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藥防治應突出“個體化”特色——附方


——附,辨體質預防處方四首


己亥歲末,庚子年初,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緊急!疫情把大家鎖在家中,讓全國人民在複雜的情緒之下,度過了一個終生難忘的春節。全社會都非常重視疫情的控制,國家相關部門已經發布了五版防治方案,明確提出中西醫結合方法,強調發揮中醫藥優勢。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藥防治應突出“個體化”特色——附方


但中醫藥究竟應該如何認識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因病機及其防治措施?雖然五版防治方案已經比較明確,但業內仍然存在多種說法。或以為寒疫,或以為熱疫,或以為溼疫,仁智各見。具體選方用藥,包括預防用方,更是眾說不一。


應該指出的是,中醫認識疾病講究的是“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與 “司外揣內”、 “審因論治”的思維方式,中醫治療疾病講究的是扶正祛邪的辯證觀與整體調節、個體化防治的特色。中醫治病不是著眼於哪種藥能抗病毒以及哪種藥可以抗炎?所以,我們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病因,就應該立足於己亥歲末氣候特點尤其是武漢地區氣候特點,當然更重要的是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判斷病因。

首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屬於疫病應該是沒有爭議的。按照明末清初醫家吳又可《溫疫論》的說法,疫病為疫氣所感,非寒非熱,不同於一般的外感六淫時邪。那麼,針對疫氣為病,應該如何辨證用藥?依然還是要基於“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與 “司外揣內”、 “審因論治”的思維方式。從己亥歲末氣候特點,尤其是是武漢地區氣候特點,整體暖冬而連日陰雨,溼氣較重,而根據臨床表現症狀不典型,惡寒發熱、咳嗽、乏力、周身痠痛,或見胸脘痞悶,食少納呆,腹滿腹瀉,舌苔膩等,也具有溼邪致病的特點。溼邪為病,雖可傷肺,但更容易累及脾胃。而溼邪為病之後,最易傷人陽氣,也可以因體質不同,或從陽化熱,或從陰化寒,所以變證多,部分患者病情纏綿甚至變生喘脫危候。其實,早在《黃帝內經》一書中,《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就指出:“厥陰之政奈何?岐伯曰:巳亥之紀也。……初之氣,寒始肅,殺氣方至,民病寒於右之下。二之氣,寒不去,華雪水冰,殺氣施化,霜乃降,名草上焦,寒雨數至,陽復化,民病熱於中。三之氣,天政布,風乃時舉,民病泣出耳鳴掉眩。四之氣,溽暑溼熱相薄,爭於左之上,民病黃疸而為胕腫。五之氣,燥溼更勝,沉陰乃布,寒氣及體,風雨乃行。終之氣,畏火司令,陽乃大化,蟄蟲出見,流水不冰,地氣大發,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溫厲,必折其鬱氣,資其化源,贊其運氣,無使邪勝,歲宜以辛調上,以鹹調下,畏火之氣,無妄犯之,用溫遠溫,用熱遠熱,用涼遠涼,用寒遠寒,食宜同法。有假反常,此之道也,反是者病”。認為巳亥年歲末,即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節氣,陽氣盛,火司令,冬眠的蟲子萌動,流水不結冰,草色反綠,氣溫當寒而不寒,這個時候就容易發生“溫厲”,也就是傳染病一類。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藥防治應突出“個體化”特色——附方


治療重點應該是解鬱熱,滋化源,辛以宣上,鹹以調下。結合所溼邪的特點,當酌情選用辛散燥溼之藥,如麻黃、桂枝、蒼朮、白芷、羌活、獨活、蘇葉、藿香、佩蘭、薏苡仁、荷葉、白蔻仁、草寇仁、草果、陳皮、半夏、厚朴、枳殼等。具體辨證選方,還是應該根據疾病及其不同臨床分期,在明辨體質、明確辨證的基礎上,積極採用針對性的“個體化”的中醫藥治療措施。表證,如葛根湯、九味羌活湯、羌活勝溼湯、銀翹散、香蘇散等方;裡證,如白虎湯、三仁湯、承氣湯、梔子豉湯、犀角地黃湯;表裡證同在,如麻杏石甘湯、大青龍湯、葛根芩連湯、涼膈散、升降散、小柴胡湯、柴胡達原飲、蒿芩清膽湯;變證、重症,神昏或喘脫者,三寶丹、生脈散、參附龍牡湯等;恢復期,竹葉石膏湯、沙參麥冬湯、止嗽散等,均當辨證選方。實際上,也可以以柴胡達原飲、麻杏石甘湯為主方,表證加羌活、蘇葉、白芷或金銀花、薄荷、連翹等解表,裡證加生石膏、知母、滑石,或大黃、丹皮、梔子、黃連等。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藥防治應突出“個體化”特色——附方


至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預防,除了少出門、戴口罩、勤洗手、規律作息、多鍛鍊等措施以外,針灸足三里,習練內養功以及太極拳、八段錦等,都會對提高提高抵抗力有益。如果要服用藥物,也應該在分辨體質的基礎上,針對性選用藥食兩用的藥材組成預防處方。我們在傳承醫聖張仲景《傷寒論》基礎上,倡導三陰三陽體質分類方法。在此分享四首預防處方。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質,酌情選用。


第一首:芪術防感方:生黃芪12g,炒白朮9g,防風6g,蘇葉6g,生薑3片,大棗5枚,桔梗6g,甘草6g。

適應人群:體質較弱,體力較差,比較怕風怕冷,容易感冒,容易過敏,或飯量偏小,大便偏稀,或腰膝酸冷者。即太陽衛陽不足體質、太陰脾虛體質、少陰陽虛體質者。此方為古方玉屏風加味方。過敏體質,加烏梅3枚。


第二首:銀翹防感方:金銀花9g,連翹9g,黃芩6g,蘇葉6g,蘆根9g,紅景天12g,羅漢果3 g,桔梗6g,甘草6g。

適應人群:體力較好,精力較好,比較怕熱,或容易嗓子痛,容易發燒,或飯量較大,大便偏幹,或愛心煩,睡眠較差者。即太陽衛陽太過體質、陽明胃熱體質、少陰陰虛體質者。此方為銀翹散加減方。大便幹者,可加牛蒡子9 g。


第三首:柴芩防感方:柴胡6 g,黃芩6 g,薄荷6 g(後下),連翹9 g,蘇葉6g,蘆根9 g,紅景天12 g,羅漢果5 g,桔梗6 g,甘草6 g。

適應人群:性格內向,容易悲觀、敏感,容易憂鬱,或常有口苦、嘆氣者。即少陽氣鬱、鬱熱體質者。此方為古方小柴胡湯加減方。胃脹者,可加陳皮9 g。


第四首:桑菊防感方:桑葉6 g,菊花6 g,夏枯草9 g,黃芩6 g,連翹9 g,蘇葉6g,紅景天12 g,甜菊葉1 g,桔梗6 g,甘草6 g。

適應人群:性格外向,急躁易怒,容易衝動,或有高血壓病史者。即厥陰肝旺體質者。此方為吳鞠通桑菊飲加減方。大便幹者,可加草決明15 g。


臨床經驗,以上處方針對不同體質而設,口感好,價格比較便宜,既往預防冬春季多發的流感等呼吸道感染等,常有較好療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