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痛,永遠無法“感同身受”


生命中的痛,永遠無法“感同身受”

1:中國有不少詞彙,讀起來非常感人,品起來好有溫度。於是乎,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拿它來表達某種感情。

朋友遇了事,同事遭遇了不幸,我們恨不得把心中最最溫暖的東西掏出來,目的不是為了表達我們多麼愛他,多麼關心他,而是想讓他的痛和苦能少一點,能在傾訴或傾聽中得到釋放與緩解。

有一個詞,被我們反覆提起,它就是“感同身受”。

這詞出自《晚清文學叢鈔·轟天雷》,它的意思是,感激的心情如同親身感受到對方的恩惠一樣,它是用來代替別人表示感謝,應該是一個第三方用語。但在日常中,我們將它用成了另一種意思,就是將“共情”用成了“共鳴”。

現在我們對這詞的用法,大致是聽到或看到某人生活中遭遇了特大不堪或是不幸,為向對方傳遞關切或撫慰,表示你遇到的悲痛我雖沒遇到,但我內心裡真是跟自己遭遇了一樣的悲和痛。也就是,你遭受的,就如我自己遭受了一般。

這詞聽上去很感人,也很傳遞溫度,但是生命中那些痛,那些不堪和不幸,那些慘烈,那些憤怒,那些悽情,人類真的能“感同身受”嗎?

生命中的痛,永遠無法“感同身受”

2:沒有哪個人是真能替他人嘗受痛苦的。儘管我們在他人遭遇到不幸和大痛時,想傳遞的情感是真實的,也是一心想讓對方能擺脫出來,能從陰影裡走出來,也的確有,如果可能,我願意替你承擔這份痛這樣寬闊而溫善的胸懷,這是人性的善,是人性的亮,也是人類共有的情懷。

但是,我們真的無法替他人分擔痛苦,甚至無力和痛苦與悲慘境地中的人,送上一份至誠的關懷。

舉個例子吧,年輕的時候,偶爾也喝酒,也有一幫狐朋狗友,有事沒事聚在一起,猜兩拳端兩杯。一次酒場上,有個朋友真是不能喝的,長期性胃不好,但大家都勸他喝。喝酒的人都知道,一個酒場 上,倘若有一人不喝,大家的興頭都會跟著打折。倘若不喝的是比較重要甚至是主角,那麼大家的興致自然是要歸零的。那位朋友倒不是主角,但為了氣氛,大家就都變著法子勸他喝,中間有人以玩笑的口吻說,喝啊喝啊,喝出問題來你的家我們給你養,孩子我們幫你拉。

這樣的話語絕不詛咒之意,也是一幫熟絡的兄弟間經常會有的用語,所以說時,大家未必當真。但後來,應該是過了十多年吧,我已離開原來的小城,到另一個城市謀生活。突然有一天,就聽說這位喝不得酒的朋友身體出了問題,確診了,好在是早期,手術還來得及。

可是他的生活卻徹底地亂了,生意不能做,店不能開,上學的孩子沒人接送,家中生病的老人沒人照顧……

何況還有他內心的焦慮,各種擔憂,各種後怕……

那段日子我常常想到那一次的喝酒,想到那句玩笑話。當然,我不是要拿那句玩笑話去落實什麼,只是我在想,真的,有些痛我們真的無法替他人受,有些難我們真的無法替他人扛。尤其生死之間,那種撕裂,那份絕望,那麼悽苦,那份悲涼,不在事中的人,又怎麼能切身地感受到呢?

生命中的痛,永遠無法“感同身受”

3:痛苦永遠是自己來品的,他人的關心雖然重要,雖然也是我們從痛苦中走出的一份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當痛來臨時,那份孤獨,那份絕望,那份徹骨的悲天寒地,不在其中的人,永遠不可能感受得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