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說|11個姐姐的「親情」也不能抹殺「扶弟魔」問題

有一说|11个姐姐的“亲情”也不能抹杀“扶弟魔”问题

婚禮現場 大河報網 圖

山西呂梁的一場農家婚禮意外地引起了爭議。農戶高海貴的11位閨女,湊了32萬元為家裡唯一的、年齡最小的弟弟高浩珍辦婚禮。在拍下的婚禮視頻中,11位姐姐穿著定製的紅色T恤,挨個喊著自己的排行從鏡頭前走過,彷彿電影中的橋段,滿滿的都是戲劇張力。

這段視頻引來了大量網友的質疑,這個家庭是不是重男輕女?甚至提出了“扶弟魔”的說法。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家庭和親友之間的互助,充滿了愛與團結,而這種愛與團結,正是現代社會所稀缺的。”

對於一個具體家庭的具體選擇,因為有太多外人不瞭解的前因後果,我們確實不該妄下定論。但是,一個事件一旦進入公共輿論場,就不能阻止他人進行各種解讀,而這些解讀,必然是帶著過往的經驗和認知背景的。

11位姐姐們表示,自己的父母並不是重男輕女,只是因為“老一輩有傳統思想,想要個兒子”。“32萬元是姐姐們自發為弟弟湊的,分別用在了置辦婚禮、彩禮和在縣城買房上,並不像網上傳的那樣全部用於彩禮和婚禮。”

的確,一家人相親相愛令人羨慕,正如港劇中的網紅臺詞:“一家人嘛,最重要的就是齊齊整整。”但是,11個姐姐和1個弟弟這樣的家庭結構,很難不讓人想起曾經非常普遍的重男輕女思想。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尤其是在經濟比較落後的地區,女性的地位是低於男性的,她們被認為是生育工具,但在生育上的決策權卻非常地小,什麼時候生孩子,生幾個孩子,她們並沒有發言權。但另一方面,生男生女又被認為是女性決定的,因此,一個女人如果沒有生出兒子,連家人都會看不起她;而這個只生女兒的家庭,則會被左鄰右舍看不起,稱為“絕戶”。為了生兒子,這些家庭可以說是什麼辦法都用了,就連已經出生的女兒,都要被冠上招娣、盼娣、迎娣、來娣這樣的名字,明晃晃地向所有人昭示盼兒子的願望。

別以為這段歷史已經走遠,在去年案發的山東費縣拐賣兒童案中,當事人正是從山西“收購”了男嬰,販賣到山東的家庭。而這些家庭之所以甘冒風險收買嬰兒,正是因為膝下無子,“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因而買個男嬰回來“讓公公、婆婆滿意,讓這個家圓滿”。

另一方面,在兒女雙全的家庭裡,女孩獲得的資源較少,男孩獲得資源較多的情況也非常普遍。在很多地方,女兒是沒有財產權和繼承權的,父母的所有財產,理所當然地由兒子繼承,因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早晚要成為別人家的人。

在2015年的一項關於性別公平的網絡調查中,69%的受訪者不同意男女已經擁有了同等的財產權,主要的原因在於,農村婦女離婚後會失去宅基地和土地承包權;女性不能和其兄弟平等繼承父母財產,有些甚至還要資助成年的兄弟等等。

2017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顯示,中國在全球144個經濟體的性別差距狀況的排名中,名列第100位,其中“新生人口性別比例”方面,中國長期處於嚴重失衡狀態,是影響全球排名的最大薄弱項。

山西呂梁的這戶人家11姐姐+1個兄弟的家庭,算不算有重男輕女,有沒有“扶弟魔”姐姐被家庭盤剝問題,在簡單勾畫、缺少細節的新聞報道之外不宜妄加評論,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即可。在這個表面上還算其樂融融的個案之外,我們不能忽略整個社會女性並沒有得到充分的善待的現實,更不要用11個姐姐“自願”為弟弟辦婚禮的個案,去抹殺現實中“扶弟魔”問題。

在仍然存在換親習俗的現在,在女性為家庭犧牲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今天,鼓吹這樣的“相親相愛”,就像是在一塊尚未癒合的傷口上再紮了一刀。所以,我們完全尊重11個姐姐與1個弟弟的選擇,但是,這樣的案例並不值得全然正面褒揚,畢竟,這個社會仍有一些難以言說的隱疾,尚未完全痊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