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兩地書》,字字都是情

一則發生在疫區的感人故事,一封來自北京的暖心信件;抗疫一線的真實主角,與滿懷掛念的電影人,相隔兩地卻始終用愛穿越距離、心心相連。

2月3日晚,由CCTV-6電影頻道和武漢廣播電視臺聯合出品、《今日影評》欄目製作的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特別節目《兩地書》,在CCTV-6電影頻道播出了。

一封《兩地書》,字字都是情

《兩地書》節目單集時長8分鐘,每期都設置一個不同的主題,選擇一個發生在武漢“戰疫”前線的感動人物向觀眾講述屬於他們的平凡卻又不凡的故事。

同時,節目組還邀請郭曉東、林永健、李光潔、劉佩琦、陸川等多位與主人公有著相似經歷的嘉賓來寫信,表達他們對這些平民英雄的質樸感情。節目一經播出,收穫無數感動。

一則疫區故事,無數平民英雄

2020年春,新冠病毒來勢洶洶,一場疫情阻擊戰在武漢,在全國打響,無數平凡英雄奔赴“戰疫”前線。

他們中有醫護人員,有基層幹警,有建築工人,有媒體記者......他們來自天南地北,性格特點各不相同,但都不約而同地趕往“戰疫”前線為我們築起生命的防線。

57歲的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自疫情爆發起就帶領著全院六百餘名醫護人員奮戰在最前線。兩點睡,四點起,身患漸凍症的張定宇不只是在跟病毒作戰,更是和自己的生命賽跑。

一封《兩地書》,字字都是情

武漢市江岸區航務社區的彭書記,平均每天工作14個小時,全社區11094人,他挨家挨戶排查、宣傳防控知識。在疫情最嚴重的地區,他盡己所能,為居民服務。

大年初二,《長江日報》攝影記者詹松上了微博熱搜。當天是武漢中心城區機動車禁行首日,詹松騎著電動車,沿著武漢街頭一路用手機為觀眾直播武漢市區的實時狀況。當來到往日車水馬龍,如今卻空無一人的晴川橋,詹松再也抑制不住情緒數度哽咽。

疫情爆發以來,為給病人提供更好、更集中的治療,火神山醫院的建設,成為了人們關心的頭等大事。僅僅耗時十天,火神山醫院就拔地而起。在這樣的中國奇蹟背後,是無數建築工人的日夜堅守。從山東濰坊趕來幫助施工的田文志,臨行前立下遺囑:“若我有個萬一,不要難過,朝著武漢的方向磕個頭就行了。”

一封《兩地書》,字字都是情

首期節目中,電影人郭曉東在信中寫到魯迅先生的話“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這樣的人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還有許許多多。人有千萬人,心卻都是一箇中國心。

一封《兩地書》,字字都是情

《兩地書》並不是電影頻道的一次意外之作。2018年的電影專題片《影響——改革開放40年的中國電影》;去年10月,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推出的《足跡——銀幕上的新中國故事》,都是電影頻道從微觀出發,為觀眾帶來的溫情之作。

作為權威性的電影媒體,電影頻道一直堅持著從普通人的角度,以溫暖的光影,紀錄時代中的每一次變革與挑戰。

一封“兩地書”,連接千萬心

《兩地書》的播出成績無疑是優秀的。節目首播收視率為0.79,收視份額達3.19;截至2月12日,節目微博話題“武漢我想對你說”閱讀量達2億次,登上微博熱搜榜第6位,視頻全網播放量超過2000萬次。

除了惹人熱淚的平民英雄故事,《兩地書》能得到觀眾喜愛的原因,也在於節目中電影人一封封溫暖而動人的書信。

在網絡時代,人和人之間的物理距離很近,心裡的距離卻越來越遠。書信,這個有些“過時”的聯絡方式,逐漸被人們所遺忘。在時下這個特殊時期,那些科技發展帶來的溝通方式,或許有些稍顯冰冷,而這封未必能寄達的“兩地書”,卻有著特殊的溫度。

一封《兩地書》,字字都是情

《兩地書》中的書信,均由與故事主人公有著相似經歷的電影人親自書寫。真情實感的流露讓它不是對英雄的簡單歌頌,更像是朋友、親人間的聲聲問候。

同樣做過建築工人的郭曉冬,在信中打趣瞞著家人到武漢馳援火神山的建築工人臧濤,“臧濤小兄弟,你瞧你幹這事兒,跟女朋友撒謊才能逃出來,這回去怎們跟他們交代呀。”

空軍出身的林永健,在給空軍馳援武漢的女護士郭瑋的信中寫道:“你先吃口熱乎的,最好是湯湯水水,別乾嚥。”像極了在家中嘮叨孩子的老父親。

一封《兩地書》,字字都是情

大鵬在給不幸染病的一線醫護人員餘昌平的信中寫“餘昌平大哥,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我拍攝的視頻,但是我卻反覆多次看過你拍攝的視頻。”讀到這句時,大鵬的語氣中一些帶著不易察覺的驕傲。

還有導演陸川的那句“我們素未謀面,不過我卻認識你。”也透著隱隱的歡喜。在“你”不知道的時候,我們能有幸認識,這份特別的相識,讓人歡喜。

兩地書,萬顆心,聲聲慢,字字情。這些書信,這些樸素的話語,不只是電影人的感受,也是觀眾們的心聲。

最後借用武漢人朱一龍在節目中用鄉音朗誦的片頭來結尾:

你在哪裡?你好嗎?看不見、聽不見你的我,忐忑、牽掛;一次次衝動,多想把自己留下和你在一起,愛滿山遍野的花。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