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之道:功遂身退,不祁榮滿

《老子》:“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後漢書·李固傳》:“是以賢達功遂身退,全名養壽,無有怵迫之憂。”

《梁書·武帝紀上》:“功遂身退,不祁榮滿。”。

處世之道:功遂身退,不祁榮滿

當姜維在祁山一帶同魏將鄧艾殊死戰鬥時,後主劉禪在成都,聽信宦官黃皓的話,貪戀酒色,不理朝政。

朝中大臣因後主荒淫,對國家前途不免憂心忡忡,一時之間,賢人逐漸離去,而小人卻乘虛而入。當時有個名叫閻宇的右將軍,什麼功也沒立,只因善於巴結宦官黃皓,居然爬得很高。他聽說姜維在祁山戰鬥不利的消息,便求黃皓對後主劉禪說:“姜維一次又一次出兵都毫無建樹,可以讓閻宇代替他。”後主自然聽從,便派出使臣,攜了詔書,召回姜維。

姜維正在祁山進攻魏軍的營壘,忽然之間一天連來三道詔書,命他班師。他無可奈何,只好從命。

回到漢中以後,姜維安排好人馬,便同使臣一起到成都去面見後主。可後主一連十天都不上朝。姜維心中十分疑惑。這一天來到了東華門,正好遇見秘書郤正。姜維問他:“天子要我班師,你知道是什麼緣故嗎?”正笑著回答:“大將軍怎麼還不知道,這是黃皓為了讓閻宇立功,請求朝廷,發出詔書召回將軍。後來又聽說鄧艾善於用兵,估計閻宇不是他的對手,這事才又擱下不提了。”姜維一聽此言,不由大怒說:“我一定要殺掉這個奴才!”郤正制止他說:“大將軍繼承諸葛武侯的事業,責任大,職權重,怎麼能那麼感情用事?如果鬧得天子都容不下你,那可就不妙了。”姜維很感激地說:“先生的話很有道理。”

處世之道:功遂身退,不祁榮滿

第二天,後主與黃皓在皇宮後花園設宴飲酒,姜維領幾個人直接進來。早有人向黃皓通風報信,黃皓慌忙躲到花園的一角。姜維來到亭下,叩拜後主,流著淚說:“臣將鄧艾已圍困在祁山,陛下接連降下三道詔書,召我回朝,不知陛下是什麼意思?”後主默默不語。

姜維又說:“黃皓奸邪狡猾,專擅朝政,與東漢末年那些禍亂國家的宦官沒什麼兩樣。只有早早殺掉此人,朝廷才可以安寧,中原才可以恢復。”後主笑著說:“黃皓不過是一個供使喚的小臣,就算他專權,也不能有什麼作為。你又何必把他放在心上?”

姜維叩頭說:“陛下今日不除黃皓,災禍很快便會降臨了!”後主說:“愛一個人便願意他活下去,恨一個人便要他死,你怎麼連一個宦官也容不下?”說著便命人到花園一側去找來黃皓,讓他向姜維叩頭請罪。黃皓哭鼻子抹眼淚地說:“我不過是伺候皇上罷了,並不曾干與國政。將軍千萬不要聽信外人的傳言,想要殺我。我這條小命就掌握在將軍的手裡,還請將軍可憐可憐我。”說罷,又是叩頭,又是哭號。

姜維憤憤而出,見郤正,將這些情況詳詳細細地告訴了他。正說:“將軍將有大禍臨頭了。將軍若有個三長兩短,國家也就完蛋了。”姜維說:“請先生教我保國安身的辦法。”正說:“隴西有一個地方,名叫沓中,那裡土地十分肥沃。將軍何不仿效諸葛武侯屯田的事,上報天子,前往杏中屯田?這樣,一可以收穫糧食以供軍中之用,二可以奪取隴右大片土地城池,三可以使魏國軍隊不敢對我漢中輕舉妄動,最後,將軍在外握有兵權,誰也不敢算計你,可以避禍。這就是保國安身的辦法,將軍應早早去實行。”姜維大喜,道謝說:“先生的話真是金玉良言。”

第二天,姜維上表後主,要求去沓中屯田,仿效諸葛亮,後主答應了,他便回到漢中。

處世之道:功遂身退,不祁榮滿

俗話說: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功業建立後,自己就請求引退,這是一條以退求存的護身之術。

無論在哪個領域,多種勢力在接觸與較量的時候,進固然重要,但在很多情況下,退更為必要,也就是說,走為上,走得巧走得妙,就能保全自己,甚至保全與自己相關的許多人物。

老子說,在一項事業中成就了功德,不躺在功勞薄上,所得的功績就不會失去。過分求滿,不如適可而止,鋒芒太露,勢難保持長久。家財萬貫,往往無法守成;因富貴而驕逸,必定給自己造成不良後果;功成名就之後,而能急流勇退,才合乎自然的道理。

老子的思想是以對立面的相互轉化為基礎的,“物極必反”是指導功成身退,防止成功的人居功自傲,走向成功的反面,而採取的富有針對性的策略,同時又是防止他人對成功者的疑忌、誹謗而採取的安身避禍的謀略。

“功隧身退”既能全名,又可全身。古來帝王,多是“可與共患難,不可共安樂”。患難時,他能任賢用能,以圖恢復和發展;而安樂時,則會擔心手下功臣良將謀奪其位。所以,只要你有志於奪取權威的話,在你功成名就之時能及早急流勇退,實為上上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