依不舍,直送到东城外十余里的白马寺。天色将晚,一行人就借宿在寺院。在“执手相看泪眼”的气氛中,王昌龄写了首《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鞍马上东门,裴回入孤舟。贤豪相追送,即棹千里流。赤岸落日在,空波微烟收。薄宦忘机括,醉来即淹留。月明见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夜如凉秋。江月照吴县,西归梦中游。”客观上说,此诗和他久负盛名的边塞诗尚有较大差距。

穿越大唐,“左白马,右相国”!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对望心安然

洛阳白马寺山门

而诗人李颀也在这个以送别为主题的夜晚,吟《送王昌龄》诗相赠:“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颇有些“念去去千里烟波”的味道。

在那个靠书信往来和捎口信才能了解对方境况的年代,见一面的成本和艰难,远非我们现在所能想象。往往,一次拥抱可能就是今生,一次挥手可能就是来世(具体点击:)。因此,彼此间对聚首和离别才看的那么重,也由此才有大量脍炙人口的送别和思念题材的诗词歌赋问世。

王昌龄诗中的“古寺”和李颀诗中的“野寺”,指的皆是洛阳白马寺。

近2000年来,白马寺因历代政治变迁特别是兵燹战乱而命运多舛。王昌龄在公元740年见到的白马寺,寺内建筑的建成时间不过50余年光景,想来应该还是辉煌壮丽的,却早已不是创寺时的旧物,而是薛怀义提议并遵照武则天命令于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原址重建的,薛怀义担任监修兼寺主。重建后的白马寺,僧人“数满千人”,规模较之前扩大不少,新建的高楼和高阁,视觉效果宏丽壮观。寺虽为重建,但创寺毕竟已近700年,王昌龄诗中谓之“古”倒也确切。

然而,王昌龄和李颀他们在白马寺挥手相别仅仅二三十年后,有名诗《枫桥夜泊》传世的盛唐诗人张继眼中的白马寺,却是另一番景象。他也在白马寺住了一宿,写了首《宿白马寺》:“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

穿越大唐,“左白马,右相国”!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对望心安然

白马寺山门

这首七绝,首句就用了“白马驮经”的典故。原来,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在“夜梦金人,项有白光,飞行殿庭”后,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3年后,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天竺(即印度)高僧同蔡、秦等人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洛阳,受到汉明帝的亲自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翌年(公元68年),白马寺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落成。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说,“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张继也是襄阳人,正经的孟浩然的老乡,他写这首诗的时间,约在安史之乱平息后的公元762年—770年间。安史之乱中,洛阳曾是唐军和叛军反复拉锯和长期相持的战场,战争后期史思明还曾一度在白马寺驻扎兵马与唐军对峙。历经安史之乱的浩劫,白马寺早已是一派断碑残刹、凄凉破败的场景。

其实,何止是寺庙,就连洛阳这座城市也是屡毁屡建呢,以至于北宋司马光发出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感慨。东汉末年,洛阳几成废墟。唐代东都洛阳城并未原址重建,而是建在汉魏洛阳故城以西的洛河、伊河汇合处。白马寺的位置也由东汉洛阳城的城西,变成了唐代洛阳城的城东, 离城郭最近距离有十多里, 离皇帝办公起居的宫城则有二三十里。因寺在城外,且有一段距离,在没有现代化便捷交通工具的唐代,就显得有些偏远了,李颀诗中谓之“野”也未尝不可。

穿越大唐,“左白马,右相国”!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对望心安然

白马寺、汉魏洛阳宫城阊阖门遗址、隋唐洛阳故城遗址东门的位置图

在此后的岁月中,白马寺依然屡屡遭难,以至于寺内现存的文物古迹多为元、明、清时所留。但即便如此,白马寺的寺址自东汉建寺以来却从未迁动过,其在我国佛教界的“祖庭”和“释源”的地位也始终稳如磐石。

佛教在中国扎根、传播最初的二百年,整个过程都与白马寺息息相关。这里是中国第一次西天求法的产物,是最早来中国传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这里诞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经和中文戒律,产生了第一个中国汉地僧人……总之,白马寺是与中国佛教的许许多多个“第一”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我们今天见到的白马寺,坐北朝南,布局规整,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等主要建筑均位于南北轴线上。寺院两旁还有近些年建设的一些附属建筑,如西侧的国际佛殿苑内的印度、泰国、缅甸风格的殿苑,东侧齐云塔院内的一些殿堂等。

穿越大唐,“左白马,右相国”!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对望心安然

在这个“满地翻黄银杏叶”的初冬时节,为了下文的荐游,我专程四访了白马寺。个人认为,白马寺有几个不可错过的古迹看点:

一是汉代门券。山门部分门洞券面上刻有工匠姓名,据说是白马寺初建时留下的原物,也是白马寺内现存年代最早的文物遗存了,不妨试着找寻一下。

穿越大唐,“左白马,右相国”!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对望心安然

山门门洞券面上刻有工匠姓名

二是宋代石马。前文提及的寺外那两匹宋代石马,身高1.8米,长2.2米,雕工精细,是民国年间或新中国成立前后从他处移来的。

穿越大唐,“左白马,右相国”!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对望心安然

山门前的宋代石马

三是历代古碑。寺内保存有40余方古碑,如宋崇宁二年刻石、金“重修释迦舍利塔记”碑、元“龙川和尚遗嘱记”刻石、元“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明“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等。其中,山门内东侧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石碑,是元太祖忽必烈两次下诏修建白马寺于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所立,传为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刻碑(碑上无书丹者姓名),故称“赵碑”。

穿越大唐,“左白马,右相国”!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对望心安然

明代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

四是二僧古墓。山门内东西相望的二僧墓(又称“腾兰墓”),即前文所说的前来洛阳宏法的天竺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的墓,墓碑均为明崇祯七年所立。摄摩腾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去世,其墓在东;竺法兰生卒时间不详,去世时60余岁,其墓在西。

穿越大唐,“左白马,右相国”!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对望心安然

东侧的摄摩腾墓

穿越大唐,“左白马,右相国”!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对望心安然

西侧的竺法兰墓的墓碑,以及墓前的袅袅香烟

五是明代建筑。天王殿、大佛殿和大雄殿的现有建筑均建于明代,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3间。前两者为单檐歇山式,后者为悬山式。

穿越大唐,“左白马,右相国”!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对望心安然

天王殿正脊,上有“风调雨顺”四字,中央为“佛光”

大佛殿后壁和两侧山墙以楔型汉代砖石叠砌,形制比较罕见。

穿越大唐,“左白马,右相国”!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对望心安然

大佛殿东侧山墙,以楔型汉代砖石叠砌,上为斗拱

穿越大唐,“左白马,右相国”!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对望心安然

大雄宝殿外观

六是元明造像。大雄殿内供着弥足珍贵的23尊元代夹纻干漆造像:释迦、阿弥陀、药师“三世佛”面南而坐,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居中,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在左,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在右;佛前站立着韦力、韦驮二天将,十八罗汉分坐东西两侧。

穿越大唐,“左白马,右相国”!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对望心安然

大雄殿内的双层佛龛以及内供的“三世佛”元代夹纻干漆造像

穿越大唐,“左白马,右相国”!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对望心安然

韦驮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

穿越大唐,“左白马,右相国”!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对望心安然

十八罗汉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

另,天王殿殿内正中安置着从北京故宫运来的雕龙贴金佛龛,内供明代的夹纻弥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韦驮天将像等。

穿越大唐,“左白马,右相国”!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对望心安然

天王殿内正中供奉着的明代雕龙贴金佛龛,内供明代的夹纻弥勒佛像

穿越大唐,“左白马,右相国”!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对望心安然

明代雕龙贴金佛龛局部

夹纻漆像又称干漆夹纻像或干漆像,它是塑像的一种方法,它先用泥、草等做成原胎,然后再用麻(布)、丝、棕等裱裹缚缠,再行涂漆。如此经过多次反复后,再脱去原胎(即将泥、草等取空,故又称“脱空像”),最后彩绘,甚至描金。这种造像方法具有厚实、稳重、丰满的特色,并且还有重量轻、色泽鲜、耐酸耐碱、防腐防潮、结实坚固、经久不坏等特点,因为重量轻,便于移动,故又称“行像”。这一造像技术始于东晋著名雕塑家、画家戴逵,唐代夹纻漆像工艺高度成熟。

七是金塔。齐云塔在白马寺东侧的齐云塔院,始建于东汉永平己巳年(公元69年),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塔。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临济宗僧人栖岩彦公重建了砖塔释迦舍利塔,清代如琇和尚改称其为“齐云塔”之名。重建后的齐云塔距今也已经800多年,是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也是中原地区为数不多的金代建筑遗存之一。塔高35米,共13层,为四方形密檐式砖塔,塔的底部为方形须弥座,各边长7.8米,塔顶置宝瓶式塔刹,整体造型具有唐、宋时期密檐楼阁式塔的特点,并采用了仿木结构做法。

穿越大唐,“左白马,右相国”!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对望心安然

金代重建的齐云塔

【Tips】

1.白马寺位于洛阳市洛龙区白马寺镇310国道边,自驾方便。
  2.门票35元,每日07:30-19:00开放。
  3.公交线路:洛阳火车站乘坐56路公交车到终点站下车;关林庙乘坐58路到终点站下车。
  4.游玩路线推荐: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清凉台——毗卢阁——齐云塔。白马寺西侧的国际佛殿苑和东侧齐云塔院内的一些殿堂,虽然不属于白马寺主建筑群,但对于佛教信众和爱好者,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一观。

穿越大唐,“左白马,右相国”!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对望心安然


2. 客思逐杨花——开封相国寺(右相国)

开封相国寺始建于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公元555年),比白马寺晚了近500年,名曰“建国寺”。大唐长安元年(公元701年),慧云和尚募银在汴州建寺时,在地下挖出了原建国寺的石碑,于是依然为重建的寺庙取名“建国寺”。延和元年(712年),经历坎坷的唐睿宗李旦为纪念其由相王复登皇位,敕令建国寺更名“大相国寺”,亲赐匾额,于是才有了我们习称的“相国寺”之名。

穿越大唐,“左白马,右相国”!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对望心安然

相国寺山门外观

大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前后,我们35岁左右的盛唐诗人王昌龄正随军在苦寒的塞外。眼前,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的壮阔与苍凉;心中,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报国壮志;口中,吟诵的却很有可能是王瀚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我相信,王瀚的这首创作于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前后,迅速走红传唱九州,洋溢着铿锵激越、烂漫豪放、视死如归守边将士情的“神曲”《凉州词》,必定能够引起王昌龄的共鸣和激赏,也一定会成为王昌龄军旅生涯中时常口边吟诵的一首诗。两年的戍边生活在王昌龄人生中不算长,但却以《出塞》和七首《从军行》等诗,成就了他边塞诗“创始人”和“先驱者”的地位。

只是,此时的王瀚已卸任驾部员外郎(负责往前线输送马匹与粮草等军需物资的官职),脱下征袍“出为汝州长史”了,并于为官之余在任所周边悠哉游哉,其中就包括当时的“知名景点”相国寺。

穿越大唐,“左白马,右相国”!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对望心安然

作者保存的相国寺门票

是的,王瀚游览过汴州(今开封)的相国寺,有诗为证:“夷山宝刹自唐家,石塔横空半欲斜。神鹿听经翻贝叶,毒龙喷水出昙华。咒师碧眼浑如鹄,老衲弓身曲似虾。知我登堂来问法,呼童先点赵州茶。”这首《和体方游相国寺》,有可能就是王瀚在汝州或仙州(今平顶山市叶县)任职时所作。只是,重建仅一二十年的相国寺,难道就已经“石塔横空半欲斜”了吗?

王昌龄和王瀚,这两个同一时期的以边塞诗著名的诗人,没有留下相互唱和的诗歌,好像也没有什么交集。有说两人都是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但据傅璇琮先生考证,王昌龄其实是京兆(今西安市)人。王昌龄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应博学宏词科第二次进士及第后,“遂授氾水尉(氾水在今河南巩县东北,黄河南岸)”,此时的王瀚,很有可能在仙州别驾任所,也有可能被贬官道州了。

穿越大唐,“左白马,右相国”!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对望心安然

相国寺山门

继王瀚游览相国寺后又过了五六十年,一个能诗、擅画、懂乐的多才多艺的徐州人刘商,在一个暖阳高照、柳絮轻飏的春日,哼着小曲走进了相国寺的山门。此时正是大历年间,大唐王朝刚刚步入“中唐”阶段,社会处于安史之乱平定后相对安定的时期。在和煦的春风中,时任汴州观察判官的刘商登高望远,为我们留下了一首《登相国寺阁》:晴日登临好,春风各望家。垂杨夹城路,客思逐杨花。

刘商貌似是王维和李白的复合体。他的兴趣爱好挺像王维,诗、画、曲皆通,而且还有“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那般令人生羡的小任性!比如他在汴州观察判官任上就“辞疾挂印,归旧业”,回家继续搞他心仪的诗画创作去了。

当然,任性须有资本。要是在当下,以刘商的成就,起码能成为全国作协、美协、音协的常务理事吧。他的生活态度又挺像李白,既狂放不羁,“性好酒,苦家贫。尝对花临月,悠然独酌,亢音长谣,放适自遂”;又世俗避世,“春草秋风老此身,一瓢长醉任家贫。醒来还爱浮萍草,漂寄官河不属人。”

吟咏相国寺的唐诗,遍查网络我只找到了王瀚和刘商的这么两首,但我相信游过逛过相国寺的诗人绝不止他们两人。

毕竟有唐一代,汴州绝非偏僻蛮荒地,虽远不如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那么繁华,且西距洛阳还有近400里地的脚程,但交通却很便利,是人员往来和漕粮西运的必经之地,经济发展水平尚可,也绝非我们印象中的水患频仍。

穿越大唐,“左白马,右相国”!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对望心安然

相国寺大雄宝殿

开封相比洛阳更临近江淮,众多河流和隋炀帝开凿的通济渠使开封成为了水陆交通便利之地。随着后来洛水因“漕洛干浅,船艘不通”而逐渐丧失通航之便,到晚唐时,特别是后周世宗柴荣着力修治以汴河为主的航道从而连通了黄河和长江使得漕路疏通之后,开封就接替洛阳成为了中原的物流枢纽。唐之后的五代和北宋,大都选择定都开封,主要也是看中了这一点。另外,北宋之前的黄河,尚距开封200里之遥。只是从北宋开始黄河频繁决堤,且整个南宋时期宋人与蒙古人的数次轮流扒堤,天灾与人祸的叠加,才导致黄河河道逐渐南徙,日益逼近开封城。

事实上,王昌龄、岑参、高适、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孟郊等唐代诗坛大家都曾到过开封,并都有关于开封的诗作。如:王昌龄可能作于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至天宝三载(公元744年)之间的《大梁途中作》:“怏怏步长道,客行渺无端。郊原欲下雪,天地棱棱寒。当时每酣醉,不觉行路难。今日无酒钱,凄惶向谁叹”;孟郊的《汴州留别韩愈》:“不饮浊水澜,空滞此汴河。坐见绕岸水,尽为还海波。四时不在家,弊服断线多。远客独憔悴,春英落婆娑。汴水饶曲流,野桑无直柯。但为君子心,叹息终靡他”;以及岑参的“平明辞铁丘,薄暮游大梁”;高适的“驱马出大梁,原野一悠然”等等。诗中的大梁和汴州指的都是今天的开封。

那么,这些有着游历四方经历,喜览胜迹、尤好登临的诗人们,难道真的会同大相国寺擦肩而过?我不愿相信。

览胜迹,有得看——自盛唐始,相国寺都是规模宏伟、殿堂巍峨的一座名寺。特别是在睿宗、玄宗朝时,相国寺因得帝王照拂而受到尊崇。睿宗之子唐玄宗李隆基也曾御书寺额。擅用行书写碑的唐代书法家李邕创作于开元年间的《大相国寺碑》碑文中,就赞誉相国寺“棋布黄金,图拟碧络,云廓八景,雨散四花,国土威神,塔庙崇丽。”后来,在唐肃宗至德年间(756--757),相国寺内又营造普满塔,至代宗大历十年(775)竣工,塔内供奉文殊、维摩像,为唐代画家吴道子所塑,生动自然,精妙奇绝,更增添了相国寺的魅力和吸引力。

好登临,有地标建筑——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建筑大师边思顺奉命修建相国寺排云阁,高达三十丈,是当时汴州的地标性建筑,惜于唐末大顺二年(公元891年)毁于雷火。前文提到的刘商,登的就是这座排云阁。

穿越大唐,“左白马,右相国”!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对望心安然

相国寺内塑像

遗憾的是,我们没有见到上述这些才华横溢、口吐珠玑的诗人们有关相国寺的哪怕只言片语的诗句。要知道,在我们这些后辈看来,他们的那些诗词句章,即便吉光片羽流传至今,也都是金玉珠贝啊!

随着政治经济中心向北宋的都城——东京汴梁的转移,相国寺也迎来了她历史上的全盛时期。作为当时的皇家寺院和全国最大的佛教寺院,寺内建筑金碧辉煌,雕塑壁画巧夺天工,占地达500余亩,内分64个禅律院,每个院都设主持,并由皇帝御赐封号。

排云阁于宋真宗贤平四年(公元1001年)重修并更名为资圣阁,再度成为东京汴梁的地标建筑,“资圣熏风”遂成为“汴京八景”之一。可惜随着靖康之变和宋室南迁,相国寺一度沉寂,并因战乱水患而一再损毁。

如今,红墙碧瓦,殿宇巍峨的大相国寺位于开封市中心,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千手千眼佛等清代乾隆年间的殿宇和文物古迹,享受着熙攘信众的膜拜和穿梭游人的瞻仰。

大雄宝殿是大相国寺的主殿,重檐歇山式,面阔7间,进深5间,高约为13米,气势恢宏,被誉为 “中原第一殿”。

穿越大唐,“左白马,右相国”!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对望心安然

大雄宝殿外观

大殿周围及月台汉白玉栏杆的望柱上,镂刻有58个狮子,刻工精巧,形态各异。

穿越大唐,“左白马,右相国”!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对望心安然

大雄宝殿外的石狮子

罗汉殿,八角造型,俗称“八角琉璃殿”,其造型独特,在中国佛教寺院中可谓独一无二。该殿占地828平方米,由游廊殿、天井院和中心亭三部分组成。

穿越大唐,“左白马,右相国”!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对望心安然

罗汉殿,即“八角琉璃殿”外观

罗汉殿中心耸立的八角亭中,供奉一尊四面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这尊像系用整棵银杏树雕刻而成,是乾隆年间一名民间艺人耗费58年心血完成的艺术杰作。像高6.6米,须弥座高0.55米,重约2000公斤,四面造型相同,每面各有6只大手及扇状小手3至4层,每只手掌中均刻有1眼,共计1048只眼,民间俗称 “千手千眼佛”,为观音菩萨三十二变相之一。此造像不仅材料珍贵,雕工更是精巧,可谓鬼斧神工,甚是神奇,是大相国寺镇寺之宝。

穿越大唐,“左白马,右相国”!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对望心安然

相国寺镇寺之宝——四面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

藏经楼占地面积680余平方米,面阔5间,进深5米,二层建筑,高20余米。藏经楼明间檐下悬挂篆书匾额,白底黑字,笔力遒劲,相传为清代书法大家孙星衍遗墨。

相国寺,我在1991年夏和2000年四五月间各去过一次,都没有留下照片,除了千手千眼观音像和大雄宝殿外众多的小狮子外,其余的印象也不深。那时候,一来对文物古迹和建筑遗存还不那么感兴趣,二来只迷《三国》不喜《水浒》,不过随同旁人到此一游式的粗略一逛罢了。不过,这堂课,得抽时间补回来。

穿越大唐,“左白马,右相国”!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对望心安然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雕塑

要说起来,这相国寺还真得感谢花和尚鲁智深及其背后的作者施耐庵,倒拔垂杨柳这一情节写得着实精彩。相国寺如果要海选宣传大使,倒是可以考虑一下鲁智深。

【Tips】

1.相国寺位于开封市顺河区自由路西段,地处闹市,在鼓楼南侧,距鼓楼夜市很近。


  2.门票45元,每日08:00-18:30开放。
  3.公交线路:开封火车站乘坐4、5、9路公交车到相国寺站下车;开封北站(高铁站)乘坐8路到小纸坊街口站下车。
  4.游玩路线推荐: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殿——碑亭——藏经楼——资圣阁。大相国寺的梵乐较为知名,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知现在还演出不,若感兴趣可在买门票时问一下。


3.尾声

原本是想把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风穴寺等 “中原四大名刹”放在一起写的,可是考虑到字数较多,1.5万字的篇幅,手机阅读实在不便,故而一剖两半,两两结对,分作“文风穴、武少林”(具体点击:和“左白马、右相国”共两篇。

穿越大唐,“左白马,右相国”!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对望心安然

“中原四大名刹”位置图

这4所寺院,从所处位置而言,相国寺和白马寺位于东西两侧,少林寺居中,风穴寺偏南;依创寺时间排序,则白马寺最早,相国寺最迟;从获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时间和批次来比较,白马寺最早(第一批,1961年),之后是风穴寺(第三批,1988年)、少林寺(第四批,1996年),相国寺最晚(第七批,2013年);从知名度来看,相国寺显然略逊一些,风穴寺更是“藏在深山人未识”;从入列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名单情况来看,只有白马寺和少林寺入选;比较寺内现存文物古迹的年代,则相国寺普遍较晚些。

穿越大唐,“左白马,右相国”!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对望心安然

“中原四大名刹”简单对比表

总体而言,如果非要将白马寺和相国寺排个顺序,好像白马寺的优势更突出些。为求与上文“文风穴、武少林”这一表述的呼应,无奈之下,依据“左尊右卑”的传统,姑且将本文命之曰“左白马、右相国”吧(面对地图,恰好白马寺居左,相国寺在右。)。

这4座寺庙,已然被人们尊为“中原四大名刹”,尚且被我在这里颠来倒去的胡乱比较一通,若换做我们滚滚红尘中的世人,恐怕早就对我嗔怪有加甚至怒目而视啦。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大诗人陆游的一首诗:“长安市上醉春风,乱插繁花满帽红;看尽人间兴废事,不曾富贵不曾穷。”

千年之前,三次贬谪的王昌龄、家贫缓葬的张继、仕途坎坷的王瀚、挂印遁世的刘商,分别写下了关于白马寺和相国寺的诗歌。千年间,古寺虽命运多舛,但终于在当下再次焕发生机与活力;诗人们生前虽饱经沧桑,但终于在身后为包括我们在内的后人们所敬仰。

沧海桑田,白驹过隙。世道会变,但世态炎凉不会变;容颜易改,但人情冷暖不会改。

隔着千年的时空对望,我想,我们和王昌龄们依然能够彼此理解。

生逢靖康之难后赵宋偏安乱世与宦海浮沉之苦的诗人陆游,为我们总结出了这句“不曾不贵不曾穷”,告诉我们要看淡生死、得失、荣辱、富贵、贫贱等身外物,寻求内心的安详。其实,懂得笑看得失、淡观荣辱的人,才是智者。

幸好,当今的盛世没有给我们经历颠沛流离丧乱之苦的机会。那么,就过好当下,远离烦心和抑郁。我心安然,何复他求?

还是像上文那样,以我非常喜欢的两句诗词作为本文的结尾吧: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情。


【注】关于王昌龄的出生年份和籍贯,以及王瀚的生卒年,学者有不同看法,本文采信傅璇琮观点,不予辩论。


【参考资料】1.《唐代诗人丛考》,傅璇琮著,中华书局1980年1月第一版

2.《说唐代洛阳白马寺——兼容并蓄的佛教道场》,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03期,作者郭绍林

3.《关于洛阳白马寺的几个问题》,洛阳市文物局网页文章,作者徐金星

4、《开元八年洛阳水灾试析》,作者朱宇强


文中相国寺部分图片系网络图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