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獲奧斯卡三項最佳大獎,從幕後解開“一鏡到底”之謎

奧斯卡金像獎,一直以來都是美國電影界最高的獎項,也是電影藝術最具榮譽的殿堂,能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則對是專業實力肯定和認可,而今年92屆奧斯卡的風格似乎有所改變,不僅殺出電影黑馬,還創下奧斯卡收視率歷史最低記錄,這當然也符合“一切事物總是在不斷變化發展之中”這一規律的。

《1917》獲奧斯卡三項最佳大獎,從幕後解開“一鏡到底”之謎

這一屆入圍的所有電影作品中,呼聲最高的當屬一戰題材的《1917》,雖然與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但是還是一舉拿下了奧斯卡三項最佳大獎:最佳視覺效果、最佳攝影和最佳音響效果,足以見得影片的含金量之高。

《1917》獲奧斯卡三項最佳大獎,從幕後解開“一鏡到底”之謎

早在電影宣傳片推出時,就已放出“一鏡到底”的“狠話”,所謂“一鏡到底”也就是說整部電影只有一個鏡頭,拍攝中沒有重來的一氣呵成,最直觀的視覺體驗便是觀眾本身和鏡頭合一,觀眾成為主角身邊的隨行,一同上路完成艱鉅的任務。

《1917》獲奧斯卡三項最佳大獎,從幕後解開“一鏡到底”之謎

此番操作的效果是保持畫面連續,緊張且瞬間融進的代入感,從而為觀眾奉上逼真、有衝擊力的視覺體驗,從這個角度來說,電影《1917》的攝影師羅傑·迪金斯捧得“最佳攝影”獎確實實至名歸,那這個技術究竟有多酷,就從幕後來解開這個“一鏡到底”之謎吧。

《1917》獲奧斯卡三項最佳大獎,從幕後解開“一鏡到底”之謎

其實《1917》並不是真正的一鏡到底,電影時長119分鐘,在68分鐘時有過一次“斷片”,這處正是斯科菲爾德與狙擊手交手摔落在地板的鏡頭,但僅憑這一個鏡頭還不夠,想要讓觀眾感受不到中間的微妙變化,是門技術活。

《1917》獲奧斯卡三項最佳大獎,從幕後解開“一鏡到底”之謎

這就涉及到拍攝的幕後製作,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戰爭題材的電影作品,觀眾更關注的是視覺衝擊力和爆發力,以及這個故事是否具有吸引力,但以上這些效果需要更多的專業技術支持,這塊就是觀眾看不到的盲區。

《1917》獲奧斯卡三項最佳大獎,從幕後解開“一鏡到底”之謎

曾有幸參與過電影電視製作,發現拍攝並非隨心所欲,仍需看天吃飯,天氣、光線都是影響電影順利拍攝的重要關鍵,加之

戰爭戲一定會與演員、燈光、攝影、爆破、特效相關,中間的調度和場面是個浩大的工程,需要所有部門全力以赴,想要一次性完成,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將多個長鏡頭組接起來,才是完成“一鏡到底”的關鍵。

《1917》獲奧斯卡三項最佳大獎,從幕後解開“一鏡到底”之謎

但這也不是說就沒有“一鏡到底”的作品,《俄羅斯方舟》便是史詩級的作品,另外還有部是湯唯、黃覺主演的《地球最後的夜晚》,而《地球最後的夜晚》的拍攝成本從3000萬追加的5000萬,可見製作團隊的所花代價不菲。

與之相比,《1917》拍攝成本就有7億,電影時長又是前者的兩倍,導演曾坦言“這個拍攝難度是普通電影的5倍”,可見雖不是真正的“一鏡到底”,但它的拍攝難度絲毫不亞於《地球最後的夜晚》。

《1917》獲奧斯卡三項最佳大獎,從幕後解開“一鏡到底”之謎

一般電影的長鏡頭控制在5分鐘左右就已經非常棒了,《1917》最長的一個長鏡頭是8分半鐘,說到這不得不提一下,其實中國電影中被熟知的杜琪峰導演就經常將長鏡頭運用在作品中,最具代表的則是趙薇、古天樂和鍾漢良主演的《三人行》,影片中間有段長達10分鐘的長鏡頭,視覺效果十分驚豔。

《1917》獲奧斯卡三項最佳大獎,從幕後解開“一鏡到底”之謎

當然“一鏡到底”也是一次拍攝技術的“冒險”,因為觀眾並非都能理解“一鏡到底”的操作,反而覺得電影冗長,由此引發“出力不討好”的回應也是有可能的,畢竟電影的評價是主觀的,但從拍攝的技術層面來說,“一鏡到底”確實為《1917》打了一手響牌。

【今日一敘】你看過電影《假如愛有天意》嗎?關於這部電影你有什麼想說的嗎?歡迎留言交流,子琪等你喲。

我是子琪,如果您有肺腑之言可以留言和諧交流呢,熱愛電影的朋友,請關注“子琪曰電影”,每天一部電影,和您佳片有約哦。

上一期內容精彩回顧:

奧斯卡系列電影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