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經、坐骨神經等的中醫治療

前言:中醫疼痛的治療,除了針灸治療,對於三叉神經、坐骨神經等的治療在臨床還有什麼方法,還有什麼配合針灸治療的方法,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作者/蘇瑞君

一、三叉神經痛

眾所周知,本病的病例儘管不算太多,卻都因難治而感到棘手。

對於普通體質的病人通常使用葛根湯加蒼朮。如用浸膏劑型時則用葛根湯加五苓散。

可是,實證的病例並不太多,絕大部分是虛證的病例。最常用的是桂姜草棗黃辛附湯,它適應於胃寒,脈微弱,並伴有頭痛、流鼻涕者。

採用浸膏劑型時,則麻黃附子細辛湯和桂枝湯兩個方劑合在一起使用,但附子的量需加大,通常炮附子末需增到3克以上,如果伴有頸部和肩部痠痛時用葛根加術附湯。採用浸膏時,在葛根湯和桂枝加術附湯合方中還要加大附子量,或者用葛根湯合五苓散加炮附子末。

二、肋間神經痛

只要不是由癌性引起的惡性疼痛,都是較為容易治療的一種症狀。

實證不太常見,用柴陷湯有效;虛實挾雜證比較多見,用柴胡桂枝湯往往有效;對於虛證,通常採用桂枝加術附湯多數是有效的。

不過,帶狀泡疹遺留的疼痛往往較難治,最常用的是桂姜棗草黃辛附湯。一般來說炮附子末加至3克以上,有時加至10克。

三、腰痛症

是常見多發病,也是中醫治療最易收效的一種疾病。

實證比較少見,一般伴有或左側或右側背痛,多使用大柴胡湯;虛實挾雜症,用柴胡桂枝湯加芍藥即可,或用浸膏劑型時,柴胡桂枝湯加芍藥甘草湯也可以;虛證病例比較多見,臨床常用而且效果比較好的是芍甘黃辛附湯,本方是由大黃附子湯和芍藥甘草湯組成的。做成浸膏劑的話,芍藥甘草湯和麻黃附子細辛末合用為好。以我所見,在芍藥甘草湯中加細辛末2克,乾薑末2克比加入附子效果會更好。

一般認為大部分腰痛是由於腹部受涼引起,特別用上述處方在腹直肌緊張度增高時多伴有效,相反,即使腹直肌不緊張也並非無效,此時用五積散常會奏效。

如果因大便溏稀,腹瀉而出現腰痛,用當歸芍藥散合人參湯加炮附子見效較快。夏季,因過食生冷食物引起腹瀉,用此方可治腹瀉,同時也能治癒腰痛。

八味丸,多用於夜間尿頻,且伴有下肢浮腫的腰痛症。小腹不仁(下腹部難受感)用此藥當然合適,不過必須加炮附子。

對於因腰部過於受涼而自覺冒涼風,腰部沉重感的病例應該用苓姜術甘湯,若加入炮附子則效果更好,但是病例並不太多。

四、坐骨神經痛

患本病的多數人都同時伴有脊柱異常,故屬難治之症,常用方劑仍然是芍甘黃辛附湯

實證病例雖少,但有時也能見到,這種病例多半是由瘀血引起,故採用大小柴胡湯內加活血劑治之。

這種情況下一般用

桂枝茯苓丸或者對右側疼痛用大黃牡丹皮湯,而左側疼痛用桃核承氣湯;虛證挾實證者,採取柴胡桂枝湯和芍藥甘草湯合用治療。對於虛證病人怎麼治也不見效時,用薏苡仁湯加炮附子末,如有下肢關節等處疼痛,腫脹、則是很好的治療對象。

特別脈微弱,手腳經常發涼的病例往往難治,不過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堅持服用當歸四逆合吳茱萸生薑湯加附子的方劑,有時可以見效。

疼痛常在冬季發作,且合併凍瘡,或者具有雷諾氏症狀者,都是良好的適應證。

[摘自《漢方研究》1984,(7):212(日文)。蘇瑞君譯、宋魯燕校]

— THE END —



1、文源:本文選摘自《陝西中醫》1985年12期,作者/蘇瑞君。轉載中醫書友會,編校/白嘯林

2、本平臺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