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媽》中的愛情和親情


定位為一部喜劇電影的《囧媽》,有些悲情,有些現實主義。編劇BUG著實不少。沒有車票,怎麼進的車站?越洋電話打到月臺,還剛好接到了?一路上那麼多吃的東西,連電飯鍋都帶上了,下車就兩行李箱?郭京飛代表暖霸在美國攪局,超尬……既然主角是媽媽,曉畫今天就談談這位中國母親的一些事,不囧,很嚴肅。


《囧媽》中的愛情和親情


一、很會愛自己,但不太會愛人

美是她們的生命底色。這類女性一般很精緻,她們一定會“為己者容”,會很好地妝容自己。漂亮/美麗是她們從小就形成的自我認知,也一定有身邊人的持續認(gong)同(wei)。她們能很好打理自己的生活,有比較明顯的“自我主體性”,常常會有一個或幾個愛好,如囧媽(盧小花)的唱歌,又如2020春晚《父母愛情》梅媽的喝咖啡。


在電影最後,我們看到囧媽原來是帶的假髮,真實的頭髮是發白且稀疏。她們最恐懼的是容顏逝去,這是她們最以為傲的。電影結尾,滿相框是囧媽年輕的靚照,與閨蜜的合照、青春時的合照,但是夫妻兩人的合照沒有、兒子成年後的照片沒有、自己中年以後的照片沒有。她們的心中自己是最重要的,是中心,其他人包括另一半和孩子,是襯托是服務。電影裡,囧媽因為保姆在其開鎖時總是站在身後,而沒有安全感,最後辭掉了保姆。一般來講,這類女性很難對他人有客觀信任或無保留的信任。這裡說的不太會愛人,不是不會對別人好,也不是不想愛人,是缺乏愛人的能力。可能是不懂得什麼是愛,也可能是成長過程缺失了這方面能力的培養。

《囧媽》中的愛情和親情


囧媽是怎樣和伊萬爸爸在一起的?因為一場露天電影,一個男孩願意為一個女孩單獨放一場電影,讓這個女孩感受到了她是世界的中心,“這個小夥子蠻可愛的”。囧媽在電影裡說到,她和伊萬爸爸的文化背景和家庭背景很不一樣,生活方式不一樣,婚後生活和她想象的太不一樣,她無數次想過要逃離,“一走了之”。任何人的成長過程是一個社會化過程,這個過程的最大特點是不斷接納自己,適應他人與環境。她們一般的社會化程度都相對較弱,甚至不足。

她說她和伊萬爸爸是因為愛情走到一起。其實,這不是愛情。愛情是兩個獨立個體之間才能存在的。她不是愛伊萬爸爸,她愛的伊萬爸爸眼中/心中的自己。婚後生活,她並不能一如既往地“活在世界中心”,因此她想要逃離(必然的),去找尋可以滿足她這種幻想的男人。但是,找到不難,難的是長久,甚至可以說不可能長久。


囧媽有一個特點,關鍵時刻總是遲到。在心理學上,這是一個顯著的有效的潛意識故意行為。認識伊萬爸爸是因為遲到,莫斯科的演出也遲到,就是電影裡這次“彌補遺憾”還是遲到。意識層面,她肯定是不想遲到,但是潛意識層面她想要驗證,如果“世界的中心”遲到,世界會怎麼樣?側面反映出,她們更多地活在自我的小世界裡,對外在的大世界並沒有真正地客觀承認和投入其中。

《囧媽》中的愛情和親情


二、控制子女或其他人

我並不是說這類媽媽不愛孩子,母愛是天性,是女人的本能。但她們的愛,會夾雜很多她們的幻想和投射,往往有一些扭曲。最常見的控制對象是子女,也可能是兄弟姐妹或其他親人。


囧媽覺得她是為了伊萬才“忍辱負重”地不離婚,實際上她為的仍然是自己。如果離開,即承認自己當年選錯了。這一個很難被內心接受。進而地,她將她的命運與希望投射給了自己的兒子。“為了兒子”,成了她的聖鬥士黃金戰衣。意識層面,兒子是救命稻草,是希望之光,實際是拿來與另一半對抗的工具,更確切地說是與自己過不去的砸腳石頭。


電影裡,娜塔莎一眼就看到囧媽對伊萬很控制,伊萬雖有感知但不能客觀評價(當局者迷)。覺得那可能是上一輩人表達愛的方式,不會想到這是情感控制。這裡也有點意思,娜塔莎是作為一個外國人,說破這點。這主要是外來人容易察覺到文化差異及其導致的行為特徵。


又如,電影裡,伊萬正在微信語音,囧媽不停地往他嘴裡塞東西吃,我們看著會覺得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我們的父母不都這樣嗎?”但試想一下,伊萬是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男人,不是三歲男孩,這種餵食行為不就是給嬰兒餵奶喂米糊嗎?巨嬰或媽寶男怎樣來的?伊萬不就是嗎?電影裡伊萬偷偷地將聖女果拿到廁所往窗外丟棄,不正是一個小孩子的行為嗎?作為一個成年人,如果他不願意老媽餵食,明確地提出來即可,是一個簡單高效的直接方式。而偷偷丟掉則是一種逃避型的無效間接方式。看起來伊萬是無奈,其實這裡是控制者與被控制者的一場完美對戲,彼此內心是愉悅的。

電影最後囧媽的這句話也很有深味,“電影的伊萬是個小男孩,我的伊萬已經是一個大人了”。其實,在囧媽的心裡,伊萬時而是小男孩,時而是大人,關鍵的是她常常分不清。生理上是大人、是中年男人,這是客觀事實,但是在囧媽的心裡,她仍覺得/希望的是小男孩。

《囧媽》中的愛情和親情


伊萬比較好的一點,是婚後沒有同意與老媽同住。但從張璐口中得知,囧媽對伊萬和張璐的婚姻生活幹涉是不少的,如囧媽說“是不是張璐不想生,我跟她說”。伊萬為什麼與張璐處不好親密關係?張璐說伊萬看不到真實的張璐,只看到幻想出來的張璐。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囧媽也是看不到真實的伊萬,她看到的是她希望的伊萬。因此伊萬也沒學會怎麼看到真實的對方。當然,電影后來的劇情發展是伊萬醒悟過來了,如“愛不是索取”。可是現實裡,像伊萬的這種成長環境是註定造就悲劇(或大或小),當事人很難意識到癥結所在。


電影裡伊萬反反覆覆說要走,最後還是留下來陪囧媽走完了六天六夜的全程。賈冰飾演的列車員說“算你孝順”,可能是孝順吧,但更多的是“依戀共生”。一個控制者需要一個配合的被控制者,被控制者會習慣控制的模式和方式,長如此往被控制者在潛意識層面就離不開控制者,特別是有“親情”外衣加持,則會更加隱蔽和難以察覺。電影裡伊萬丟三落四,連自己的護照都不知道在哪,一直是助理(同時是表弟)保管,上次轉移到老媽那保管。臨時有事要去美國,到了機場才知道護照不知在哪。


《囧媽》中的愛情和親情


在電影開頭,伊萬和張璐要離婚,張璐已經搬出去住,伊萬的家那是一團亂。不難想象,在伊萬的成長環境中,囧媽是如何地“無微不至”才能養出這麼一個連起碼照顧都不會的男人。相反,電影裡張璐是一個非常懂得照顧人、理解他人情緒、寧願自己受些委屈的妻子(她與伊萬在鬧離婚了,但還很好的扮演和承擔兒媳的責任,矇在鼓裡的囧媽有事了不找兒子找兒媳),唯有這樣才能與伊萬結合。但這樣兩個人婚姻又註定必然走向會分崩離析,主要是伊萬的心理模式不變(他很難變,前有無微不至的老媽,後有賢良淑德的妻子),另一方會很累很累,最終只得退出,除非她願意退化為一個心甘情願的被控制者,喪失自我主體性。

什麼情況伊萬會變呢?另一半的離去,堅決地離去,這時伊萬才有可能痛醒,痛定思痛。電影裡傳遞的是莫斯科之旅改變了伊萬,但其實是張璐的堅決離婚行為提供了契機。


三、我們每個人都習以為常

觀眾會不會覺得是電影的編劇(《囧媽》的編劇是何可可)特別懂心理學,刻畫地如此真實。真未必。那為何電影如此真實呢?是因為這些事情、這些行為天天在我們身邊上演,“長期薰陶”,我們已經習以為常。但是背後的東西,知道的人則不多。

電影最後的感悟或者叫雞湯,真的很棒!雖然我知道大多數一定是“似懂”(包括我,知道沒做到),能踐行和奉行的人很少——“每個個體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應該是完整的。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