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

​我抱着尝试的心态去读的这本《道德情操论》,其中理论却让我深有感触,但也不乏颇多疑虑。亚当.斯密被世人尊为“经济学之父”,我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自然不会觉得这本书与经济有任何的关联,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是一本剖析人性道德又或许与心理学挂钩的作品,但深读才发现这其中每一点理论无不与“经济”相关。“我们对道德最初的评论是针对别人的品行,而且我们急于想知道这些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影响。”如今我们生活在物质基础满足的状态下,我们开始有更高层面的追求。正如经济学家马斯诺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有足够的物质基础,生活安定,必定会再追求社会归属感与个人精神的提高。而这些所谓的追求,全部都与我们的个人利益相关,这点是不可否认的,我们在意从其中得到什么。我们开始要求自己的同时却又更多的开始要求别人,我们觉得需要一个更好的环境提高自己,而这种环境是周围人应该提供给我们的,我们博取他人的同情,却忽视了同情的给予,当索取大于付出时必定会招致情感上的不悦,不论是对于自己还是别人,因为这一切都是相互作用的。我们的情感何时成为别人口中的话题也不得而知。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中很大篇幅在论述“同情”,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想法与之相悖,甚至觉得自己有些叛逆,我开始追问自己,何为对何为错,众人拥护的言论与行为自己是否该去遵从与支持,但又细读之后,这种感觉渐渐消失了,我开始理解自己,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想法,我们可以允许别人评判自己,但坚持与否都是自己的问题。这或许就是好书的意义所在吧,同一本书,不同的人去读就会有不同的见解,甚至心情不同也会影响我们对书中理论的理解。而亚当.斯密这本《道德情操论》就如同三棱镜一般将光芒从不同角度反射给我们。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总是不由自主的联想到ISIS组织,用亚当.斯密的理论去解释他们的行为。社会人评判他们心理扭曲、丧心病狂,而现在我看来他们不过是自私点罢了,何为责任感,何为高尚,或许他们也在追求自己意义上的精神高层次,他们也在为追求自己的利益全力以赴,又或许是无路可退。人的理智在某些情况下是会受到影响的。他们对于法国人民的迫害我一样感到痛心疾首,更不用说,我作为一个法语学习者,对法国还有着特殊倾慕的情况下。但就理论而言他们的行为与作奸犯科的犯人并无两样,让受害者难以生存,让旁观者咬牙切齿。也正是如此,我们无需对此惊慌失措,只要我们做出理性的回击,他们必将不堪,因为他们的精神上早已是虚势。从另一种角度来看,我们又似乎是残忍的,但这并不矛盾,因为人都是自私的。

再谈论到这个社会对于美丑的评论,“我们对于长相美丑最早的概念是来自别人而不是自己的体型与美貌。”这并不仅仅局限于人的相貌,对于其他的评论也是一样。没有其他人作为参考,哪来的好与坏之分。记得前段时间NASA支持播出的《火星救援》,男主人公马克说到他在火星上的求生历程,他说他就是火星的主宰者。这事似乎也与上帝无关了,除了他没有第二个人,谁与他比高低呢。我们喜欢评价别人,“在人的天性中总是有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无论一个人在我们眼中是如何自私,他总是会对别人的命运感兴趣。”亚当.斯密这句话说得很绝对,但我一时甚至永远都找不到相应的理论来反驳它。这句话让我笑话自己,笑话世人,竟活得如此不洒脱自在。但或许也正是如此,我们才能找到那份社会归属感吧。有些东西我们明明知道不好却在拼命追逐。北上广霾多房贵压力大,这人尽皆知,但又有多少人把踏足北上广作为毕生的追求呢?人说“北上广不相信眼泪”,又有多少让人会毫不犹豫的回应“可我不会流泪”。然而事实果真是如此吗?

我们审视自己的情操修养,要求别人道德提高,这看似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但说到底还不是我们以个人利益为导向的行为。每一个社会人都是经济人,这种模式难以改变。若是如此,最好的情况就是认清现状,将要求多一点加在自己身上而非过多在意他人,让自己尽量洒脱一点。

读完这本书,我想承认自己读书的初衷也不过只是想了解斯密的理论然后更好的审视自己,了解他人,然而于他人必是多于自己。这或许与大多数普通读者相似吧。但读完我们是不是该知道是自己想反了呢。我们自己才是追求路上的中心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