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援湖北專家張一卓手記:從“白手起家”到變成“多面手”

菏澤援湖北專家張一卓手記:從“白手起家”到變成“多面手”

菏澤市立醫院老年病科副主任醫師張一卓(白色衣服)與其他醫護人員討論患者情況

大眾網·海報新聞菏澤2月18日訊(通訊員 張一卓 記者 王文文)1月28日,菏澤市立醫院老年病科副主任醫師張一卓作為山東省第二批馳援湖北的隊員,懷著忐忑的心情來到武漢,並住進了臨時住所,當天晚上清點物資至深夜,大家都深知防護物資對於他們的珍貴,武漢當地物資的匱乏,千里迢迢攜帶物資一件也不能浪費。

1月29日,在山東省衛健委二級巡視員、第二批醫療隊臨時黨支部書記董樹山的主持下成立了臨時黨支部,張一卓任紀律委員,同時任醫療隊第10小隊隊長,負責小隊成員班次安排、工作協調、臨床醫療問題;他還任醫療隊專家組成員,負責複雜醫療問題的分析研判。短短功夫連任三職,他深知任務重大艱鉅,絲毫不敢懈怠,認真梳理董樹山講話,領會精神,做好宣傳動員和防護工作,安撫大家恐懼不安情緒,積極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隨後,醫療隊長李丕寶帶領大家開始了緊張的臨床防護技能培訓,大家認真練習防護服穿脫標準流程,為投入臨床工作做好充分準備,雖然過程辛苦,大家沒有一人叫苦叫累。

1月29日下午,他們去臨時改建的院區瞭解工作環境,病房是由學校改建的一座7層小樓,樓內很多基礎設施還在建設中,很多不符合傳染病收治病房標準。為了減少感染,他們只能臨時增加個人防護物品,但每人佩戴的防護物品並不齊全。因為臨時組建的病房沒有空調,穿單件衣服比較冷,所以需要為隊員購置保暖內衣。對此,張一卓積極組織大家將缺乏的物品記錄下來,報告給大隊長。

物資匱乏的程度難以想象,就像回到了電影中的艱苦戰爭年代,顛覆日常認知。就連患者測量體溫的溫度計都不能一人一個;很多患者口罩佩戴不合標準,增加了醫務人員感染風險。下午6時,他們開始收住患者,每班次4小時輪換1組。首班接診後患者源源不斷轉來,藥品有限、防護用品短缺,大家在臨床中不斷摸索。缺乏一次性鞋子和鞋套,有的醫護人員就把酒店一次性拖鞋帶上,還有就是那裡的消毒液、血壓計不夠用,甚至辦公室連看時間的表都沒有。

雖然不到張一卓輪班時間,但他哪能按耐得住上班的衝動,積極組織大家學習第四版新型冠狀病毒診治指南,和其他專家商議適合本病區的診療流程、重症患者認定標準、護理建議等,一一整理記錄,爛熟於心,這是他“戰鬥”的“核武器”。

張一卓離開所熟悉的醫院和工作環境,到陌生且危險的地方“白手起家”,千頭萬緒,常用的診療藥物、器材不足,就連生活用品、衛生環境、患者飯菜等大大小小的事,都需要他親力親為,這些以前從不用操心的事,在這裡醫生變成了“多面手”,感覺身上的負擔很重。

環境惡劣、任務繁重,為了鼓勵醫療隊員聽從領導統一部署,作為老黨員和醫療小組隊長他深知責任重大,無論是臨床工作還是生活上遇見困難,他都處處走在其他隊員前面,發揮帶頭作用。目前,他所在的小隊工作和諧有序,學習及工作熱情很高,他暗下決心,在保護好他自己和隊員的情況下,多多收治患者,高質量完成使命,為菏澤市立醫院爭光。

張一卓雖然離家才幾天時間,但周圍陌生的環境變化太快、太多,需要學習的內容多、應對的環境複雜,再加上內心深處隱隱的恐懼,感覺像是過了幾年。沒有時間與家人溝通,最放心不下的是對老人的擔心,父母80多歲了,兩人都有心血管病,長年服藥、不斷吸氧,原來十天半個月就能回家看望父母一趟,觀察、調整他們的用藥情況,現在瞞著父母到了疫情重災區,什麼時候能回去也沒有數,他怕年邁的父母有什麼閃失,這是令他最煎熬的事。

親歷戰疫的磨練,讓張一卓迅速成長,應急能力、救治能力也全面提升。他重溫入黨誓詞,更加堅定信仰,正是這場疫情更加讓他們懂得要珍惜親情,珍惜國泰民安的安穩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