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患者可能拉一把,就能救回來”,落地武漢26小時後接管50人重症病區,蘇州模式來了

點右上角“關注”,知道更多


據國家衛健委消息,截至2月17日24時,我國新冠肺炎患者現有確診58016例,現有重症患者11741例,重症患者的救治至關重要。在重症患者的救治方面有哪些經驗可供大家借鑑?武漢重症患者治療情況如何?為此,醫師報專訪了蘇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郭強教授,他作為領隊之一,正帶領著蘇州的醫療隊奮戰在武漢一線。


“這次,我們幾乎是把所有家當都帶到武漢來了。”


“一定要用好床旁超聲這隻眼,既能減少醫護人員的感染,又能及時地瞭解患者身體狀況。”


接受醫師報記者電話採訪時,蘇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郭強教授剛剛開完隊長例會。昨天,他早9點到晚9點都在醫院,上了12個小時的班。


作為防控的重要一環,蘇大附一院一直承擔著江蘇地區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郭教授所帶領的團隊更是承擔著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重大責任。然而醫院仍是把最精幹的力量支援給了武漢,“舍小家為大家”。

臨危受命 分秒必爭

回憶起來武漢的歷程,可說是分秒必爭。郭教授講述道,8日晚上23:30得到通知,醫院迅速組建好了一隻130人的醫療隊伍,於9日下午就達到了武漢。當天,到達武漢的醫療隊伍人數達6000多人。在路邊匆匆吃完了盒飯,大家在半夜才入住到酒店。第二天晚上8點便接管了17個重症病區之一的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7樓,管理50張重症床位。從到達武漢到接管病區,“只用了26個小時。”

“很多患者可能拉一把,就能救回來”,落地武漢26小時後接管50人重症病區,蘇州模式來了

郭強教授


時間緊湊,患者病情重,給醫療隊的反應時間短。醫護人員自身的培訓、流程的規範等幾乎是邊收治病人邊完成的,郭教授介紹說,過來的醫生中除了呼吸與危重症、感染科的醫生,還有很多心內科、腎內科等科室的醫生,對於流程的培訓是一點也馬虎不得。


困難雖然很多,但大家都在一點點克服,醫療隊成員年齡最大的53歲,最小的23歲,老同志工作時間太長也吃不消,排班也必須注意科學合理。讓郭教授感到驕傲的是,沒有一個人曾說過一句退縮的話。雖然部分隊員心中仍會有些許擔心,然而一旦進入工作崗位,每個人都精神抖擻起來,自然而然地承擔起了醫者的使命。


用好超聲這隻眼 肺部疾病肺外治

對於危重症的治療,“我們希望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指導下,將蘇州自己的診療規範和模式帶入武漢,小愛在蘇,大愛在武。”郭教授高興地說道,“這是我們在武漢的第10天,沒有出現一例死亡病例,還有一批患者已經好轉。”這是所有醫護人員努力的結果,也讓他們備受鼓舞。


蘇州模式是怎樣的?如何才能降低危重患者的病死率?在郭教授看來,一定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氧療,著重改善患者氧和,以及機械通氣。另一隻手要抓住肺外全身器官的保護,如心臟、腎臟等。“我曾遇到過好幾位患者休克嚴重,後來我們將其整體的液體治療的方式、結構、速度進行有效的控制,患者的狀況很快就改善了。”有創治療不一定適合每個人,如果有些患者使用無創方式就能改善的話何樂而不為。


他同時建議,每個重症病區至少應配備一個床邊超聲機。首先,超聲是無創的,其次,它對醫護人員的感染防控最有利,患者和醫護人員都易接受。肺部疾病有時需要從肺外治。大部分重症患者在一週左右,其呼吸系統狀態是較為平穩的,有的可能會在第七天到第十天突然加重,這些提示我們在保護好肺部的同時,也要做好肺外全身器官的保護,尤其是心臟、腎臟等,適時給予恰當的液體治療,保護好它們同樣重要。


患者的症狀比數據更重要

此外,走到病人床邊,親身的觀察與安慰也是救治重症患者的一劑良藥。有位50多歲的女性患者讓郭教授印象深刻。她的很多指標都正常,但呼吸窘迫情況很明顯,氣喘的厲害。儘管如此,這位患者仍堅持自己吃飯,她有著強大的求生意志。


針對這種情況,郭教授立刻給她用了無創呼吸機,僅兩天的時間,該患者情況便明顯好轉。“一定要到病床邊上去觀察,在鼓勵患者的同時,能最早發現患者需要搶救的指徵。”他指出,很多指徵並不是冷冰冰的指南、標準等能說清楚的,要謹記,在搶救患者的指徵等問題上,患者的症狀比數據更重要!


“很多患者,可能拉一把,就能救回來的。”他希望更多患者能得到幫助,得到康復的機會。

“很多患者可能拉一把,就能救回來”,落地武漢26小時後接管50人重症病區,蘇州模式來了

郭強教授與患者交流


比病毒傳染力更強的是文化

前幾天,武漢下起了大雪,風吹得窗戶嘩嘩作響,因為不能開空調,又不敢用暖氣,每個人回來後都要酒精消毒。大家只好把羽絨服蓋在被子上取暖,“還好,電熱毯已經在採購了。”作為領隊,郭教授不僅有患者的治療任務,還要兼顧好醫療隊員的生活。


他曾提出“比病毒傳染力或者更強的文化”,醫生不僅要救人還要暖心。2月14日是情人節,每個醫護人員的防護服上都寫著讓人暖心的字句,或是畫了暖心的畫作,“我斬新冠、攜汝賞櫻”“蘇州太中醫”“隔離不分離、逆行不獨行”,溫暖的大白、可愛的小黃鴨都出現在了醫生的防護服上,這些細節不僅溫暖了醫生,也讓不少患者眼前一亮。

“很多患者可能拉一把,就能救回來”,落地武漢26小時後接管50人重症病區,蘇州模式來了

有愛的防護服塗鴉

“很多醫生長時間不能摘口罩,見面時也穿著防護服,總是看不清楚對方的臉。但還是能通過文化將大家連在一起,讓大家產生共鳴,我覺得這樣也有助於醫護團結一心。”郭教授講道。


無數次值班後幾乎都到了下半夜,為了不打擾家人休息,他只好先將家人裝在心裡。讓郭教授感激的是,離家後,政府相關部門都對所有支援武漢醫生的家屬採取了一對一服務,送菜、送肉、送保障品,讓他們免去了後顧之憂。

“很多患者可能拉一把,就能救回來”,落地武漢26小時後接管50人重症病區,蘇州模式來了

凌晨四點接送醫生上下班的公交車

當記者問到疫情過後,最想做的一件事時,他果斷地答道,一定要將新冠肺炎的研究理清楚,建立相關防治體系,將更多的科研力量投入進去。“不能每次一遇見這樣的事情就抓瞎,給國家帶來這樣大的損失。很多研究其實可以同時進行,醫生有很多臨床的想法都不是憑空推斷的,這樣的研究也很有意義。”除了打贏這場“戰疫”,深入學術研究的他腦子裡是未來、是長遠計劃。


問及前線現在最需要的東西是什麼?他說道,“防護用品依然還是醫護人員比較擔心的一個問題,心裡不是很踏實。”他希望這些問題能夠得到妥善的解決,讓醫生的精力從擔心物資保障上轉移到防控救治上。

歡迎合作與投稿,我們的工作郵箱:[email protected]

“很多患者可能拉一把,就能救回來”,落地武漢26小時後接管50人重症病區,蘇州模式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