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上海513人援鄂醫療隊馳援雷神山

出發!上海513人援鄂醫療隊馳援雷神山

今天中午,一支由來自仁濟、市一、市六、市五、市七、楊浦區中心醫院等6家醫院,513名包含醫療、護理、管理等醫務人員組成的上海援鄂醫療隊,從虹橋機場出發奔赴武漢,支援雷神山醫院。

這是上海派出的第八批援鄂醫療隊,也是迄今規模最大的一批。初步統計,目前上海在武漢前線“戰疫”的醫務人員已超過1500人,其中還不包括由海軍醫科大學及其附屬醫院等部隊醫療機構赴鄂參加醫療救援的人員。

據悉,2月16日晚,上海市衛生健康委接到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緊急通知,在前期選派7批醫療隊的基礎上,統籌全市醫療資源,選定仁濟、市一、市六、市五、市七、楊浦區中心醫院等6家醫院選派醫務人員組建了第八批援鄂醫療隊。2月17日上午,各醫院在接到通知的短短10小時內,積極動員、克服困難,選派了513名包含醫療、護理、管理等醫務人員組建的醫療隊,整裝待命。

出发!上海513人援鄂医疗队驰援雷神山

2月19日一早,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舉行援鄂醫療隊出征誓師大會。在上海市第八批援鄂醫療隊領隊、副院長張繼東帶領下,醫療隊全體隊員莊嚴宣誓。這也是仁濟醫院派出的第三批援鄂醫療隊。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國強和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黨委書記、主任王興鵬等為醫療隊送行。

本次仁濟醫院援鄂醫療隊共有156人,由60名醫生、90名護士、6名行政管理及工勤人員組成;隊員年齡橫跨23-59歲,平均年齡僅為33.5歲;其中黨員75人,副高職稱以上14人。

傅小芳是醫院感染辦公室主任,也是此次隊伍中年齡最大的專家。此前她一直堅守在醫院防控工作第一線,每天連續工作14-16個小時,春節期間也是24小時連軸轉,甚至缺席了至親家人的追悼會。她作為院感專家出征武漢,是為了能在前線給予最及時和最專業的指導,確保醫療隊的隊員們能夠平安回家。

來自仁濟醫院肝移植監護室的於景海護士和消化科的周玲億護士是一對剛領結婚證不久的“90後”伉儷,如今雙雙報名奔赴武漢抗擊疫情最前線,還表示,能夠武漢火線並肩作戰,遠比一場婚禮、一次蜜月更值得銘記一生。

據悉,仁濟醫院共有男護士51人,其中41人先後以各種形式遞交了請戰書;此次隨隊出征的男護士就有15人,充分體現了“男丁格爾”們的責任與擔當。

1997年出生的護士李依是這次醫療隊中最小的隊員,家鄉在湖北孝感,本科畢業於武漢同濟醫學院護理學院。此次出征時,她剛從隔離病區裡完成工作並結束醫學觀察。“雖然我是一名新護士,但我是黨員、湖北人。請讓我為家鄉盡一份力!”

市一:156年曆史老院,156份熱血誓言

市一醫院支援湖北醫療隊共有156人,由60位醫生、90位護士和6位行政管理人員組成,涵蓋了呼吸科、急診危重病科、心內科等科室,上海市一醫院副院長劉軍擔任醫療隊領隊,黨員佔了三分之一。

巧合的是,2020年正是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建院156週年,在醫院歷史上,曾多次承擔各類突發事件、重大事件救治任務。院長鄭興東說,接到指令後,全院第一時間組織動員,不到兩個小時已完成組隊。

“我們是一支‘整建制’部隊,在協調、配合、協同作戰、組織管理上,具備先天的優勢。”領隊劉軍說。

這支隊伍中有5名後勤保障行政人員,負責整個醫療隊的吃喝住行、醫療物資的安排、與指揮部門的聯繫。其中一位,是被大家暱稱為“隊媽”的市一醫院群工處副處長吳衛青。吳衛青今年54歲,前些天,得知滬上血庫缺少血小板,在工作間隙作了捐獻。“我是為醫療隊做好後勤保障服務的。”吳衛青笑道,“有些成員的年紀比我女兒都小呢,她們都叫我‘隊媽’,這次去湖北,我也一定會像媽媽一樣照顧隊伍裡的年輕成員。”“隊媽”的丈夫也是醫務人員,十分支持她的行動:“他讓我帶著他的力量,一同前行,家裡的事情讓我一切放心。”

1991年出生的心臟及大血管外科住院醫師孟祥棟是市一醫院這批醫療隊中最年輕的醫生,也是黨員。他說,希望很快就能拍下一幀照片,送給同是醫生的妻子:在歸來那一天,在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口罩已經脫掉,醫療隊的所有人摟在一起,笑作一團,自己在人群中,比個“勝利”的手勢:“那一定是最好的禮物。”

出发!上海513人援鄂医疗队驰援雷神山

市五醫院:黃沙百戰穿白鎧, 不破“新冠”終不還

復旦大學附屬第五人民醫院醫療隊的召集令,是在2月16日晚12點23分發出的:“當下,需要50人馳援武漢!明早8時半需要上報名單!”

在大多數人都應該進入夢鄉的時候,醫護人員似乎都在隨時待命:1個小時,50人名單已出爐。第二天一早,醫院老領導、閔行區衛生健康黨工委書記黃陶承來為隊員們做了出行前動員時幾度哽咽,千言萬語化作一句:“保護好自己,他日凱旋,我來接你們!”

施勁東,因為作為全球首例H7N9主治醫師而被百姓所知,1月中旬得知新冠來襲,提前結束海外進修歸國抗疫。此次出征,他第一時間報名,溫文爾雅的他眼中只有堅定和信心,“我回來就是要和新冠作鬥爭,去武漢,是我期待已久的事情!”與他相同的還有醫院呼吸科、感染科的醫生們,“我們不上,誰上?!”

這次五院出征的50人醫療隊,35 歲及以下醫務青年18 人,平均年齡29歲,他們組建起“青年突擊隊”,重症醫學科的李青青擔任隊長:“03年,我們還是個孩子,是你們守護我們;現在,我們已長大,換我們來保護你們!”

出发!上海513人援鄂医疗队驰援雷神山

市六醫院:待命24小時,多了一名隊員

“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去武漢,在未來回望這段抗疫歷程,將會是一段特殊的‘武漢記憶’。”市六醫院黨委副書記、呼吸內科主任醫師範小紅在出發前特地給兒子做了一頓糖醋排骨,兒子今年正值中考,她卻將缺位,帶點歉疚,留下屬於“媽媽的味道”,給即將中考的兒子加油鼓勁。

感染科副主任醫師陳小華是地地道道的湖北人,家裡“二寶”才7個月大,他選擇把家庭交給妻子,自己奮戰前線,助力“湖北保衛戰”。

“領導,我再次請求,讓我去武漢吧。無論是做管理,還是做醫療,我都還能派上用場。”有十多年臨床經驗的感染科副主任醫師、六院院感辦主任王鵬,王鵬一直工作在防控防疫的第一線,每每有兄弟姐妹們出征,總是一遍又一遍叮囑大家“防護高壓不能忘”。這次他自己再也按耐不住。從集結隊伍到臨行培訓、待命出征的24小時裡,他一再為自己找崗位:“作為一支整建制的醫療隊,對外聯絡、科學管理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感染防控形勢嚴峻”……最終醫院同意王鵬作為第51名隊員隨隊出征。

“我妻子也是一名醫務工作者,她一直吵著說,她要去武漢支援,現在我代她去了。”在得到批准的第一時間,王鵬給妻子打了電話,妻子二話沒說就來了一句——好!回家趕緊給你收拾東西!

與此同時,領隊範小紅也毫不客氣地為王鵬佈置任務:再一次培訓、指導隊員們穿脫防護服,確保人人過關,牢記於心,成為習慣!

出发!上海513人援鄂医疗队驰援雷神山

楊中心:精銳出戰,黨員佔四成多

楊浦區中心醫院派出50人團隊,包括20名醫生和30名護士,以呼吸內科、感染性疾病科、重症監護專業為主,平均工作年限13年,黨員佔比42%。

領隊、,在行前動員會上慷慨表態:“我是一名醫生,而且是一名黨員,又是一名黨培養的幹部,用自己的專業技術去救死扶傷是一份光榮的使命!我會盡忠職守,帶好團隊,平安出征,平安返回!”

出發前,由具有30年的危重症救治和管理經驗的副院長兼心內科主任鄭鵬翔擔任領隊、醫務部主任郭旋擔任隊長的六人管理團隊已開始高效運轉,制定了援鄂醫療隊隊員守則、院內感染管理制度、物資發放領用管理制度、駐地酒店防護管理制度等,成立了臨時黨支部。

臨時黨支部副書記、普外科一病區護士長範志敏,參加過2003年的“非典”戰役:“我有經驗,已經做好了準備,希望能為武漢的醫務工作者多分擔一些,把困難想的多一些,把風險想的大一些,同時督促每一位醫務人員認真正確執行防護標準。”

楊中心30名護理人員中,七成是85後,很多人都是半夜接到訊息,第二天上午才跟家人報備。這支護理隊伍不僅有著重症、感染等護理經驗,而且集合造口傷口、靜脈治療、糖尿病護理、心理護理、導管護理、血透護理、重症護理及康復護理的醫院八大專科護理人員,將在湖北進行指定治療支援工作的同時,開展楊中心專科護理特色技術,為患者提供專科、個性化的綜合性護理。(圖片均由採訪對象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